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 百萬利益
經過一個冬天的調整,歐洲戰場上的交戰各國都有了一些變化和“決戰”的信心。(百度搜索網更新最快最穩定)
問題最嚴重的俄國把軍隊總司令尼古拉大公撤職,由沙皇親任總司令,但是沙皇不通軍事,實際上的最高指揮官是大本營參謀長阿列克謝耶夫中將,此前,中將擔任第12集團軍司令官。
俄國從15年的10月開始就整理全國工業,加強軍工生產,把國內近三分之二的工業能力轉化為軍事工業能力,在加班加點的情況下,武器、彈藥生產量比1915年初翻了一番。但是在重型火炮和飛機的生產數量上依然少得可憐。為了把“侵入”俄國國土的德軍驅趕出去,并進一步打擊可俄軍還孱弱的,由多民族組成的奧匈帝**隊,阿列克謝耶夫中將計劃展開一場春季攻勢作戰。
德國的戰爭機器開動到了巔峰狀態,卻依然面對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
1916年的發力點是東線?還是西線?參謀總長法金漢將軍認為,拿破侖的教訓的告訴世人,龐大俄羅斯帝國是不容易被征服的!置換到德軍來看,如果把軍隊主力繼續投入東線作戰,會因為俄國的寬大縱深和極度不便的交通狀況陷入泥淖。須知,德國之所以用有限的國力、軍力應付兩線戰爭,就是依仗發達的鐵路交通。軍隊主力一旦陷入東線縱深戰場,如果英法在西線發起進攻,德軍將無法抽調東線兵力回援。因此,即便要解決東線問題,首要的條件就是西線穩定或者決勝。
由此,西線決勝成為1916年德軍的首要任務。法金漢選擇了人力資源已近枯竭的法軍作為打擊對象,選擇一個法國人從感情和戰略地理上無法舍棄的地方——凡爾登突出部。準備用德國人能夠集中起來的最大規模炮兵部隊,在凡爾登把法國人的鮮血“放干”,迫使法國退出戰爭。如此,孤掌難鳴的英國遠征軍將無法在“歐戰**”繼續支撐下去。
英國政府從去年秋冬之際就開始“要求各殖民地、自治領出兵”,經濟完成戰時轉型,軍隊員額進一步充實,武器裝備特別是火炮數量在快速增長。習慣于堆砌絕對優勢的兵力、火力,以絕對的優勢壓垮對手,這是大英帝國的特點。因此,英國戰時內閣還不滿足,1916年春就開始醞釀“義務兵役制”,從募兵變為征兵,將使得大英帝國在四億人口基數上建立一支德國無法想象的龐大軍隊。
這一動作沒有完成之前,英國政府和軍隊都沒有發起決定性進攻的足夠動力。(百度搜索網更新最快最穩定)
但是,英國必須考慮到盟友,特別是在西線戰場上擔負主力的法軍。法國在得到第一批三萬六千華工之后,騰出同等數目字的人力增強軍隊,根據法國與中國的協議,今年夏季之前,還有十二萬華工將抵達法國。華工到達后帶來的人力資源“解套”,駐華武官白利索中校的積極建議和遠東最近發生的一系列有關軍事的變化,讓法**方幾乎在**之間對遠東那支軍隊充滿了興趣。
白利索在報告中如此說:白云鄂博廣闊的大草原給我的印象不是藍天白云和青草地,而是中國陸軍第九師的精彩表演,從各個方面來看,能完成如此精彩表演的軍隊,已經堪比一個法國陸軍師了。一個中國陸軍師等于一個法國陸軍師,四億中國人能輕易的提供至少八百萬合格兵員,在協約國的武裝之下開到戰場,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都無需戰爭的結局了。
是啊,協約國中有日不落帝國的四億人口,還有中國的四億人口,兵員幾乎是無窮盡的,何須法國人如此苦惱的面對兵源枯竭的問題呢?
法軍總參謀長霞飛將軍雖然不太相信白利索中校的判斷,卻很樂意接受中校“進一步利用中國人力”的建議。引進更多華工替換法國人力加入軍隊,組織一場對德軍的“為1915年戰局復仇”的大規模戰役,即,霞飛將軍決定羅掘當前法國的一切力量,在英軍的幫助下,在英國遠征軍與法軍結合部的索姆河地區發起進攻。
英國勉為其難的接受了法國的“進攻計劃”,由此,西線的協約軍隊把組織索姆河戰役當做1916年的頭等大事。士兵、火炮、彈藥、補給物資源源不斷送往索姆河地區,甚至幾乎抽空了凡爾登突出部的炮火。
霞飛將軍把進攻時間選定在相對干燥的五月,而德國的法金漢將軍卻把進攻發起時間選擇在三月底。
得到巴黎的信息反饋,白利索中校很失望。
顯而易見的,將軍們并不相信中校對中國陸軍的戰力評價。用法國武器裝備中國人,為保衛法國和協約國利益而在西線與德軍對戰,這一白利索中校自認為“偉大”的設想,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無稽之談。
法國有多余的火炮、機槍、步槍和彈藥嗎?沒有!
