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趙志鵬 遲晨 汪晴 實習記者 張飛飛 聊城報道
說起歷史上《陽春白雪》《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著名的琵琶曲,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其細膩入耳的音色以及張力極大的音階,成為古代中國樂曲演奏的重頭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敘事長詩《琵琶行》更是將琵琶這件撥弦樂器捧上神壇,千百年來,無不讓人心馳神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把外觀既典雅,音響又較好的琵琶,是練習琵琶演奏或上舞臺演出者們的追求和希望。在山東聊城東阿縣高集鎮就有一位叫趙衍福的“琵琶”制作藝人,25年來一直癡迷做琴,說他“隱于山林”并不為過,因為用他的話說“村里有些年輕人都不知道我還會做琵琶”。
1997年趙衍福為了生計,前往北京打工,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一位琵琶制作手工藝師傅。那時,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制作琵琶,從最基本的鋸木頭、刨木頭等木工技藝做起,從一名小學徒慢慢成長為一位民間藝人,他不畏艱苦,一點一滴積累,憑借著一腔熱情,這一學就是13年。
“那時候咱才20歲出頭,剛接觸時什么也不懂,調音這種專業性較強的工序更是一竅不通。”回憶起年輕時在北京生活的日子,趙衍福臉上露出微笑,他坦言,當看到一把完整的琵琶制作完成后,心里頗有自豪感。
2010年年初,趙衍福帶著這門手藝回到家鄉、走進田地,既做藝人、又當農民。如今,他制作的琵琶受到了眾多專業人士的喜愛,每年有近60把作品銷往廈門、廣州、寧波等地。
在趙衍福搭建的四十多平米的工作室內,記者注意到,各式各樣制作琵琶的工具一應俱全,并且大多數都是由趙衍福手工打造。“做琵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成,制作的過程也是錘煉身心性格的過程,往往5年才能出一把好作品。”趙衍福說,從選材、毛坯制作、自然風干、背板精細制作再到精細打磨、調音、拋光、燙蠟,作為古老的民族樂器,琵琶制作要經歷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一步一做,精雕細琢。
做琵琶選材尤為重要。“木質越硬,音質越好”,趙衍福說,為了保證品質,他會選取密度大一點的木材、老桐木和南方老竹為原材料。琵琶背板的材質對音色會有影響,背板大部分選取的是紅花梨、紅酸枝、紫檀木。
組裝時,需要把背板和桐木板黏合在一起,再把備好的琴頭、面板、琴軸、山口、6相、24品、撫手、鳳凰臺、琴弦、頭花等部件依次黏合在背板的各個位置,之后再用粗細不等的砂紙手工打磨,用蜂蠟拋光后即打造出成品琵琶。
如今,經過多年的摸索,趙衍福不斷地改良創新著琵琶制作工藝。“琵琶制作是一門老手藝,接下來要做大做強做精品,把這門技藝好好傳承下去,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趙衍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