第五百四十一章 黃河的隱患
就在道光四年入夏之時,西洋米船紛紛在廣州售糧,使兩廣糧米充足之際,千里之外的清江浦,卻正在發生一場巨變。這年年初黎世序巡查過黃河堤壩之后,便即因為連年勞碌,心力交瘁,竟而一病不起,眼看一連數月,病勢竟是日漸沉重,黎世序自知命不久長,便也讓包世臣前來自己河督部院,與他交代治河事宜。
“慎伯啊,我……我這身子,只怕是不中用了。你以后的事,我……我是幫不了你了。”黎世序眼看著這個與自己一同治河十年的老友,這時心中卻也多了幾分遺憾,向包世臣嘆道:“其實我也清楚,十年了,咱們兩個治河之事上也有意見不和之處,我知道,你說得也有道理,尤其是引黃入湖,建虎山腰滾壩的事,你說必有隱患,我又何嘗不知呢?所以這兩年來,我每到汛期,都會親自坐鎮高家堰,主持開閘,可是以后……以后我卻做不到了……”
“黎總河,您能不記在下言語上的爭執,一直容我在您幕中為賓,是我應該謝謝總河啊?”包世臣難過之下,也向黎世序勸慰道:“說實話,總河治河之法,在下雖有意見不和之處,也能看出其中一些問題。但歸根到底,在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是啊,我在南河十三年,南河一向安瀾,可這背后又是什么呢?”黎世序也帶著幾分遺憾嘆道:“你說,難道我不知道,治河之事,最好是能夠有個定制,這樣之后的河督也能蕭規曹隨,一以貫之,這樣最好嗎?可是如今黃河的形勢,我定不出這樣完備的治河之制啊?引黃入湖,如今就算是我親自監督開閉閘口,我都能看出來,洪澤湖下面,淤泥積沙越來越多了,這樣總有一日,我擔心會出現湖水漫溢的情況,到時候,一旦稍有不慎,高家堰是岌岌可危啊?可是若我不這么做,如今出海口形勢同樣不算樂觀,若是泥沙淤積多了,遲早有一日會出現黃水倒灌,總之……進退兩難啊。尤其是去年這場大水,至今洪澤湖水位高漲不退,又要如何是好?我也不過是靠著這幾十年治河的經驗,在河道上苦苦支撐罷了。”
“黎總河,其實我……我能夠在您幕下效力十年,也是因為……因為我清楚,總河或許,已經是如今最適合治河的朝臣了啊?”包世臣回想著黃河現狀,卻也尋不出兩相兼顧的辦法。
原來,黎世序所言“引黃入湖”,乃是他在治河之中選擇的一種頗為無奈的手段。清初黃河治理,理念基本繼承明末潘季馴“束水攻沙,蓄清敵黃”之法,并由河臣靳輔、陳潢相繼實踐。這套治河方案的基本思路,乃是收束下游地段黃河,使黃河入海水流加快,進而通過沖擊力帶走淤積在河中的泥沙。并加強清口建設,利用淮安上游的洪澤湖蓄水,在黃河泥沙淤積嚴重之時,用洪澤湖水的沖擊力帶走泥沙。為了避免洪澤湖修建之后蓄水過盛,亦或出現決口等問題,清廷也加強了洪澤湖以南堤壩的修建,便是后世高家堰了。自靳輔、陳潢治河之后,黃河雖然不能全無災禍,但嚴重的水災顯然減少了許多。直到乾隆后期,黃河下游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由于黃河長年在入海時帶入大量積沙,隨著積沙不斷淤積,黃河在康熙之時的云梯關入海口,已經漸漸被沙地填平,成了內地,而實際的黃河入海口則一直不斷向東延伸,至嘉慶中期,距離康熙朝入海口已有百余里之距。這樣當然也為江蘇省擴充了不少土地,但新的入海口卻因為距離清口、淮安過于遙遠,淤沙不易清除,進而出現了泥沙淤積,并導致黃河水因無法入海而回流。嘉慶中期黃河多年受災,雖有極端氣候影響,也和黃河本身的發展有關。而黎世序接任南河總督之后,也針對黃河問題,三管齊下治理黃河。這三管第一是“重門鉗束”,即進一步收緊河道,加強河水沖擊力,借以沖破黃河口的積沙障礙。第二是“碎石護坡”,將康雍乾時代用之不多的碎石坡在南河大力啟用,用碎石緩解河水沖擊兩邊堤岸帶來的破壞力。第三便是“引黃入湖”,即通過修建水壩,每年將部分黃河河水引流到洪澤湖內,避免河水過盛,進而沖擊運河沿岸的堤壩。黎世序用此三法治河十三年,南河一向安瀾,可到了他治河后期,“引黃入湖”的弊病,卻已經逐漸出現。
“引黃入湖”,意味著在將黃河過盛之水瀉入洪澤湖的同時,黃河中攜帶的泥沙,也會有不少一并進入洪澤湖中。久而久之,到了黎世序治河末年,洪澤湖已經顯而易見的比十年之前高出了不少。這樣的潛在危險不言自明,一旦出現癸未大水這樣的水災,又或者附近堤壩偶然崩塌,洪澤湖湖水極易一瀉千里,給整個下河地區都造成巨大危害。黎世序自然也清楚其中隱患,所以修建虎山腰滾壩之時,便即言明不到不得已之時,自己不會開啟滾壩瀉水。然而,多年來河水積沙過盛的實際情況,卻迫使他每一年都不得不開閘放水,之前癸未大水之際,黎世序竭力控制水情,方才使洪澤湖歸于平穩,卻也消耗了他巨大心力。到了道光四年,湖水依然居高不退,而自己的身體卻已經支持不住了。
所以這時黎世序看著包世臣,卻也只得向他嘆道:“慎伯,我今日是不行了,但黃河的事,總還要有人做下去啊?我也不擔心后任河督無能,可我擔心下任河督卻以為這南河十多年太平,竟而掉以輕心啊?若是你還能留下,輔佐下一任河督,你務要讓他在水情初盛之時,便去查看高家堰一帶堤壩,決定是否開閘,是否引水,切不可到了災象初成之際,再做打算,到那個時候,一切就都晚了啊?”
