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反烏托邦
反烏托邦(英語:dystopia、cacotopia、kakotopia或anti-utopia;中文又稱反面烏托邦、敵托邦、惡托邦、絕望鄉或廢托邦)是烏托邦(utopia)的反義語,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place),它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1][2],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3]。反烏托邦常常表征為反人類(英語:dehumanization)[1]、極權政府、生態災難[2]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這種社會出現在許多藝術作品中,特別是設定在未來的故事。反烏托邦出現在許多虛構作品的背景與設定中,常用于提醒人們注意現實世界中的有關環境、政治、經濟、宗教、心理學、道德倫理、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被人忽略,有可能導致出現反烏托邦的狀況。
主要特征包括:
1表面看來是公平有序、沒有貧困和紛爭的理想社會,實際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嚴和人性受到否定
2肅清。領導者用宣傳對國民洗腦,統治者強行將自己的體制描述成美好,異見人士被制裁并排除在社會之外
3剝奪言論自由。將所謂對社會有害的出版物沒收、焚書
4社會不公。在社會承認的市民階層以下,有不被當人的貧困階級和賤民存在,事實上是貧富兩極的社會
5為了根除市民社會的貧困,用社會體制將極端貧困者強制隔離或掩蓋起來
6生活在社會體制內的市民階級,由體制根據血統dna之類進行管控
7生育管制。為強制進行人口調整,市民的家庭、戀愛、性行為、妊娠、產子等都由社會管控
8通過愚民政策,完全遮蔽以上負面資訊,或者市民階層將這些弊端視為理所當然并自然而然予以接受
一些作品中的反烏托邦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這一類小說通常是敘述人類科技的泛濫,在表面上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但本質上掩飾著虛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觀設定有:人類喪失自由、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或以另類方法制造“民主”)、階級壁壘森嚴、自殺風氣橫行等等。故事表達的方法主要是透過一些變數,如人工智能背叛人類,“野人”被帶進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類文明已變得僵化或腐化,并帶領自己走向毀滅,而主角再從中作出自我的選擇。
虛構的烏托邦社會,基本上是根植于空想主義的政治原則之上,成功地給民眾帶來積極有益的成果[4];虛構的反烏托邦社會,其基礎政治原則雖然通常基于烏托邦式的理想,但卻因為存在致命缺陷而給民眾帶來負面后果[5]。
[1]definitionof"dystopia"merriam-webstermerriam-webster,inc2012[2015-05-12](原始內容存檔于2020-03-16)
[2]definitionof"dystopia"oxforddictionariesoxforduniversitypress2012[2015-05-12](原始內容存檔于2016-06-18)
[3]藝術與建筑索引典—反烏托邦
[4]"utopia"(頁面存檔備份,存于互聯網檔案館),thea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4thed,2004,dictionary,web,11feb2007
[5]lopediaofutopianliterature,abc-clioliterarypanionser(santabarbara:abc-clioinc,1995)xiiisbn978-0-87436-757-7(10)isbn978-0-87436-757-7(13)
(https://www.dzxsw.cc/book/18760585/3246157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