經過兩年的戰爭之后,對勝利的渴望讓戰爭雙方都增加了軍隊的技術裝備比例。以法軍為例,炮兵比例從12%增加到22%,在師一級的建制中,法軍擁有三十六門火炮,128挺重機槍和256挺輕機槍。從此可以看出,1916年的法軍師在裝備上比1914年時幾乎翻倍。
不相信?火炮數量沒有翻倍。渴虑槭沁@個樣子滴!戰爭教會人們要集中使用火炮,大會戰的炮兵指揮權往往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總預備隊炮兵、集團軍群炮兵、集團軍炮兵、軍屬炮兵被加強,師一級,有48門火炮和更多的塹壕炮、迫擊炮就足夠了,戰斗時,自然會有更大量的炮火配屬步兵師作戰的。
假設法國能生產出用不完的武器彈藥,那么白利索中校的建議就是“積極的”,否則,“無稽之談”的帽子就落在可憐的中校頭上。
即便如此,強大的愛國精神讓白利索中校不屈不饒,繼續他“讓中國人替法國流血”的努力,又一次前往頒賞胡同拜會中國國防軍總參謀長何向東上將。
法國政府不愿意基礎緊張的武器裝備中國人,那么就讓中國人帶著自己的武器前往法國作戰!
當白利索中校剛剛把這一“建議”拋出來,何向東就毫不掩飾的用自己鄙夷的目光和鄙夷的冷笑,再加上鄙夷的語氣回答:“武官先生,你的提議很有建設意義,不過在目前還行不通。等到中**工整備完成,能滿足六個師的軍隊在歐洲高強度作戰所需之后,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六個師,高強度作戰,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需要多少炮彈和鋼鐵?
中國上將和法國中校對此的概念大體一致。以一個師的作戰消耗量來計算,單單師屬炮兵的一個戰役基數就需要:150(或155、152)重加農炮每門配彈900發(身管壽命等同);150(或155、152)重榴彈炮每門配彈1200發(身管壽命為兩個戰役基數);125加農炮每門配彈1100發,105榴彈炮每門配彈1500發;75加農炮每門配彈3000發,75榴彈炮每門配彈3000發。
發射藥和藥筒、底火不予計算重量,一個重加農炮營或重榴彈炮營一個戰役基數的“彈藥投送重量”為615噸;一個輕型(75口徑)野戰加農炮營或榴彈炮營投送量為324噸;一個105榴彈炮營投送量為440噸。
一個標準的中國邊防軍師屬炮團擁有一個105榴彈炮營,一個75加農炮營和一個75榴彈炮營,一個戰役的標準彈藥投送重量達到1100噸。再算上步兵炮(包括57步兵炮一個營,82迫擊炮一個營和大量步兵營屬60迫擊炮,這個數目字就將超過1500噸。1500噸彈藥投送重量按照7比1的比例,就要求擁有折算一萬噸的鋼鐵產能。
六個師就是六萬噸,一個戰役基數就打出六萬噸鋼鐵,這個數字相當于1916年鋼鐵年產量的12%。按照法軍目前在西線戰場上的作戰強度來算,全年需要投放6——8個戰役基數,也就是說,中**隊開出六個師到西線作戰,一年就把全國鋼鐵產能打出個精光!
所以,何向東上將所謂“軍工整備完成”,實際上就是要達到他此前提出的“中國鋼鐵年產量140萬噸以上”的目標,以此為軍工整備的首要標準。
年產140萬噸,還只是初期的、初級的目標。在歐戰爆發前的1913年,德國年產鋼鐵1832萬噸,俄國年產鋼鐵430萬噸,日本年產鋼鐵26萬噸。沒有人比玩兒“大炮兵陸軍”的何向東更能體會到鋼鐵產量對軍隊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國之所以敢于挑戰英、法、俄三強,就在于強大的鋼鐵產能。何向東欲要在戰后干涉俄國、對付日本,鋼鐵產能不跟上,武器彈藥的供應也就跟不上,中國人再多,義和團那般的戰斗方式已經不適于現代戰爭,拿人命去填別人的彈坑者,永遠都是挨打的那個人。
白利索中校明白了,在國家**間,自己的想法確乎“幼稚可笑”,擺在他面前的是三條路。第一,放棄爭取中國幫法國流血的想法;第二,繼續要求法國政府盡量的裝備中**隊投入歐戰;第三,等待中國完成軍工整備。
現實就是如此,法國政府不會在滿足軍隊的需求之前答應裝備中**隊,而法軍對軍需物資的要求永遠無法滿足。
“中校,你需要耐心,唔,再有一個月,興許法國政府就愿意武裝中**隊了呢?”
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何向東向中校表示出“可以結束談話”的意思。白利索中校根本沒咀嚼出中國上將話語中的含義,只以為那是一句“安慰話”,如此,而已。
(https://www.dzxsw.cc/book/115713/645241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