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 > 第545章 科學社

第545章 科學社


第545章  科學社

        吃飯期間,上海電報局局長袁長坤不時來找李諭敬酒,似乎是套近乎,還堅持要給李諭的住宅及大同大學免去電話費和電報費。

        住宅倒是無所謂,但大學這種機構發電報打電話蠻多的,每個月的電話費和電報費都不少。

        吃完飯后,芮恩施建議大家去聽一下中國戲劇。

        貝爾此前在萬國博覽會聽過一次,但當時的臨時舞臺比較簡陋,也沒有很好的氛圍,如今到了上海,樂得去聽個原汁原味的。

        芮恩施說:“我坐火車時,北京一位當紅年輕演員一同來到了上海,他的演出不容錯過。”

        李諭問道:“梅蘭芳?”

        芮恩施說:“是的,他現在北京火得真是不像樣子!

        老美對中國戲劇相當熱衷,其他幾人當即決定一同前去。

        京劇進入上海相對晚一些,在此之前,上海的戲曲演出活動主要在筑有戲臺的神廟和會館,或者在茶樓、茶館里搭板為臺。

        到了咸豐年間,由于戰亂的緣故,各地群眾及戲曲藝人大批南下,場地狹窄、設備簡陋的茶樓戲棚無法滿足需要,上海瞬間涌現出一批真正的戲園和戲館,比如“滿庭芳”“丹桂”等知名的。

        京劇一經傳入便迅速風靡上海灘,上海人起初稱之為“京班戲”。

        邀請梅蘭芳赴滬演出的戲院叫做“丹桂第一臺”,老板許少卿。

        許老板很會作勢,在梅蘭芳到達之前,已花大價錢在《申報》頭版做了廣告宣傳。

        來到戲館門口,李諭看到板子上貼了一張大大的海報,幾行文字介紹今天演出的兩位名角。

        不過放在頭牌的不是梅蘭芳,而是個須生——王鳳卿。

        實際上這個人才是許老板的首邀人物。

        海報介紹中大段都在介紹王鳳卿,極盡夸耀之能事;只在最后的寥寥幾句,提到還有“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梅蘭芳到場。

        梅蘭芳雖在北京有了名氣,但上海人并不了解他,也從未聽過他的戲。

        耳聽為虛,許老板對梅蘭芳的藝術估價不高;而王鳳卿不同,他年長梅蘭芳十歲,成名已久。

        許老板起初只答應給梅蘭芳包銀每月1400元,王鳳卿則是每月3200元。

        ——從給的價格就能反映出現在人們對京戲的狂熱。

        王鳳卿曉得梅蘭芳的能耐,他認為許老板給梅蘭芳的包銀偏少,要求再加400元。

        而許老板覺得梅蘭芳不過是王鳳卿的陪襯,不愿在“無名小卒”身上多下本錢。王鳳卿有些不高興,覺得許老板太小氣,于是故意說:“你如果舍不得出到這個價,那就在我的包銀里面勻給他400元!

        許老板有些難為情,無奈之下終于同意再給梅蘭芳加了400元。

        由此還能看出,梅蘭芳這時在上海人眼里的地位并不高。

        幾人落座后,李諭憑借自己淺薄的戲曲知識給他們科普了兩句,無非就是講講故事梗概,不然他們已然聽不懂唱詞,要是連臺上講了啥事都不知道,真就只能聽個響了。

        但即便只能聽個“響”,他們也很狂熱。

        李諭看了看節目單,梅蘭芳的戲被排在倒數第二。在北京被稱為“壓軸戲”,而在上海則被稱為“壓臺戲”。

        上海的“壓臺戲”相當于北京的“大軸戲”。因為上海的演出習慣,一般稱最后一出戲為“送客戲”。

        梅蘭芳這場演出非常成功,幾乎是一炮打響,坐穩了海報上許老板有夸大之意的那句“南北第一著名青衣兼花旦”評語。

        喬治·伊士曼具備一定的藝術品鑒能力,稱贊道:“即便紐約百老匯,也無人能及!

        特斯拉聽過幾次百老匯歌劇,贊同道:“果然藝術的瑰寶仍舊在東方。”

        演出結束,伊士曼又請求戲院老板讓他給梅蘭芳及王鳳卿拍了照片。

        拍完照,梅蘭芳認出了李諭,打招呼道:“李大學士!”

