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離開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大亮,張氏就把姐妹三個叫起來,“曉蘭,曉梅快起來,曉梅給曉菊穿衣服,曉蘭去喂曉鳳。一會出來吃飯,快點啊,別磨蹭!” 姐倆答應著,加快動作,外面響動聲和說話聲也亂哄哄的。
“老大家的,先叫大伙吃飯,吃完再收拾”李有福吩咐著。這邊就聽見大伯母王氏喊人了”先別收拾了,快去吃飯。“
一陣雜亂的腳步聲后,就安靜下來。吃飯也快,捧著菜團子喝口湯,人們吃飯沒那么多講究。解決完早飯大人又忙起來,被褥打捆,衣服包成包袱,干糧裝進褡褳,鍋碗瓢罐一些雜物裝在挑筐。收拾妥當,二爺爺家也趕了過來,遠遠一看真像逃荒的,全家身上背的懷里抱的肩上擔著的,也是舍不得家當吧。
被褥行囊大件大多由男人挑著,二奶奶李氏帶領著二房媳婦孩子背著背簍,挎著包袱走到女人堆。趁人不備,曉梅人小沒人注意在各個屋轉一圈把沒能拿走的都收進空間,當然也沒落下王氏的織布機和紡線的紡車,要置辦這些可要花不少錢的,能省就省吧!還有心心墊墊的小石磨,這不能少,以后在空間做吃食可全指望著它呢!
張氏把李曉鳳放進背簍,四周倚上東西,一手里拄根木棍,也為探路,也為借力,一手牽著三女兒。曉梅和曉蘭姐倆力氣小拿著小包袱,收拾的都是自己的衣物。王氏像張氏一樣把小慶豐放進背簍,孩子大人都得勁。李小英的包袱要比她們姐倆的大不少。李慶喜也像他爹一樣擔了一條擔子。一群人沒向村大路外走,而是走向的村后身。這里屬于燕山山脈,連綿起伏的群山橫亙河北北部,這里處在中部偏南,村后的山上樹少,石頭多,物產很少,最多的是雜草灌木叢。
既然決定要繞道,就要選人煙稀少的山路。附近路熟,等走出這片范圍再說,邊走邊打聽著,根據實際情況選落腳點。三十多號人悄無聲息的隱入山溝,男人在前趟路,女人孩子們跟在后面,方向是朝南走。
沒走多久,三歲的曉菊已經邁不開腳步了,孩子還是太小。張氏看三女兒實在走不動,舍不得孩子吃苦,想抱起曉菊,無奈身上東西太多沒法兒,李壽春看到媳婦閨女這樣,走過來直接把曉菊放在挑擔一頭的筐里繼續趕路。現在這時候能走多遠走多遠,誰也不想耽誤路程,拖家帶口本就走得慢。小半天也不過走了十多來里路,幾個大人也會在適當時候叫大家休息一下,喝口水,餓了啃幾口菜團子,到下半晌估摸五點左右,前面吩咐下來今晚找地休息。
李有福和李有財找塊石頭坐下,各自點上旱煙,“大哥,你看這晚上怎么過?外面情況也不知道怎么樣?”
“讓全春(有財家四兒子)帶著慶喜出去打聽打聽,他倆機靈。大伙多打干草樹枝,下面鋪厚點,樹枝棍棒搭個簡易窩棚,晚上被凍著。天不黑,不許點火,挖個灶,水我去解決。”李有福道。
“行,我去吩咐下去。”李有財起身找人準備。
女人們拾柴草,男人搭棚挖灶,太小孩子早沒了精氣神,萎靡的聚在一塊。劉有福過來招呼曉梅讓她陪著去找水,曉梅也心有領會,乖乖跟在后面。水哪里好找,不過借機到空間取一擔水,事情做的盡量隱蔽。就要走遠些,爺倆翻過一個小山頭,閃身進到空間。真的好舒服啊! 李有福和曉梅大喘幾口氣,一身疲勞散去大半,空間里種的糧食和菜已經破土,野菜過幾天就能吃了。
李有福也不閑著又開了一小塊地,種上谷子,小米有營養易消化,給小孩子們吃最好。曉梅用收進來的小磨磨谷子,有糧食也不能餓著自己啊,下次讓爺爺壘個灶臺,鍋有進來也能做飯,以后做好玉米窩頭借機還能拿出去。估摸著時辰,爺倆擔了一擔水,出空間回到落腳地。
黑慢慢黑下來,李有福這才吩咐女人們燒水做飯,張氏在包裹里抓出一把大米,用小鍋給小孩子們煮米粥,二奶奶李氏很是疑惑的看看,沒詢問。
一會兒香味冒出來,引得人們直抽氣,好香!肚子也跟著響起來。張氏盛好兩碗讓小英和曉蘭分別喂鳳兒和小慶豐,兩個小家伙路上喝的是早上熬好放罐子里的粥。剩下的分給李有財那房兩個小點孩子。
李有財看到是大米,驚訝不已,“大哥,這金貴東西哪來的?”
“你大嫂留下的首飾換的,東西是死物,大人能吃糠咽菜,孩子太小得一時演一時吧。還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時候,留那物件干什么!”李有福很坦然的說道,
“嗨! 世道難啊! 大人活著難,孩子們更難!四小子他們應該快回來了吧.”李有才財沒想接著問轉移話題說道。
"嗯,差不多了,不知道探聽的如何?也別等了,先吃飯,這一天下來人都乏了,早點歇著明天還要趕路。“
大人孩子就著熱水,啃啃菜團子草草了事。晚上天漸漸冷下來,肚子里添點食兒,再喝上熱乎乎的湯水,眾人覺得一身疲憊輕松了好多。窩棚搭了兩個,兩根木棒頭部交叉捆上呈三角形,前后各只一個,上面衡一根木梁,粗布被單前后左右一搭,簡易窩棚做好了。出門在外沒那么多講究,大伙擠擠女人孩子們一個,男人們一個,厚厚的草鋪上褥子 ,二奶奶李氏指揮女人孩子挨個躺下,把被子都搭上,夜里肯定會很冷。
(https://www.dzxsw.cc/book/145440/747053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