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民族共處
鄭毅可不敢直接說要穿過大山去滇南,而是說深入到西部考察一番。
就這都招來許多人的阻攔,甚至政務院和皇務院的人都差點嚇死。
向西考察,知不知道西邊那是什么地方?那可不是漢人的地盤。
那里從古到今,都是當地的部落,據說是瘴癘橫行的絕地。
進山去干嘛?難道那些沒有開化的部落能接受大華不成?
華夏商貿和關外商貿,長達十數年的努力,也沒有徹底打開西南地區。
如今深入西南,肯定是有危險的,所以隨行的人肯定不會同意冒險。
鄭毅卻說,不會太深入,最多也就是到田州等地去看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州的百姓一樣是大華的百姓。
田州那邊有兩大商貿,也有先頭過去的部隊和駐軍。
更有新設置的當地官府,應該不會有什么危險的。
在鄭毅的強烈要求下,眾人只得答應他的西行計劃。
不過還是通知了各地加強守衛,禁衛軍三千多人也開始要增援。
邕州向西,就是連綿的大山了,道路交通條件簡直不要太差。
鄭毅的車駕肯定是無法直接到達的,后面很長的路都要靠馬車和腳走過去。
他們選擇的是沿著榕江朔流而上,乘坐的是內河的小船,直達隆江縣視察。
江邊的情況還是不錯的,都是沿著江分布的小縣城,但是說多么繁華就說不上了。
低矮的木質老房子,棚著瓦片的都算是非常好的房,大多數都是泥坯草頂子的舊房。
隆江縣還算穩定,當地百姓自從分田到戶和物資援助之后,也開始恢復了耕作生活。
這里本身有幾伙的土匪盤踞,但經過大華的剿滅之后,也開始出現了安定祥和的情景。
韓宇的人分散開在周邊核實地形地質,看看是不是能按照原有的計劃修建公路。
鄭毅則是深入到每一個村子,詢問當地百姓的生活,看看是否還有缺少的東西。
大量的農機物資被運過來,但是在這里使用上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是不大可能大規模應用的,當地的官員就設計了很多的梯田。
會鼓勵百姓在丘陵地帶開墾梯田,然后在梯田中耕作種植。
其他的山頭則是選擇能夠栽種果樹的形成經濟作物種植。
南方的橘子、枇杷等作物都是很適合種植的。
還有一些藥材等經濟作物,適合做規;姆N植。
不過想要做出規模,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行,畢竟扭轉百姓的固有思維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會兒的百姓,最喜歡的還是種糧食,糧食起碼能夠讓他們不至于餓肚子。
至于水果什么的,也是可以種的,但那玩意能吃飽肚子嗎?
最終還是要靠那些專門經營種植的商人,投資在這邊興建果園,等到百姓看到效果自然會跟隨。
最主要的還是要改善當地的落后的局面,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才能說讓他們發家致富。
吃飽肚子就要有糧食,無論是種植的糧食,還是從其他地區運來的糧食。
大華的糧食當前很便宜,便宜到一塊一斤都積壓很多。
這源于各地的種植規模逐漸的擴大。
尤其是南洋地區,一年三熟的氣候,讓稻米幾乎每年都是大豐收。
呂宋、婆羅洲、爪哇、暹羅等地,每年都是大量的稻米送到中原來銷售。
還有就是奧州、新大陸那邊的糧食,那才是大型農場的產物,糧食如同山海傾瀉般的多。
再加上國家的各項管控措施,致使糧食運輸到這邊價格很是低廉,完全能夠讓百姓買得起、吃得起。
距離這邊最近的安南,糧食產量也是逐年的上升,運輸到這邊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只需要海運到南部的海港,然后轉到陸路運輸過來,就足以供應這邊的糧食消耗了。
但說短時間轉變百姓觀念,讓他們不種糧食種植其他作物,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鄭毅也不會允許政務院下這樣的命令,那完全是讓百姓離心離德的舉措。
