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戰火的迫近
經過了三個多月的萬人會戰,何曉軍帶領的大遷移定居工程,已經接近了尾聲。
這個定居的工程,不但在峽谷附近的群山中,搭建了幾千所的簡易茅屋,還開辟了近千畝的水田和幾百畝的山田,并種上了水稻和番薯等糧食作物。
同時,陳村農場原來養殖的豬、雞、魚等肉類食品禽畜,不但沒有削減,還擴充了規模,考慮到萬人的食品供應嘛。不過,這次的擴充,考慮到目標過大容易,所以沒有把養殖這一塊集中一起。
劉排長他們在這個新“難民聚居地”的布防,也已經布置完畢,不但在一些險要的地方,設置了崗哨、阻擊掩體,還經過了勘察、研究,制定下了一套完美的撤離方案,并疏通了幾條夠大隊人撤退的通道。
就在這個工程收尾的階段,華南地方的重鎮、何曉軍他們所在的省城淪陷了。
月11日,日軍7萬多人,2.7萬匹馬在臨香港的省海岸大亞灣登陸成功,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淡水、惠州、博羅和增城等地,于當月21日僅十天,已經攻到廣州近郊。
當時在廣東布防的部隊是由余漢謀率領的12集團軍,這支部隊僅僅10天就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無奈之下,余漢謀下令省城的守軍撤退,省城于21日下午淪陷。
省城一失,粵漢鐵路被切斷,正在大會戰中的武漢,已經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面對這種情況,****的統帥部吸取去年南京保衛戰的教訓,不做孤城困守,決定迅速放棄武漢。
10月25日,日軍占領漢口,次日占領武昌,27日占領漢陽。歷時四個多月后,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武漢保衛戰,因為省城的淪陷而至此結束,讓整個抗戰進入了戰略相持的階段。
何曉軍他們所在省的省城,作為華南的第一重鎮,國內的重要港口,之所以在短短10天的時間就迅速淪陷,一是由于****統帥部的策略錯誤;二是守軍的防守松懈,甚至沒有一點備戰的思想準備。
省城是華南國防前線重鎮、也是抗戰初期的國際交通要點,青島、上海等地相繼失陷后,省城更成了中國最重要的港口,這樣的重要地方,理應重兵防守。
但在省城淪陷前,****的統帥蔣介石對敵人可能進攻的戰略方針一直作出極其錯誤的判斷,對當時英國力量也作了過高的估計,以為日軍雖企圖向華南進犯,但對英國有所顧忌,不敢過分威脅香港。
而且,蔣介石還認為日軍已經傾盡全力在武漢會戰上面,不可能還有兵力抽出用在其它的方向上面作戰。
出于這個錯誤判斷,蔣介石完全不考慮加強廣東方面的兵力,相反,他從還粵軍中抽調半數兵力前去參與武漢會戰,讓省城與它的重要性相比,防守顯得十分的松懈、薄弱。
被屢次抽調的粵軍,在淪陷前實際上控制的部隊僅得6萬人左右。這個數目的兵力,分配在長達300公里的戰線上面,面對強大敵人的海、陸、空聯合攻擊,確實不是那么容易抵抗,這就是省城迅速失陷的一個原因。
不過,雖然攻擊省城的日軍無論武器、兵員數量都優勝于守軍,但守軍幾萬人的軍隊,加上各地的警力,也有過十萬的武裝力量,本來怎么也不可能在這行短的時間內就失守一個國內的重鎮。
這事深究下來,與守軍的麻痹和將領的組織不力有極大的關系。
其實,復興社的曾社長他們,在日軍進犯之前,已經通過了破獲特高課時繳獲的密碼,截獲了日軍的情報,知道日軍在臺灣集結陸軍兩個師團,海軍艦艇約30艘,空軍各種飛機約七八十架,即將向廣東進犯。
