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避戰備戰
生出了要在牛角灣逃避戰火的何曉軍,那個晚上花費了一晚的功夫,在識途的老馬大牛的帶領下,勘察了一番整個峽谷周邊的地形,記了下來,準備回去之后,就做這個“避戰”的方案。
何曉軍這個“避戰”,準備不但是自己避,還要帶上他所有的熟人到這個世外桃源來,躲避那場即將到來的、波及整個中國的戰事。
何曉軍心目中的熟人,包括陳村的村民、餐館的人、醉香樓的人、謝市長及他的家屬、甚至餐館的客人,反正他準備,有志跟他一起避難的,他都歡迎參與一齊行動。
第二天的早上,何曉軍與阿梅她們姐妹和大牛夫婦先回去縣城,把陳池老人這對新婚的夫婦留下在陳村,讓他們享受幾天分離前的蜜月生活。
陳池老人在新婚的第三天,就告別了他的新婚妻子梅姨,只身回金山去了。臨走前他對梅姨說:他一回去金山,就給她辦移民,如無意外,今年之內她就能到金山那邊跟他一起生活。
那時,由國內到金山還沒有飛機通航,只能靠坐船來完成這段漫長的行程。這一程航船要走四十多天,再加上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辦各種手續,然后是平時那三個月的排期,所以,順利的話,梅姨確實可以趕在今年出去金山。
陳池老人是與司徒父女結伴一起回金山的。
那天,何曉軍又做了一次車夫,他用謝縣長的專車先搭著陳池老人前往鄰縣,然后搭上司徒父女,再趕往市里。
那時,由于市里、甚至省城都沒有直達金山的船,所以,陳池老人與司徒父女他們只能先從市里乘船前往香港,然后再從香港乘船前往金山。
分別前,司徒美倩又一次真情流露,不顧她父親在旁,一把緊緊抱住了何曉軍,在他懷里放縱地流了一場淚。
這樣的情形,何曉軍這個一向感性的人,也極為悲嘆,在心中又一次詛咒了那不開眼的倭寇。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船即將要啟航時,司徒美倩才在何曉軍的臉上用勁親了一口,與他依依不舍地作別。
臨別時,司徒美倩還特地叮囑何曉軍,讓他一定要保重;讓他一定要到金山去找她。
帶著一腔失落回到了寧城之后,何曉軍有幾日都在郁郁中渡過。
幸好,何曉軍還算那種看得開的人,他不但清楚心情好要過日子,心情不好也要過日子;更清楚在目前這樣的形勢下,消沉下去就等于慢性自殺,所以,他很快就振作了起來。
何曉軍振作起來做的事,就是備戰。
何曉軍的備戰,其實是“避戰”。他要計劃一個長期的避戰計劃,然后馬上著手實施,為逃避即將蔓延過來的戰火作“閃人”的準備。
找了個白天拉上百忙中的謝市長,何曉軍再次到牛角灣去考察了一次。
考察回來之后,何曉軍對謝市長坦白了自己的避戰計劃,而且,他也提議謝市長把他的親朋好友,帶到那地方躲避戰火。
對何曉軍那“避戰”的想法,謝市長也沒有多說。畢竟,何曉軍此時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所以,他千方百計逃避戰亂,也是理所當然的事。謝市長只是感慨何曉軍那一身的本領與謀略,沒有用在對付倭寇上有點可惜。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何曉軍這個避戰的計劃成功,他就能保護不少人,起碼保護了陳村那幾百村民和他城里一大班朋友的安全。
何曉軍這舉動是一件大好事,如果往大說,他也算是為民族出了力。不是嗎?此舉既為戰爭保存了有生的力量,又保護了戰亂中的群眾,這還不算為民族出力?
謝市長作為一市之長,他站的位置高了,考慮的東西當然就要比何曉軍多。何曉軍只考慮了他的熟人的安全,謝市長則考慮到了全市人的安全。
像寧城這樣基本就無險可守的城,當然就抵擋不住倭寇的進犯。而經過了南京大屠殺事件之后,國人已經看清了日寇的禽獸面目,清楚這些禽獸連平民也不會放過,所以,早在與何曉軍考慮全市的備戰時,謝市長已經想到了日寇來犯寧城時,他轄下的這班城里的居民應該什么辦?
