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陳君賓躬身稼穡 李世民痛失海鷂 2
陳君賓揮手止住了眾人的笑聲,正色道:“還有一點,那就是每個官員理政之余,要帶領家人墾荒種地。秋收之后,各位的官俸照例計算,但不發到各人手中。各家吃糧食菜,皆自食其力。現在為非常時期,不能依靠官俸坐吃家中,而一味對百姓指手畫腳。須人人奉事稼穡,與民同甘共苦。”
眾人聽了這段話,猶如石破天驚。而陳君賓不依不饒,說道:“本官行事最是認真,既然讓各級官吏耕種自足,就不允許有人敷衍了事。我為刺史,每月要查州衙諸官的耕種進度。同樣,你們也可來檢查我的田畝。州衙這樣做,各縣衙也要這樣做。各位縣令,我每月要派一名巡風大使入各縣檢查,他們或明察,或暗訪,既查百姓耕種情況,還查諸位的家田。我若有空閑時候,自會到你們那里走上一遭。我丑話說在前面,若有人督耕不力,嘿嘿,到時候別說我不留情面,我們要老賬新賬一起算。”
陳君賓語氣一轉,接著說道:“這次在京城之時,皇上要求各州刺史要懂農桑時令。自我以下,從現在開始都要虛心請教農桑之事。所謂不恥下問,并不辱官家顏面,反而使百姓油然而生尊崇之心。比如本州水利不興,須就近在便于汲水的地方墾荒,以備天旱之虞。還有,我看本州水肥草旺,可鼓勵百姓耕田之余,多養黃牛。牛不與人爭食,又是耕作的主要畜力,若牛養多了,再賣與外地,又可多一項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嘛。
“總而言之,皇上說‘農為邦本’,‘撫民以靜’,是符合民心的旨意。皇上的明詔已抄往各縣,請你們回去后再讀一讀,細加體味。本官現在到任,來年考課諸位,這興農一節最重要。只要所轄民戶農桑興旺,人們安居樂業,即為大功一件。至于有其他不嚴謹的地方,本官可以忽略不計。反過來說,若有人在這一年中千般好萬般好,唯將農事給弄得一塌糊涂,則不是好官,本官先免其職,再究其失。”
眾人瞪大著眼靜聽陳君賓訓話,心想這個其貌不揚的老頭兒敢是有種田的癮。他甫一到任,既讓官員們督促百姓大力墾田,又讓官員本人身體力行親自耕種。官民同耕,哪里還有官民之分啊?
陳君賓的措施確實見效,流民聽說鄧州這里既放糧又發種子,扶老攜幼直奔鄧州而來。各縣在陳君賓的嚴令下,皆設了接待流民的粥棚。流民到來后先飽餐一回,然后到指定的村落搭棚居住。縣衙按人頭給他們送來了口糧和種子。他們稍事休息,即開始到劃定的田畝里墾荒。那些日子,鄧州各地濃煙四起,流民先是一把火點燃了田畝里易燃的枯草,用草木灰施了一遍底肥,然后荷鋤下地,將新長出來的青草除去。隨后深耕作壟,小心翼翼地撒上種子。
陳君賓一面操勞著州衙之事,一面令家人到湍河邊尋來一片荒地進行開墾。陳君賓生有三男二女,大兒子留在邢州為小吏,大女兒也在邢州嫁了人,剩下的兩個兒子就成了墾荒的主力。陳君賓用宦中所積購來了兩頭黃牛,令女兒負責喂養。
湍河水斜向東南流去,水面平闊如鏡,水清透澈見底。陳君賓帶領夫人和兒子在這邊耕種,小女兒蹚著稍有涼意的河水撈蟹摸魚,有一天竟然摸上來兩條半尺長的白條魚。這讓陳君賓大為高興,隨即讓夫人生火熬成了一鍋濃濃的魚湯。一家人席地而坐,一面嚼著帶來的面餅,一面喝著有點腥味的魚湯,那場景,宛似真正的農家生活。
小兒子揶揄道:“想不到父親的官越做越大,我們反而成了百姓人家。”唐將諸州分為上、中、下三等,邢州為中州,而鄧州為上州。陳君賓從邢州刺史遷為鄧州刺史,品秩從原來的正四品升為從三品,無疑是升了官。
陳君賓喝著魚湯,滿意地說道:“我們為百姓之家,有什么不好?你們大哥經歷過戰亂的流離,知道日子的甘苦,他現在入了官籍,自會謹慎辦事。而你們那時幼小,這些年憑我的官俸,讀了書,日子過得挺不錯,然不知道一飯一食其實來之不易。眼下皇上勵精圖治,先求農桑興旺,國富民安之后,還需大批的年輕才俊為國辦事。你們隨為父在這里耕田,好好補上這一課,將來再考取功名博得出身。到了做官的那一天,定會感激有這段經歷的。”
