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千萬貫
鄧家村是距離潿洲海邊港口較近的一個村莊。鄧宏才就出自鄧家村。
鄧家是耕讀傳家的大族, 于百年之前避亂至此。鄧家村因為地理位置卓越,近年來時常有送子弟出海行商。
鄧家于幾十年前出了一位有頭腦也有威望的海商, 出海去見過世面之后, 為村里添置了制糖與釀酒的工具,建起了作坊。因為鄧家行事厚道,漸漸地十里八鄉的蔗農就都愿意把收成送到他們手中。
經過這幾十年, 鄧家便儼然是潿洲一帶最大的蔗商了。
這次鄧宏才回來, 雖然沒有興師動眾,但是居住在附近的很多鄉里人家,聽到消息都迅速派了代表趕過來, 想要從鄧宏才這里聽到關于“酒露”的最新消息。
史鄧兩人抵達鄧家村兩個時辰之內, 這村里就聚了上百號人。
只可惜,鄧宏才一上來就沒有告訴他們好消息。
這位鄧家出身的海商將他押船前往泉州,甘蔗酒露卻受到冷遇, 無人問津的事給說了, 隨后又解釋了原因——甘蔗酒露的制法泄露, 一時間競爭者倍出。偏偏潿洲這里又不通消息, 巴巴地將新釀的酒露送到泉州去, 收購酒露的商人早已收足了別家出產的酒露,送去汴京去了。
聚在鄧家村的眾鄉民一團期望頓時化為烏有, 一群人開始相互指責起來。
“鄧宏信!”
一名鄰村的男子叫著鄧家長房長子鄧宏信的大名:“我早告訴你, 這酒露雖好,但是不用炫耀得十里八鄉都知道吧……你看現在!”
那鄧宏信反唇相譏:“祝心思,好酒也怕巷子深, 如果不宣揚, 誰能知道咱們潿洲這里也能出好酒?再說我們鄧家雖然對外宣揚‘酒露’, 卻一個字都沒提過做法, 倒是你們祝家……”
那名叫“祝心思”的漢子頓時漲紅了臉,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反駁。
他身旁一個老實巴交的蔗農連忙勸:“也未必是他們祝家……誰家沒有個親戚朋友?聽說咱們這兒的甘蔗酒露在泉州賣上了大價錢,誰不好奇,過來嘗一嘗,問一問的?“
這名蔗農原本只是想幫祝心思解圍,誰知他馬上被人誤會了,幾十道眼神都向他這邊聚過來。
“鄭來,難道說……這制酒露的方法,竟是你們泄露出去的不成?”
這甘蔗酒露的制法,說難也不難——不過就是在以前用甘蔗汁釀酒的基礎上,多一道蒸餾和冷凝的工序,便能夠獲得比尋常水酒更“烈”的“酒露”。
這些酒露剛制出來的時候很是辣口,需要再調入少許清泉,再放置一段時間,以去除酒的“燥氣”,這“甘蔗酒露”就制成了。
剛制出甘蔗酒露的時候,鄧宏才就立志要讓這種品味獨特的新酒走出他們十里八鄉的小地方,賣到廣州、泉州去。
他也確實做到了,讓這“甘蔗酒露”在泉州一炮而紅,甚至還被販賣到汴京城里,天子腳下。
誰知老家這邊,人們得意便忘形,對著好奇上門打聽的“親朋好友”,任誰也做不到完全守口如瓶。
一來二去,這“酒露”的做法便再不是什么秘密。
望著鄉里鄉親們一張張沮喪、自責、內疚的面孔,鄧宏才心想:不對啊,他這趟趕回家明明是要來報喜的才對啊!怎么一上來就讓大家的情緒低至谷底呢?
“后來,我便想要換個地方試試運氣,于是將那一船酒露運去了杭州。”
“在那里,是這位史尚史郎君的東主,用比去年高一倍的價錢,買下了我們那批酒——各位不用太擔心!”
“哎呀……”
“宏才你早說呀!”
鄧宏才欲揚先抑的工作做得太好,鄧家村的氣氛在一瞬之間變好,人人都松了一口氣,轉憂為喜。
還有人拍著心口嗔怪著道:“宏才,你倒是一口氣把話說完啊!”
年初收下的甘蔗,辛辛苦苦釀出來的酒,總算都賣出去了——這一年沒百忙,可以過上個好年了。
還有人趕著向史尚道謝:“多謝史郎君,還有您那位東主。”
“您竟還陪著宏才到我們這里來,真是仁義呀……”
史尚聽著各種感謝的話,頓時有些飄飄然——百來人趕著謝他,雖然有些人說的話口音濃重,聽不大懂,但是聽得出他們說的都是好話。
“但是,”鄧宏才將雙眉一軒,“往后怎么樣,咱們今天得好好商量商量!”
聽鄧宏才這么一說,在場的人都是一驚。
去年好不容易新創出的“甘蔗酒露”,才一年,就被人仿制了去。鄧家村附近十里八鄉都是蔗農,以種甘蔗為生,然而甘蔗卻不能當飯吃,他們必須為今后的生計再商量出一個對策出來。
“既然甘蔗酒露賣不上價格,那咱們就還是……熬糖?”