可惜那時候的廣東政府無論軍、政人員,對這份情報還是疑信參半,甚至有些人還存有“以夷制夷”的幻想,以為日本不敢過分刺激英國暫時應該不會侵略與香港比鄰的華南,所以不作任何軍事上的加強戒備,各級指揮員也毫無敵情觀念,任由所屬各級官佐離開防地往廣州、香港等地游耍。
據說,直至10月10日晚上,發現了敵海軍艦艇云集在大亞灣海面,守軍的師長才倉皇失措地打電話到廣州和香港,請各電影院放映字幕,通知所屬軍官趕快回防。更荒唐的是據說該師駐深圳的一個旅長,當晚正在香港玩弄英京酒家的某女招待樂而忘返。
毫無防備的接戰,加上混亂的組織,當然就沒有戰力可言,以致讓有備而來的日軍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
更讓人氣憤的是,省城的軍、政首領,在日寇迫近省城時,竟不是想如何守城,而是先想到逃跑,于日寇入省城前幾天,已經先一步逃離了省城,并把所有的兵力撤出,讓省城處于真空的狀態,任由日寇魚肉。
還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省城的軍隊撤走時,竟將200多門炮扔掉,而省城布防的12門高射炮,也僅保得1門撤出,由此可見當時軍隊撤退的忙亂。
廣州迅速失陷的消息傳出,全國大嘩,粵人群情洶涌,紛紛集會請求政府殺余漢謀等廣東軍政長官以謝國人,以平眾怒。
熟知歷史的何曉軍就知道,其實,余漢謀等人雖有防守不力之罪,但這事歸根結底的罪魁禍首還是****的統帥蔣介石。
因為據后來的歷史還原,廣州棄守的內情是:余漢謀本來是已經做出抵擋方案,但蔣介石不同意他的作戰計劃,并指示馬上將省城附近部隊轉移到粵北重新部署,試圖阻擊北犯之敵,所以,余漢謀才在許多事情都來不及處理、甚至連后勤機關也來不及通知的情形下,匆匆撤退。
當然,這些內情就只有何曉軍這個從后世界過來的人清楚,就是當時當地的最高長官謝市長也不知內情。
省城的淪陷,當然就令到不少省城的人舉家逃難。這些逃難的省城人,只能沿著戰火還沒有波及的南方走,所以,在省城南面的寧城,也接受了不少海山籍或不是本地籍的省城人。
從這些省城人的口中,寧城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戰爭的迫近。
一直來,雖然已經知道國內許多地方狼煙四起,但由于那些發生戰事的地方離海山有千里遠,所以,海山的人還沒有感覺到戰爭的緊迫。
省城離海山只有百多公里,聽聞省城逃難過來的人說,日軍就是不用飛機、戰艦、汽車等機動工具,騎馬也只需半天就能到襲寧城時,寧城的人才真正慌了,真正感覺到了戰爭的迫近。
逃難的人還向寧城人描述了日軍飛機猛烈轟炸省城的可怕情形,說單在省城,炸死的無辜平民已經達幾千人,被炸傷的平民則近萬人。
逃難的人也向寧城人描述了他們一路逃難過來見到的情景,說沿途的路邊上不時看見餓倒、病倒躺在路邊的人,有大人亦有小孩,也不知倒地的人到底是死是活?
聽到了這些身歷其境的人描述了戰爭的殘酷之后,寧城人開始害怕,也慌了,連忙就把原來還無動于衷的政府那疏散離城的動員,提到了日程上,馬上著手準備逃避即將到來的可怕戰爭。
當然,也還有一部分的人,抱著觀望的態度。這部分人的想法是,寧城既不是什么大城市,而且,海山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又偏安一隅,沒有什么軍事價值,所以,日軍應該不會進犯這樣的地方。
可惜,這部分人的僥幸思想很快就破滅了,省城淪陷后的幾天,禪城出現了日寇的蹤影。接著,南海也傳來了被日軍進犯的消息。這兩個的地方,比省城離海山一個比一個近,也就是說,日軍的鐵蹄離海山更近了。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4/787862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