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約束皇權
“瓊華宴,這個名字不錯,和瓊林宴很接近。”
“這些文人,還真會搞出名堂來。”
看著錦衣衛呈上來的士子反饋,朱由檢發現他們最津津樂道的,既不是國會設立,也不是舉人都有機會任官,而是自己為了讓他們散場舉行的宴會。
這讓朱由檢心中,一時啼笑皆非。同時也認識到瓊華宴這個名字,對士子的吸引力。
大明新科進士的宴會,以前是禮部舉辦。名字也很簡單,就被稱為恩榮宴。和武進士的會武宴、武舉人的鷹揚宴、文舉人的鹿鳴宴,并稱為科舉四宴。
這其中,鹿鳴宴和鷹揚宴因為名字好聽,得到廣泛流傳。恩榮宴和會武宴的名字,則是少有人知。
如今朱由檢得知外面的士子為自己舉辦的宴會取了個瓊華宴的名字,他頓時認識到,這是一個機會:
『瓊華宴的名字和宋朝的瓊林宴接近,而且是在宮苑中舉辦。』
『對于喜好名聲的文人來說,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我可以正式設立,拉攏新科進士。』
一直在想辦法拉攏士心,朱由檢得知舉辦一次宴會就能讓文人津津樂道后,他自然要投其所好,讓文人宣揚這件事。
所以他的心里,已經打算從這一科開始,正式舉辦瓊華宴。
無論文進士的恩榮宴、還是武進士的會武宴,以后都改為瓊華宴——
畢竟他最早在瓊華島宴請的,是武學的將士。
總不能文人參加瓊華島宴會后定個名字,以后就不讓武將參與。
有了這個想法,朱由檢決定以后把瓊華宴好好辦,讓重制禮樂的劉宗周,制定相關禮儀。
然后再看士子對國會的評價,朱由檢發現大部份人,對國會不太明白。
這讓他只能感嘆,在大明設立國會的事情,不能操之過急:
『這件事不能急,不能隨意推進,像后世某些國家的國會一樣成笑話。』
『國會職責、和朝堂的關系,以及選舉機構、選民范圍、候選人范圍等等,都要具體規定。』
『要找個地方試點,逐漸完善起來。』
這個試點的范圍,朱由檢思索之后,打算放在順天府。讓劉宗周選個地方,推進這件事情。
具體的目標,就是在十年內完善選舉辦法,并且在一個省試行。然后再用十年,完全建立國會。
所以最初的試點,朱由檢定為一個縣。打算派得力官員,前去擔任縣官:
『今天授予的明法科進士中,史可法似乎比較適合。』
『就是不知道他的能力,能不能夠撐起來?』
對這一科的明法科、明算科進士名單,朱由檢大多不熟悉。
但是有幾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史可法的名字,就是其中之一:
『史可法是殉節忠臣,雖然在能力上有非議,卻是可以用的。』
『而且他不但是明法科進士,在進士科也榜上有名。』
『可以說已經確定是雙榜進士、必然名列二甲。』
『這樣的人才還是出身錦衣衛,當然要重用啊!』
對于殉節忠臣特別注意,再加上史可法的錦衣衛出身,很受朱由檢的信任,所以他打算重點培養一下,讓史可法隨劉宗周重制禮樂。
以史可法左光斗弟子的身份,劉宗周應該能接受。不會因為他出身錦衣衛,就會另眼相待。
這個人在朱由檢的心目中,天生適合三法司。甚至能作為錦衣衛的代言人之一,轉變人們對錦衣衛的印象。
甚至,為了表彰這個人,也為了提高明法科的地位,朱由檢打算把史可法定為前三甲,以翰林院官員的身份兼任知縣,輔佐劉宗周重制禮樂。
未來史可法如果能磨煉出來,朱由檢不介意讓他入閣,以后擔任大學士。
可以說,他和劉理順等人一樣,是朱由檢青睞的儲相之一。
除了這個人之外,還被朱由檢注意的進士,一個是牛金星。
這個人朱由檢早就通過劉理順發現了,甚至決定要想辦法錄用。