二兒子點頭贊同,小兒子還是不以為然,說道:“我們也就罷了,只是母親隨你這么多年,苦頭吃了不少,到頭來還是如農婦一般在田里勞作,兒子心里感到實在不安。”
陳君賓夫人也是一名識大體的婦人。她截住小兒子的話頭,說道:“你們要理解你們父親的這番苦心。他為一州刺史,自己若不身體力行,如何說動別人?何況,人生來不是享福的,要靠個人的勞作才能有收獲。我這些日子來這里,雖有些累,但不礙事,心里還是很舒服的。”
陳君賓點點頭,說道:“就是這樣。兒子們,現在雖累一些,然等播種的莊稼露出了頭兒,你們再來看,心境定然不錯。等秋來收獲,會更加欣喜了。”
一家人臉上都是汗水,紛紛綻開了笑容。
李世民眼見天下大旱,蝗災漸起,心中煩悶。他一面下詔令各地官吏勤于本務,組織抗旱滅蝗事宜,并著手興修水利;一面令宮中及京城百官節衣縮食,囑戶部訪天下災異,對受災嚴重者予以賑濟。忙完這些事兒,他對封德彝說道:“朕憂勞天下,至多如此。若使天下災異漸息,須靠百姓及州縣官吏盡力。還有,就是老天感于朕的誠心,早早降下幾場好雨來。”
封德彝答道:“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陛下登基以來,遭遇旱災和蝗災,不足為怪。相信陛下洪福齊天,定能戰勝災異。”
李世民微微一笑,覺得封德彝的話雖有拍馬屁之嫌,然聽來還是比較舒服的。他忽然想起一事,問道:“朕讓各州舉薦人才的事兒,現在如何?”
“臣聽無忌說過,各州已經向吏部報來了名單。無忌已令各州派人帶領他們克日上路,赴京城接受吏部測試。”
李世民點點頭道:“好,等他們來了之后,朕要一一見過他們。對了,封公,致安之本,唯在得人。朕早就讓你舉賢,然時至今日,未見你向朕推薦一人。你也看到了,如今天下事情繁亂,你應該分朕憂勞。你不發一言,讓朕如何是好呢?”
封德彝答道:“陛下說過的話,臣豈敢不盡力?只不過臣細心觀察,至今未見有奇才異能之人,因無法舉薦。”
李世民搖搖頭,責怪道:“封公的這句話就不對了。前代明君使人如器,皆取士于當時,不可能借人才于別的朝代。像周文王和齊桓公,難道要他們先找到姜子牙和管仲之后,再行為政嗎?姜子牙垂釣渭水,管仲居于潁水之濱,他們皆隱于當世,若不是周文王和齊桓公慧眼識人,他們無異于明珠暗投。還有,諸葛亮隱于南陽草廬之中,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佐其成就帝業。由此來看,不管任何朝代皆有能才,只是患于不能知之啊。封公,你知事吏部,至今未向朕舉薦一人,說起來,朕應該最先責怪你。”李世民的這番話說得封德彝面紅耳赤,只好一迭聲地答道:“臣失職,臣失職,臣定遵皇上訓導,早訪異才。”然后慚赧而退。
封德彝終究沒有為李世民舉薦一人,兩日后,封德彝在尚書省辦公時突然倒下。李世民聞訊,親自來到尚書省探視,只見封德彝嘴歪眼斜,躺在那里說不出話來,顯系中風之狀。李世民一面令太醫為他診治,一面令尚輦局抬輿過來,送封德彝歸入府居。是夜,封德彝再也沒有醒過來,享年六十歲。
李世民聞訊,為之滴下了幾滴眼淚,嘆道:“莫非上天要懲罰朕嗎?天降大旱又生蝗災,又損我股肱之臣。今年先是馬三寶暴死,其后杜淹又死于家中,屈突通鎮守洛陽也死于任上,今日又加上封德彝,算來已是第四人了。人言封德彝外謹順而善矯飾,然他與朕共事以來,數進忠策,還算盡力,如今又暴死在任上,可加以褒揚。”當日,詔贈封德彝為司空,謚曰明。
卻說諸州舉薦的十一人到了京城,長孫無忌將此事奏報給李世民,言說要在吏部面試。李世民欣喜異常,說道:“這十一人經過層層篩選,定非常人。無忌,這樣吧,你將他們引入內殿,由朕與他們親自交談。”