        李諭笑道:“梅老板好,估計以后要叫你伶界大王了!

        “李大學士太愛講笑話了,”梅蘭芳說,“大王的叫法我哪當得起!”

        以他的崛起速度,差不多四年后,就會承襲“伶界大王”的稱呼,相當之年輕。

        此后幾天,梅蘭芳還有緊張的演出。按照戲班規矩,先演三天作為試水,即“打泡戲”,接著就會收到各種堂會邀請,非常忙碌。

        ——

        回到匯中飯店,安排貝爾等人住下后,李諭才動身返回豫園。

        次日一早,李諭準備坐電車先去趟科學雜志辦公室,然后去飯店找他們。

        李諭買了3角錢的票,坐在車廂前面的頭等艙。

        上海的電車現在仍舊分成前面的頭等艙和后面的二等艙,收費略有不同:頭等艙每一段3分錢,二等座每段票價只要2分錢。

        這個價格比黃包車還要便宜,同樣的距離,黃包車至少要一元錢。

        可即使如此便宜,很多人仍舊害怕電車那兩根通電的“大辮子”,不太敢坐。

        所以電車公司經常搞促銷,甚至送點花生瓜子之類的。

        而用不了一兩年,上海的電車就會變得異常擁擠,車門上都扒拉著人,頭等艙亦是如此。電車公司不得不取消等級制度,因為已經沒有意義。

        剛下電車,就有人迎了過來,“李院士,終于等到您了!”

        李諭問道:“先生是?”

        對方回答:“本人上海電報局局長唐元湛。”

        李諭直接給弄糊涂了:“你們換人這么快嗎?昨天我見到的電報局長還姓袁!

        唐元湛說:“我是江蘇省督軍派來的局長。”

        “那之前的袁局長?”李諭又問。

        “他是北京交通部派來的!碧圃拷忉屨f。

        唐元湛和袁長坤一樣,都是留美幼童出身,不過現在時過境遷,要各事其主。

        民國雖然在非流血的革命下誕生,但進入民國后,反而是長久的戰亂,尤其等袁世凱死后,各地軍閥四分五裂,連年征伐。

        電報是各派政客的喉舌,也是各路軍閥獲得戰爭信息、調兵遣將掌控戰爭態勢的重要工具,電報收入更是添加武器和發放軍餉的最好來源之一。

        <div  class="contentadv">        上海電報局作為特級電報局,地位非常高,轄江蘇省54個電報局、5個電話局,以及江蘇省境內的所有電報干線、支線線路工程,同時又是全國電報通信重要的中轉樞紐局。

        如此重要的通信管理權力和豐厚的經濟收入,自然受到各地梟雄重視。

        此后隨著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得勢軍閥們會紛紛染指上海電報局局長的寶座。

        唐元湛剛赴任時,給上海租界的大北電報公司發了一封電報:

        “親愛的先生:

        我謹通知您:我本日受江蘇省督軍程德全之命,擔任上海電報局局長!

        落款是“您的忠誠的Y.C.  Tong”。

        而與此同時,袁長坤也給大北電報公司發去電報:

        “親愛的先生:

        請注意我仍是上海電報局局長,為正式任命,雖然有相反的報道!

        落款則是“您的忠誠的C.  K.Yhu(局長)”。

        多了“局長”兩字。

        李諭不關心權力斗爭,隨口問道:“唐局長找我有什么事?”

        唐元湛客氣道:“局里告訴我,要給您免除住宅以及大同大學的電報電話費用,文件最終到了我手里審核。”

        李諭瞬間明白了,強龍不壓地頭蛇,估計北京交通部派來的袁長坤并沒有實權。

        事實上就是如此,最終上海電報局局長還是唐元湛。

        不過唐元湛絕對也是個辦實事的人,于是李諭回道:“多謝局長美意。”

        “那點電話費不過小意思,”唐元湛道,“我們還想從您的LY公司購買一批高功率無線電報機,大概十萬預算。但我不清楚,你那兒,嘿,有沒有什么特別說法?”

        李諭嘆了口氣:“沒有什么說法。你們還是給我報數量,不要報預算,那不是我在意的!