再說糧食安全,是哪個國家都要考慮的事情。
尤其是當前還是小冰河時期,氣候變化無常,水旱災害連年都有。
外東北許多開墾出來的土地,因為氣候原因只能再次廢棄做牧場。
若不是有南洋和新大陸那邊的糧食扛著,整個大華也會有糧食危機。
好在水利工程的持續完善,高產的糧種也開始發揮出作用,整個北方的情況還是比較穩定的。
南方這邊還沒有見到實效,肯定不敢隨便的放棄糧食種植,所以朝廷對于種植還是要持肯定態度的。
而且還要鼓勵他們多多的開墾荒地,大量的興修一些梯田和水利設施,讓老百姓能夠看到土地而安心。
鄭毅在這邊召見了幾個當地民族的部落首領,有壯族、也有苗人和瑤人、洞人,以皇帝的名義重申了大華的發展政策,鼓勵當地部落和百姓開展多樣化的經濟業態,種植和養殖結合,水產和山林養殖結合,多方開展經濟作物種植等。
華夏商貿和關外商貿,包括各地的商貿公司,都會來到這邊和當地人簽訂收購協議。
不怕養了賣不出去,也不怕吃不了都壞掉,只要種植的產品合格就會有人來收購。
一下就解決了當地人的顧慮,他們紛紛感嘆大華的好政策,是真正為百姓考慮的。
就連那些一向對漢人不太感冒的少數民族,也愿意服從大華的管理,讓族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他們常年生活在大山里面,跟漢人或者漢人官員都有很深的矛盾,甚至爆發過多次的沖突。
要不是華夏商貿和關外商貿多年來在此地的經營,重新樹立了這些民族的信任,恐怕這次鄭毅親來,他們也不可能下山來參加,誰讓他們都受過兩大商貿的好處呢。
就比如瑤人的黑鱗部,他們世代生活在大山里面,幾乎是與世隔絕。
平時也都是打獵、捕魚為生,種糧食都是不太會的,還是后來才學的。
無論是蒙古人,還是明王朝的官員,他們都是沒多大的好感,當初也殺了他們不少人。
后來華夏商貿到這邊開展貿易,他們族中正好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災,許多族人都凍死了。
因為大雪造成糧食的極度短缺,不得已派人下山到縣城這邊來購買糧食。
華夏商貿在隆江的分部得到消息之后,馬上支援了幾萬斤的糧食。
由于山路難行,幾千人硬生生的將糧食背到這黑鱗部的。
將黑鱗部的所有人感動的都是稀里嘩啦的。
從此之后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可以說如今黑鱗部能夠發展的還不錯,都要多虧了華夏商貿的支持。
很多的物資都是華夏商貿給他們帶過去的,還幫著他們銷售山里的土特產,贊助他們開設了一座學堂。
黑鱗部可以說是華夏商貿的鐵桿,就算是不服氣大華派出的這些官員,或者說鄭毅這個大華的皇帝。
也一定要給華夏商貿幾分面子,因為他們整個部落的命,都是華夏商貿給救的。
不然的話,在大雪封山的那一年,黑鱗部落可能就成為歷史了。
有同樣遭遇的部落還有很多,他們對大華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兩大商貿的認可。
不然的話,大華接替明王朝在這邊執政,也不會如此的順利,幾乎是無人阻攔就完成了。
其中有武裝力量的作用,自然也有兩大商貿多年積攢的好人緣,給了這些民族信任感。
鄭毅對此也是感慨萬千,跟當地的這些族長們攀談很久,還去了不遠的一座山寨。
對于很多交通極為不便的山寨,鄭毅建議他們搬出來建村生活。
并且保障他們的安全不會受到侵害,還會專門立法來保證。
不過一切還得看時間去說服才行,暫時恐怕沒人敢出來。
鄭毅也不著急,反正種子已經種下,剩下的就是生根發芽。
總有一天這些人會認同他們,也會將自己當做是華夏子孫。
無論是什么民族,在大華都是一樣的,都是華夏帝國一份子。
告別了這些山寨首領,鄭毅帶著人再次出發前往果化州。
(https://www.dzxsw.cc/book/13044702/2953005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