沒想到不用他出手,牛金星就考上了明算科進士。昨日宴會的時候,朱由檢就見到了此人,甚至在宴席中,還詢問了幾句。
得知牛金星通曉天官風角諸書,朱由檢打算把他安排在欽天監,在內廷衙門任職。
然后用他的皇帝近臣身份,招攬河南能人。
另一位讓朱由檢驚喜的明算科進士,則是宋應星。
這個人的名氣,在后世比牛金星還要大。他的《天工開物》,可謂大名鼎鼎。
宋應星今年已經四十二歲,和兄長宋應昇一起參加考試。借助對雜學的熟悉,他的數算水平勝過許多舉人,得以考上明算科進士。他的兄長宋應昇,也被列入副榜。
這樣一位能寫入科技史的大才,朱由檢當然是要重用的。打算給宋應星選個好官位,以后輔佐徐光啟。
人才的接連涌現,讓朱由檢很是欣慰。對這一科的士子,同樣滿懷期待。
次日是三月十二,按照逢二經筵的慣例,又要舉行經筵。
這次經筵的講官,朱由檢沒有選擇劉宗周,而是讓忙完科舉的袁可立,選擇書籍講解。
袁可立作為會試的同考官,前些日子一直在忙科舉,可以說是第一次參加崇禎朝的經筵。
前幾日接到皇帝的旨意后,就一直在做準備。
在研讀前幾次的經筵記錄、以及流程之后,他在欣慰皇帝注重經筵之后,還發覺當今皇帝的經筵,和以前不太一樣:
『之前的講官是老師,陛下只是學生。』
『現在的經筵,似乎更像召對啊!』
從之前的幾次經筵來看,袁可立越來越覺得,現在的經筵像召對。
甚至在報紙上,直接被稱為《經筵召對錄》。
這讓他的心中,忍不住有些嘆息,知道臣子約束皇帝的辦法,又減少了一種:
以前的經筵是老師向學生講課,皇帝地位再高,在經筵上也是弱勢。
現在經筵被當成了召對,看起來是皇帝更重視了,其實卻弱化了師生身份——
皇帝和講官之間,更注重的是君臣。
這樣一來,經筵的講官如何還敢訓斥皇帝。像張居正那樣在經筵上嚴格要求萬歷皇帝的官員,以后不可能會出現。
袁可立想到這件事情,就忍不住搖頭嘆息。擔心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以后無法約束。
懷著這個擔心,袁可立打算和之前擔任講官的劉宗周交流一下,看看他在重制禮樂的時候,會不會改動經筵。
劉宗周作為現行經筵制度的受益者,思索之后說道:
“袁公覺得現在的經筵如何?”
“比以前是不是更好?”
袁可立思索了一下,不得不承認道:
“確實比以前更好!”
“陛下更注重經義,而且能用之治國,踐行先賢大道。”
經筵成為召對,而且在經筵上提出的觀點,會成為朝廷政策。這讓很多士子,都是歡呼雀躍。認為皇帝以經筵治國,是踐行先賢道理。
劉宗周也是這個想法,所以他反問袁可立道:
“所以經筵變成這樣有不好嗎?”
“陽明先生說:知行合一。”
“陛下先知后行、知行合一,這是真正的圣君啊!”
“再說,約束皇帝的辦法不止經筵一種。”
“陛下設立的國會,對皇帝的約束更大啊!”
想到這件事情,劉宗周就忍不住贊嘆。這也是他對經筵變成召對,不太在意的原因。
畢竟經筵說是能約束皇帝,實際能做到的臣子并不多。但是國會上的萬民決議,皇帝是需要認真聽從的。它對皇帝的約束,遠遠比經筵大。
所以,在當今皇帝贊同國會設立,并且當眾承諾后。劉宗周越想越對皇帝佩服,知道只有真正的圣君,才能做到這些。
與之相比,皇帝運用權術攬權等缺點,幾乎都不值一提——
畢竟皇帝正在把之前攬過去的權力,交給天下萬民。
甚至,想到一些大臣對舉人集議的反對,劉宗周覺得皇帝攬權才好。不然國會這個機構,永遠辦不起來。
可以說,設立國會這件事,讓很多臣子的態度,都發生了改變。
劉宗周就是典型代表,認為當今皇帝攬權并非一件壞事,只有集中權力,才能重新分配。
想著之前和皇帝的幾次交流,劉宗周向袁可立道:
“袁公覺得,重制禮樂到底是什么?”