“黎大人放心,我……我會盡力與下任河督共事的。”包世臣雖有疑惑,卻也只得答應了黎世序的請求。
可惜不過半年,便即事與愿違。
此后不久,黎世序終因積勞成疾,于清江浦任上溘然長逝,年僅五十二歲,謚曰襄勤。而黎世序之后前來就任南河總督的張文浩,果然對包世臣諫言不以為然。包世臣眼看張文浩與自己并非通路之人,便即離開了他。而黎世序苦心維持的南河十三年安瀾,也即將走向終點。
當然,這時候無論朝堂直省,還都沒有清楚認識到南河的變化。對于道光而言,這時最為重要之事,或許應該算是伯都訥墾田,經過多年發展,富俊已經成功在雙城堡多次完成豐收,所以這一次,富俊又被道光召入京城,正式向道光提交了自己的伯都訥圍墾計劃。
“皇上,這兩年奴才已經將伯都訥可以開墾之處丈量完畢。對于吉林百姓能否招募墾荒,奴才也已經多有詢問。”富俊一邊取出吉林圍墾地圖,一邊向道光說明道:“伯都訥可以開墾之地,大約有二十萬晌,至于人口,除去認募開墾的百姓,八旗駐軍也可以參與軍屯,奴才是想著將屯軍分為兩翼,每翼二十五屯,若是皇上這邊可以準許開墾,奴才回去就讓他們按照這里規劃,進行遷居。至于認募百姓,如今奴才統計大多都是已經在吉林定居的百姓,各有戶籍田產,不至于出現流民聚集為亂的情況。”
“好,你這伯都訥墾荒之策,之前也在京中議過六七次了,大臣們倒也不是不愿意相信你,只是沒看到成果,大家總是有些疑惑。這次你雙城堡連年豐收,他們方才有所緩和,這伯都訥圍墾之策,你就放心去辦吧。”道光經過多年的猶豫籌措,這時也終于改變了原有的審慎意見,正式批準了富俊開墾之策,又道:“還有,你看著京旗這邊,能不能也遷居一批閑散旗人回吉林呢?如果可以的話,大概定多少戶為好?”
“回皇上,京旗回遷,奴才以為并無不妥,即便京中旗人不善耕墾,雙城堡和伯都訥一帶有的是能耕種的旗人,可以教他們。實在不行,把土地租給漢民去種也并無不可。至于人數,奴才估計著可以容納至少數千戶,不過……奴才也清楚京旗旗人大多安居京城之業,只恐未必愿意回遷,即便是閑散旗人,也總是有僥幸之心,想著在京里補缺。所以回遷之事,皇上也無需著急,大概每年能夠回遷二百戶,循序漸進,有十年的工夫,吉林定當繁盛。”富俊也向道光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那也好,你這次就先回去,按照你原來的計劃,開始墾田吧。”道光也向他表示認同,道:“至于回遷旗人,你不用著急,朕自會召集八旗都統,議定回遷之人,就不用你再擔心了。”
“謝皇上隆恩!”富俊也再次向道光叩首道。
就這樣,在富俊多年堅持,道光最終肯定之下,伯都訥圍場也進一步得到開墾。吉林原本荒涼的大地上,至此已經多出了數十萬畝新墾田地。后世亦稱:“自此雙城堡、伯都訥兩地號邊方繁庶之區焉。”
只是,道光的移民之事卻并不盡如人意,雖然此后一連四年,道光都強令閑散旗人回遷吉林,但四年后,伯都訥也只收到了三百五十五戶京旗,不過是富俊計劃中的四成有余。中原地區的人口壓力,其實依然嚴峻。
(https://www.dzxsw.cc/book/174939/3646395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