        唐元湛震驚道:“李院士果然高義!看不上這些蠅營狗茍的東西。”

        李諭知道里面油水很大,10萬預算可以買20臺,也可以是10臺,甚至還可以追加預算,差出來的那些錢自然流入了某些人的口袋。

        而他們必然會選擇數量最小的,以謀求最大利益。

        李諭壓根不想摻和這些事,更沒有能力或者精力去肅清貪腐,只能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按照他們提供的數量報價。

        唐元湛拿出的單子上,顯示11臺。

        李諭瞄了一眼說:“我明白了!

        唐元湛看出了李諭的不屑,然后說:“上頭定下來的是10臺,給我預留了空間。我也沒辦法,能做的只有放棄自己的那一份!

        李諭無奈道:“只要是能推動無線電事業,11臺電報機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也足夠了!

        唐元湛說:“李院士所言極是!

        但這樣終究不是辦法。

        李諭準備找到鐘觀光的科技儀器館,進行常規無線電零部件的銷售,熱衷于此的民間愛好者,可以自行購買組裝。

        同時他還要把手搓無線電寫成教程,公開發行。反正不是什么秘密。

        鐘觀光與魯迅一樣,此前被蔡元培叫去北京做了教育部僉事,但沒什么具體事務,所以就出去四處采集植物標本。

        蔡元培辭職后,他也隨之辭職。

        鐘觀光做科技產品進出口多年,經驗比較豐富,而且他的店已經打出名氣,凡是喜愛科技的,必然會光顧。

        可惜現在沒有網購,不太好擴大銷售規模,只能主動給各個大學主動分發。

        這件事李諭也拜托了鐘觀光的科學儀器館,錢則由李諭自己出,希望民間的無線電愛好者迅速成長,這對今后意義非凡。

        ——

        科學雜志社這邊,招募到了幾名員工,其實也就是歷史上有心做科學雜志的那幾位。

        其中一個李諭之前見過,留洋回來的金邦正,他負責國內推廣。

        金邦正說:“會長,我們與美國的留學生團體取得了聯絡,他們都愿意積極供稿!

        算起來美國留學生里,單單清華選派的就已經數百人,并且大都學習理工科,讓他們供稿確實合適。

        金邦正拿出一封電文,里面的名字幾乎都是科學界名人,比如梅貽琦、胡剛復、周仁,還有趙元任等。

        李諭說:“他們有此等熱情,我們當然要支持。一旦稿件選上刊登,就按歐美最高的稿費標準執行!

        “明白了,”金邦正道,“他們還說,要在美國成立科學分社,以形成更強的凝聚力。”

        “科學社嗎?”李諭問。

        “是的!苯鸢钫f。

        “既如此,”李諭頓了頓道,“我們直接在國內把雜志社改為中國科學社,以弘揚科技興國之理念。”

        一下拔高了好幾個層次。

        金邦正高興道:“我們還在討論這件事,沒想到您已經想好了!有您坐鎮,科學社才稱得上科學社!”

        李諭說:“按道理應該由教育部或者政府組織,不過看樣子他們幾年甚至十幾年內都不會有此種想法,只能我們親自來!

        金邦正說:“有您這面大旗,不僅美國的留學生會加入,用不了多久,日本乃至歐洲都會有人加入!”

        李諭說:“總之團結一切力量,咱們的宗旨定為‘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加入進來的人肯定都明白,祖國之所以孱弱,莫過于科學不發達!

        這是一步大棋。

        歷史上的中國科學社1918年才遷回國,確確實實為我國科技發展做了極大貢獻。此后各專門學會諸如中國地質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數學會等都是在中國科學社的帶動下誕生。

        而且科學社遷回國時,就在大同大學有辦事處。李諭感覺可以把總社搬到大同大學,反正他興建了許多屋舍,還有十分先進的設施、器材。

        “不用說,您是我們中國科學社的第一位院士,”金邦正說,然后憧憬道,“將來如果能與英國的皇家學會相提并論就好了!

        李諭淡淡道:“其他領域我拿不準,但至少在物理領域,我一定會讓中國科學社的院士成為含金量最高的頭銜!


  (https://www.dzxsw.cc/book/13290934/13626848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