“周公為何把制禮作樂,放在第一位?”
袁可立認真思索,說道:
“禮樂就是綱紀,唯有制度明確,秩序才能規范。”
“周公制禮作樂,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
“太祖立綱陳紀,大明天下已經近三百年。”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如今大明的禮樂已經用了將近三百年,多有不合時宜之處,施行起來讓人手足無措。”
“所以陛下要重制禮樂,讓大明再興數百年!”
這是他的思索,也是很多人的看法。
雖然沒有人在公開場合亂說,但是以唐宋的經驗來看,對于一個朝代來說,三百年就是一個檻。
很多人認為,皇帝是在為大明邁過這個檻做準備——
成功了就能避免天下崩壞,不會像以前那樣,經過一個亂世之后,由新建立的朝代制禮作樂。
劉宗周還沒有想過這些,聽到袁可立的看法,覺得肩上的責任,又沉重了幾分。
因為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如果重制禮樂失敗,自己不僅可能像方孝孺那樣身死族滅,甚至可能連名聲都沒有,所有人都會把自己看成大明覆滅的罪人。
這樣沉重的責任,讓他如何不感到沉甸甸。
但是反過來講,如果重制禮樂成功,讓大明再興數百年,他的名聲不說能比周公,也會成為天下公認的圣人。
所以他更加堅定地支持皇帝,支持重制禮樂。
想著皇帝私下里的說法,劉宗周道:
“陛下曾向我說,重制禮樂,就是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
“禮,就是秩序。樂,就是調和。”
“唯有對權力和財富重新分配,才能稱得上重新制定秩序、調和社會矛盾。”
“這就是陛下心目中的重制禮樂!”
“不知袁公以為,要重新分配權力和財富,首先該做什么?”
袁可立聽著這個說法,只覺醍醐灌頂,把皇帝登極來做的事情,完全串聯起來,喃喃道: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難怪陛下攬權的時候,還一直在放權。”
“陛下之前做的事情,也是在重制禮樂!”
想著皇帝和自己商討的戒嚴法,還有規范的廷推法,以及在奪走錦衣衛的時候,又丟出來的衛尉寺。
袁可立完全明白了,當今皇帝雖然攬權,卻不是沉迷權力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制定規范,要重制大明禮樂。
這讓他的內心,變得和劉宗周一樣,對皇帝更加支持。認為自己遇到這樣的圣君,應該盡心竭力。
所以,他想著明日的經筵,說道:
“原本我打算向陛下講《貞觀政要》,現在看來,似乎講《資治通鑒》更恰當些。”
“不知劉公以為,講解《資治通鑒》的開篇如何?”
劉宗周聽著袁可立的想法,頓時撫掌贊嘆:
“確實應該講《資治通鑒》。”
“它的開篇,就是講禮崩樂壞。”
“要讓天下人知道,禮崩樂壞后是什么樣子。”
“這樣才能明白,為何要重制禮樂。”
《資治通鑒》的開篇,是講三家分晉,周天子冊封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在司馬光看來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周室衰落的關鍵。
從此以后,天下徹底禮崩樂壞,進入戰國時代。
這樣的后果,誰看到都會受警示。所以劉宗周贊成袁可立講這篇,講解禮崩樂壞。
而且,兩人心照不宣的是,那就是司馬光說“天子之職莫大于禮”,又說“三晉之列于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意思是禮崩樂壞的責任,在于周天子自己壞了禮。警示當今皇帝在重制禮樂后,也要遵守禮樂。
這樣一來,自然能對皇帝帶來約束。讓皇帝不能隨意違背禮制,造成禮崩樂壞。(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74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