綜合前世儲存的資訊,當時的何曉軍給了謝市長一個建議,就是動員城里的人遷出城里,疏散到鄉下去的。因為在鄉下,就是遇上禽獸進犯,還有山里、林里可逃、可避,但在城里,一旦被禽獸圍住了幾個出入城的通道,城里的人就成了甕中之鱉,任其魚肉。
謝市長接受了何曉軍這個提議,也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不過,由于此時戰火還沒有迫近,收效甚微。
現在,見到了一向有超前眼光的何曉軍,都已經準備遷移,謝市長當然就不敢怠慢,連忙往這個思路上想。
謝市長想到了一些祖居寧城的人家,這些人家中,不少的人在鄉下已經沒有了房子和親戚,又哪能疏散到鄉下去?所以,他決定在必要時,動員這班人到峽谷里去躲避戰火。
謝市長把這個意思告訴了何曉軍之后,何曉軍思索了片刻,問謝市長,這部分的人有多少?
謝市長告訴何曉軍,在寧城,這部分的人占了三分之一,有近萬人。鄰縣雖然少些,也有七八千人。
沉吟了片刻之后,何曉軍說,一萬多人聚集一起,幾乎已經相當于一個寧城。假如真要把這么多的人搬過去,就要設立一個相應的管理機構,來組織和制約這班人。
同時,這么龐大的聚居群,如果集中一起,就失去了峽谷的隱蔽性,因為日寇有飛機偵察,所以,要遷移這一大群人的話,就一定要分散居住,減少目標的。
還有一個就是人多了,一旦受到進犯,撤退就成問題,所以,一定要設立一個相應的防守和撤退機制,保證受到了進犯時,能讓群眾安全撤離。
邊聽著何曉軍那周詳、條理的分析,謝市長邊不禁點頭稱是。
當晚謝市長又拉住了何曉軍,與他通宵商量這事。
經過了幾天的策劃,這個龐大的遷移計劃終于出籠了。何曉軍這個本來只想獨善其身的人,這次還是沒有逃脫,在謝市長這位好友的請求下,只好又一次站出來主持這項工作。
謝市長為全城大遷移這事,專門召開了一次市領導班組的擴大會議。經過了眾人的商討,大家同意了這個構想,并當場決定了成立一個遷移指揮小組。
這個全城大遷移指揮小組的組長,在謝市長的一力推薦下,市領導班組的成員一致同意了請何曉軍擔任。而眾人推舉出來的這個遷移指揮小組的組員,有謝市長、警局的胡局長和駐軍的劉排長。
就這樣,一介平民的何曉軍,竟被授予了指揮市長的權力。
無奈地接下了這份義務的工作之后,何曉軍只好就放下了日漸蕭條的餐館生意,把全副的精力投入了這份義務工作中。
何曉軍先帶著劉排長與胡局長兩人,在大牛的帶領下,第三次勘探峽谷。
花費了幾天的工夫,跑遍了峽谷周邊的方圓幾里,再隨著峽谷中的大河漂流了一次,詳細地探查了一遍這一帶的地形,何曉軍他們這個指揮小組,才確定下遷移后群眾的居住地方,防守與撤離的方案。
定下了方案之后,遷移指揮小組的人馬上分頭行動,警局的胡局長負責帶人搭建民居,劉排長負責布置防御和修建撤退通道,何曉軍則負責開荒、種養。謝市長呢,當然就是負責全面協調,并組織、提供給何曉軍他們人力、物力。
由于市里的重視,而且正逢農閑的時節,這個大遷移的工程,動用了超過萬余人次參與,一直經過了大半年的經營,峽谷一帶,終于由不毛之地被改造成了適合群居生活的地方。
這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類似當代愚公般的龐大建造、遷移工程,在后來終于派上了大用場,容納了寧城與鄰縣縣城疏散后剩下的絕大部分居民,讓日軍在進犯寧城與鄰縣縣城后,只能夠得到了一座空城。
而且,這次的大遷移行動,也讓海山市的整個行政機構,隨著居民遷移而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在后來管理這班遷移的群眾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這個全面組織兩縣縣城群眾遷移和完整保存行政機構的行動,讓謝縣長在后來受到了上頭的高度表彰,連總統府都給他放了嘉獎令。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4/787862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