長孫無忌帶領這十一人入了顯德殿,他們隨長孫無忌向李世民跪拜,三呼萬歲,然后戰戰兢兢起身,其中有人甚至瑟瑟發抖。李世民和顏悅色道:“朕求賢若渴,令諸州舉薦良才,你們經層層篩選選拔到此,胸中定有韜略異能。長孫尚書本想在吏部依例測試,朕現在用人之際,就想將這些虛套路免了,若你們其中有人能將政道說出一二,朕可以當即予以授任。怎么樣?你們誰先說呀?嗯,你們談話也不能漫無邊際,朕即位之初曾有明詔一道,主旨是‘民為邦本’,‘撫民以靜’。無忌,你將那道明詔取來當場宣讀,然后讓他們談談看法。”
長孫無忌事先已得李世民的吩咐,早令人將那份萬言明詔抄錄了十一份,現在一一將之發到各人手中。這十一人明詔到手,皆低頭觀看,殿內一時顯得很寂靜。
李世民立起身來走下御座,背著手慢慢踱到眾人面前。就見那十一人手執詔書埋頭觀看,許多人因心中恐懼,那詔書竟然在手中抖抖索索。李世民嘴角掠過一絲微笑,心想這幫人久處鄉間,沒有見過世面,猛一下子到了皇帝面前,心中緊張也屬正常。
時間慢慢地過去,不覺已過了大半個時辰。李世民退回御座,問道:“大家已經看完了詔書,對其中有何缺失之處,可以盡情指摘,言無不盡,朕不會怪罪你們的。”然那十一人依舊低著頭,沒有一人先發言。
長孫無忌不耐煩起來,略微大聲道:“你們沒聽到皇上的問話嗎?都來了一個時辰了,你們不發一言,莫非都是啞巴不成?”他的話剛一說完,人群中竟然有三人將手中的詔書抖落在地,顯是緊張之極。
李世民制止了長孫無忌的訓斥,愈發和顏悅色道:“你們不用緊張,到了這里,應該與平日里無異。嗯,你們不敢先發言,朕就點名了。并州舉薦來的顏仲良,十一人中以你年齡最長,這里的舉薦語說你飽讀詩書,有縱橫之心機。顏仲良,你先發言如何?”
顏仲良年約五十余歲,身材干瘦,留著一撮山羊胡子。他聽李世民點到自己的名字,慌不迭地答道:“陛……陛下,草民讀罷這道詔令,只覺……只覺字字珠璣。草民以為,皇上之話,那是……那是一點都不錯的。”說完,他臉上的汗涔涔而出,竟然打濕了他的山羊胡子。事實上,顏仲良讀詔書的時候,腦海中一片空白,詔書上到底寫了些什么,他一點都沒看進去。
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微覺失望,又對其他人說:“顏仲良這樣說,你們以為呢?”那幫人面面相覷,莫能對語,只在那里相顧失舌。
李世民復對長孫無忌說:“無忌,想他們初入宮闕,未睹皇家盛大氣象,心懷驚懼,有礙辭令暢達。這樣吧,你將他們移入尚書省內,改為筆試,也許他們能夠正常發揮。”
孰料這幫人實在平庸,他們到了尚書省內,面對策題,構思彌日,終不達要旨,理既乖違,詞亦庸陋。李世民一一閱畢了他們的答卷,未免大失所望,嘆道:“看樣子欲速則不達呀。朕心急求才,偏偏事與愿違。”
長孫無忌也很惱火,要求重罰這幫徒有虛名之人。
李世民道:“算了,可將他們放還,不要怪罪他們。追根溯源,還是舉薦他們的人辦事馬虎,不能識人。可加重懲處他們,以舉其非人,罪加一等。唉,我前些日子曾經責過逝去的封公,怪他不能識人。看來這識人之道確非易事啊。”
長孫無忌點頭贊同。
李世民又道:“這次讓各州舉人,時間畢竟有些倉促,還是要走科舉銓選的路子循序漸進。然現在亟須用人之際,依舊例選人,時間又太久了些。”唐依隋例選人,每年十一月士子集于京城,至春而罷。
長孫無忌道:“是的,依舊例科舉銓選,確實存在弊端。對了,前些日子劉林甫建議道,可以四時聽選,隨闕注擬,這樣也許更快捷一些。”劉林甫現任吏部侍郎,是長孫無忌的左膀右臂。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3/787814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