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千萬貫
山陽鎮是開封府下轄,外交事務歸鴻臚寺管。這件事通過軍器監的渠道同時上報了這兩處衙門,也迅速地得到了反饋。
開封府因為有蘇軾在,異常慷慨地派出了一隊弓手,在山陽鎮上巡視,以防有契丹人窺視在山陽鎮的軍器監作坊。
而鴻臚寺那邊的反饋卻有點“拉胯”,鴻臚寺的官員請軍器監“忍一忍”,等過了四月初十慶賀官家生辰的“同天節”1,遼使自會返回遼國上京。
明遠:這……
但鴻臚寺的“軟弱”明遠可以理解,畢竟是每年要給五十萬歲幣的鄰國。如果因為鴻臚寺的關系得罪了對方,遼人發兵南下,這樣的罪責,是鴻臚寺擔不起的。
于是軍器監唯有加強守備,嚴格了“出入證(腰牌)”制度,重要文件和庫房必須由兩人以上同時開鎖上鎖,在作坊內也日常派人巡視,以防止遼人潛入。
采取了所有這些措施之后,明遠總算感到幾分心安。
遼國使臣所駐的都亭驛。
小名叫做“耶魯斡”的遼國太子耶律浚正在小心收拾他在大宋的“收獲”——
“這些不曉得是水晶還是琉璃,亦或是南朝新近搞出來的‘玻璃’。”
耶律浚望著手下將一件件晶瑩剔透的透明器皿用絲棉小心地包裹好,然后放入填充了稻草等物的木匣中。
這些透明器皿的器型流暢,質地晶瑩,表面還用極其精細的雕工刻琢著細密的花紋。
“母后不喜那些金銀俗器而喜歡透明純澈的水晶,這些東西她應該喜歡。”
耶律浚隨口吩咐在一旁登記造冊的官員。
“除了這些漂亮的玩器,還有兒子從汴京的書肆中淘來的書籍,有歐陽修、范仲淹、臨川王安石、眉州蘇軾等人的文章詩詞……”
“那蘇軾的詩與文都是很好的,母后想必會喜歡。”
“近來汴京書肆中的書冊似有成本的大幅下降,許多看似家境平常的百姓也能買得起書籍,不像在我大遼……”
耶律浚信口感慨,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一旁自有書記官幫他記下來,作為書信,連同這些禮物,傳遞給遼國當今皇后,蕭觀音。
這時,室外腳步聲響起,耶律浚忽然驚起:“快收起,是蕭阿魯帶來了。”
他指的“快收起”,卻并不是給蕭觀音準備的那些禮物,而是他自己的一身漢人衣冠。
上次在長慶樓,他就是這樣,穿著漢人衣冠,戴著幞頭,走在街上,誰都道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南朝小郎君……誰知卻鬧出了那樣的事,最后需要蕭阿魯帶來救場。
可惜,在他的侍從來得及收東西之前,蕭阿魯帶就快步進屋,眼神在屋內掃視一圈,自然不會放過太子為自己準備南朝衣冠。
“見過太子殿下,”蕭阿魯帶示意屋內其他人暫時出去,他要單獨與耶律浚說幾句。
“殿下,四月初十同天節之后,殿下隨臣一道回上京吧!”
耶律浚沉著一張臉不說話,顯然很有些抗拒。
蕭阿魯帶便踏上兩步,小聲開口:“看得出來,太子殿下,內心是仰慕南朝人物風流的。”
耶律浚臉色一滯,馬上變得猙獰。
“我不是——”
他怎么會仰慕南朝?
他是遼國皇帝指定的繼承人,即將接手一個強大的契丹。
他自從出使宋國,就對宋人君臣處處挑釁,針鋒相對,分毫不讓。
他怎么可能仰慕南朝?
只是……正月十八那天在長慶樓上遇見的那個少年,勸他去見識見識上元燈火的繁華。他見識過了,那是令人難以想象的繁華……不是遼國上京可以比的。
耶律浚突然意識到,自己面對南朝人物時其實非常自卑,因此用斗氣與挑釁以奮力掩飾。或許他的內心……并不覺得生在大遼的天家,是如何一件幸事。
就像他的母后那樣。
——大遼皇后,被皇帝親口譽為“女中才子”的蕭觀音,也從來不覺得生在皇家是如何一件幸事。
“耶魯斡,”蕭阿魯帶突然改用耶律浚的小名稱呼這位太子,“仰慕南朝原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千萬不能被南朝繁華迷了眼,而忘了我大遼立朝的根本。”
“這是老成之言。”
耶律浚低下頭,“謝過正使提點。”
蕭阿魯帶點點頭,轉身想要離去,忽然又想起了什么。
“對了,今日南御苑那里,聽聞響起數聲巨響。據我們留在汴梁的探子來報,似乎是南朝君臣在試驗什么威力強大的火器。”
“南御苑……火器?”
耶律浚一下子警醒,睜大了眼睛望著蕭阿魯帶。
“此前聽說汴京城外東北二十里處的鎮子附近,也時常聽到類似的動靜。或許太子殿下有興趣去打探一番?”
“這是當然的!”
耶律浚回答。
蕭阿魯帶眼中閃過一絲狡猾:“耶魯斡,一定要在同天節之前探個究竟,這樣正好能及時離開汴梁。到時南朝君臣就算明知我們探聽了他們的機密,也奈何不了我等!”
山陽鎮里,軍器監作坊的運轉一切正常。
“明顧問,”
一名銅匠叫他:“您看看這些怎樣,合不合您的心意?”