“熬出來的糖不耐保存,想法設法運出去了又賣不上幾個價錢……”
“咱們這又是過上了原來那種,起早貪黑、累死累活,偏偏又換不來幾個錢的日子了吧!”
“唉……確實是夠愁人的!”
史尚看了一眼鄧宏才,伸手扶了扶鬢邊簪的一支南方的叫不上名字的粉色花朵,清了清嗓子,道:“敝東家這次派我隨鄧兄來這里,主要是仰慕這里的鄉親,匠心獨運,竟然能制出‘酒露’這樣的瓊漿美酒。”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史尚一邊朗聲說,一邊感受著周圍向自己投來的目光變得越發友好。
“因此敝東家臨行前千萬囑咐,要我待他向各位問個好——”
“同時也問問各位,想不想與敝東家一起合作,做制糖和制酒露的生意,一起賺錢,發財!”
財帛動人心,并非世人都會像司馬光那樣,對“利益”二字不屑一顧。
聚在鄧家村的附近鄉民們聽見這話,都是精神一振,紛紛望向鄧宏才。
只見鄧宏才重重點了點頭:表示他親眼見過史尚的東家,也和對方洽談過——是一位可靠的合作對象。
“只不過,俗語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咱們已經吃過了‘酒露’被人仿制的虧,是不是該考慮一下,以后咱們再制什么新品,一定要將那‘核心技術’好好保存好,再不讓外人學了去了?”
“對!”
史尚的建議馬上有百十人呼應。
“史郎君你現在千萬別當著我們把做法都說出來,免得那些人回去又悄悄傳給自己的表弟、小舅子……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那邊鄧宏信、祝心思、鄭來幾個人相互看看,眼光再次流露出幾分敵意。
“因此,請各村各家各自推選出一名代表出來參與制糖,并且立下字據,保證絕對不會將這項技術的秘密泄露出去。如果事后消息走漏,泄露消息的那一方承擔全部責任。”
“這是個好辦法!”
不少人紛紛贊同。
各家推舉代表,意味著這項技術只會局限于少數的幾個人知道。如果再有泄露,那多半還是能順藤摸瓜,找出人來的。
潿洲的蔗農大多個性爽快,各家三下五除二就推舉出了代表。
鄧家是遠近聞名的大戶,當晚先招待這幾位代表住下來,第二天再和史尚聚在一起,詳談合作的事宜。
誰知第二天這鄧家的“閉門會議”一開,與會的蔗農代表們都驚呆了。
“啊?”
“你確定?這樣也行?”
來自祝家村的祝心思性格最為火爆,當即握著拳頭對史尚說:“史郎君,不要欺負我們沒見識,不要拿我們開玩笑!”
史尚卻輕輕搖著手中的折扇,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道:“凡事都講究一個‘眼見為實’。鄧家眼下就有熬糖的設備,何不按照我說的法子試上一試,看看成與不成,再說我開沒開玩笑,也不遲啊?”
其實史尚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跟著明遠的時日一長,說話行事的做派多有模仿明遠,而明遠態度里那份“舍我其誰”的自信,此刻更是讓他人都覺得史尚可以信賴。
鄧宏才與鄧宏信相互看看,都點點頭。
反正試著熬一鍋糖,也不費多少力氣與柴火。
那邊祝心思還在皺緊了眉頭思索,突然問:“史郎君,您是哪里人?”
史尚扇子輕搖,回答道:“區區不才乃是汴梁人氏。”
蔗農們一起稱贊:“好地方!”
史尚還沒得意完,祝心思就補問了一句:“汴梁也產甘蔗嗎?”
史尚:啊這……
他連忙補充一句:“這個制糖的法子,是我家東主提出的。”
只不過他家東主——明小郎君,是個陜西人,陜西是更加不產糖的地方……史尚憑空想象了一下明遠是如何知道這些獨特方法的,想了片刻就放棄了——反正明郎君自有他的法子。
但是祝心思等人都不再追問了,都期待著“眼見為實”。
雖然史尚提出的方法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耗不了多少本錢與人工,“材料”又都是極其易得的,試一試也沒什么。
于是鄧家取來了最早收下的一批甘蔗,榨出甘蔗汁,準備按史尚的法子開始制糖。
參與的幾人之中,祝心思等好幾人都是把式,于是他們也沒叫上其它子弟,只是聚在自家的糖坊里操作。
史尚也不懂這些,他又有些怕熱,將方法“傳達”完之后,就閑著無聊地等在外面。
也不知過了多久,史尚只見到祝心思、鄧宏信、鄧宏才等人相互攙扶著從糖坊里走出來,每個人都是腳步虛浮,迷迷瞪瞪地像是在做夢一樣。
史尚大吃一驚,趕忙上前。
卻見之前對史尚一向不大信服的祝心思“撲通”一聲拜倒在史尚面前:
“您……莫不是神仙投來地上的吧?”
史尚扇子一收:“唉喲,對不起,我還真不是!”
但他心里卻隱隱約約藏著個念頭:看這樣子……我家明郎君,倒很有可能是。
(https://www.dzxsw.cc/book/15611431/2968892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