他手上舉著一只托盤,托盤中是一溜用黃銅制成的大大小小砝碼。砝碼上還鐫刻有漢字標記:“一克”、“十克”、“二十克”、“五十克”……
明遠取了一枚砝碼,上上下下仔細看過,覺得很滿意。
他沒忘了問那名銅匠:“將鐫刻標記時的銅消耗也考慮進去了吧?”
銅匠點頭:“按照明顧問所說的,是先制了一個完全標準的銅件,然后再制這個有標記的。這個鐫刻了標記之后,猶比標準銅件略重一些,再將多余的銅質一點點銼去,直至和標準一樣重,就成這個了。”
明遠點頭贊道:“聰明!”
他早就在心里盤算著,要專門制一套標準質量的砝碼在軍器監里,作為質量的標準度量。
這項迫切需求源自于對吳堅工作的觀察。
吳堅剛剛從洛陽來時,身上藏了一套家傳的配置黑~火~藥的配方表。
明遠威逼利誘,好不容易從吳堅處把這份配方表套過來瞅了一眼,才發現,這張配方表上的“度量衡規格”十分粗放。絕大多數用來制成黑~火~藥的成分都是用斤兩標記的,還偶有個別材料標注著“適量”二字。
這也正是為什么洛陽吳家能夠長期壟斷煙花的生產,手藝只能由父輩到子孫輩代代相傳——畢竟這“適量”二字,必須通過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才能完全掌握。
明遠幾乎當場絕倒,心想:說好了咱們這里是精密化學研究室的呢?
為了防備將來游牧民族的入侵,火器是要推廣到北宋全軍中的,勢必要大規模生產。
這可經不起有誰隨意“適量”那么一把。
從看到火藥配方的那天起,明遠就下定決心:至少要在軍器監里,統一“度量衡”,用一種方便、快捷,且精準的重量單位,代替前人使用的“錢”、“斤”、“兩”和“適量”。
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
什么才是對工匠們最有價值的重量單位?
——明遠其實完全沒有概念。
但他本能地認為,斤兩,哪怕是“錢”,對于需要執行精密化學試驗的工匠們來說,都太粗線條了。
想到這一點,明遠就去找工匠們商議,想聽聽他們的意見。而他得到的答案也五花八門,說什么的都有。
倒是有一名工匠提醒了明遠:“明顧問,重量向來是與量器聯系在一起的。一龠小米乃是12銖,也就是半兩。顧問若是想用小一點的計量單位,何妨也用小一點的量器稱量黍米或是水來厘定呢?”
這一下提醒了明遠。
在他的本時空,全世界統一的重量單位“克”2,實際上就是一立方厘米的水在4攝氏度時的質量。
這與中國歷史上對于水的體積與質量的測算不謀而合。
古籍上就記載著:“冬水一升,重十三兩。”這十三兩是古時的計量單位,換算成為宋時的重量計量,大約正好是兩斤左右。注意,用的還是冬天的水——非常接近4攝氏度。
正是水這種媒介,將體積與重量單位聯系在一起。
而水會因熱脹冷縮而產生體積上的差異。4攝氏度時的水,是體積最小的。
可是,如今已屆春日,天氣和煦,氣溫回升,上哪兒找“冬水”呢?
這一點兒都難不倒明遠——汴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冰窖里有的是冰。
將冰與水混合,很快就能得到接近零度的水。
再取一升這樣的水,用相應銅塊匹配其重量,再將銅塊的質量用兩塊完全相等的銅塊匹配,等分,再等分,再等分……
“克”這個相對精確的重量單位就誕生了。
明遠也沒有把握他這里的“克”與后世的“克”是不是完全一致的。
但這沒關系。
因為在這個目標時空里,法蘭西科學院還不存在。明遠沒有必要與其他人“對答案”。
現在,只有他手里掌握著“標準”重量的銅塊,并且新制了“砝碼”。
只要軍器監內部能夠先統一口徑,全部使用他用這種方法訂立的重量單位,就能保證調配火器使用的成分材料時不至于出錯。
等到軍器監穩定使用一段時間以后,就可以嘗試在特定行業推廣,與現有的計量單位并行使用。
除了重量單位之外,他能將這“度量衡”,延伸至容積單位——一一千克水對應一升,將之千等分,“毫升”就自然而然誕生。工匠們將不止能精確稱量固體,也能準確衡量液體了。
回頭得通知一下宮黎,不管玻璃作坊的生意有多么好,賺的錢有多么豐厚,他事先預訂的那一套玻璃量杯得趕緊先做出來。
這“度量衡”三者之中,“量衡”都已經有了,“度”還會遠嗎?
就這么辦吧!
明遠剛剛作出決定,就聽到了1127的通知。
“親愛的宿主,恭喜你,獲得‘蝴蝶值’250點。”
明遠忍不住“哇哦”了一聲,然后趕緊悄聲問1127:“我究竟干了什么,為什么試驗方這么慷慨?”
他自從進入這個時空以來,還是頭回一次性獲得了這么多的蝴蝶值。
“您推出了度量衡中的基礎質量單位,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啊!”
明遠想想,覺得也是。
畢竟上一次統一度量衡的,得追溯到千年前掃平,一統天下的那位。
“按照試驗方的影響力計算,您本次推出的質量單位,對于目標時空的科技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按照‘越基礎越重要’的規則,試驗方決定賦予您迄今為之最高的單次‘蝴蝶值’,請您查收。”
明遠:1127真是越來越上道了。
他又從1127處得知了試驗方的一項重要規則:越基礎越重要。
對他來說,這意味著“越基礎越值錢”,畢竟“蝴蝶值”,對明遠來說正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源。:,,
(https://www.dzxsw.cc/book/15611431/2997152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