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扁鵲、辛棄疾、秦瓊、李清照等“濟南名士”卡通形象制作而成的核酸檢測貼紙火爆出圈,在全國引發一股熱潮。燦若繁星的濟南名士,成為這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文化,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來源,也賦予這座城市以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品嘗過甘甜的天下第一泉,明府城里聽一曲老殘聽過的“梨花大鼓”,城子崖畔撫摸薄如蛋殼的龍山黑陶……泉水文化、齊魯文化、名士文化、黃河文化、二安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組成了這個城市文化興盛、燦爛厚重的過往,也將共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發展的新未來。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開發、保護、傳承、利用好本土文化資源,使本土文化與時代精神相適應,讓優秀文化跨越時空,為提升城市軟實力提供強大的文化動能,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
濟南國際雙年展
規劃建設“一園、一鎮、一館、一基地”
推進黃河文化
來到濟南北部的黃河濼口大壩南岸,一座高約50米的仿古建筑矗立在黃河邊,這就是剛落成不久的鵲華樓,也是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的所在地。
登上鵲華樓,近處的濼口險工、百年濼口黃河鐵橋,遠處的濟南黃河大橋,以及更遠處的華山和黃河北岸的鵲山,都盡收眼底。
在濼口黃河段,還“隱藏”著古代治黃碑刻、百年水文站、濼口水利樞紐、濼口碼頭遺跡等眾多的黃河文物和遺址。這個區段可以說是濟南黃河文化最典型、最集中、最豐富的區域,再現當代“鵲華秋色圖”的核心區。
近年來,濟南對于挖掘、研究、推進黃河文化一直緊抓不放?!皾先こ俏幕坝^”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1年發布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4次提到濟南,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是黃河流域唯一支持建設的國家級新區。加快推進濼口古鎮規劃建設,塑造一批以濼口黃河鐵路大橋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地標,打造具有濟南特色和學術影響力的黃河文化研究高地。
我市還提出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闡發濟南黃河文化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新時代濟南“黃河故事”。未來,我市將規劃建設“一園、一鎮、一館、一基地”,即黃河文化主題公園、濼口古鎮、黃河文化博物館、黃河文化傳承基地;打造黃河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建立連接黃河—大明湖—泰山文化公園體系,緊密對接沿黃城市,加強文化旅游協作,聯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充分展示黃河文化、齊魯文化、泉城文化。
依托深厚資源打造非遺文化名城
濟南豐富燦爛的非遺資源,為城市人文歷史氣韻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截至目前,濟南市已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濟南皮影戲),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濟南皮影戲、濟南呂劇、萊蕪梆子、濟陽鼓子秧歌等)。
近年來,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市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非遺傳承保護,先后出臺《濟南市市級非遺保護政策措施及實施細則》《濟南市建設曲山藝海大碼頭實施意見》等,不斷完善、規范各項工作制度。每兩年一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019年全國非遺曲藝周等活動,不斷提升濟南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同時,組織開展非遺活態傳承八項工程,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分類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等。
下一步,我市將推動出臺濟南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估實施細則,啟動非遺條例立法調研工作,進一步提升規范化制度化水平。分類開展傳統工藝振興、曲藝傳承發展、傳統節日振興、傳統醫藥保護等,打造示范點。推動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水平。推動各區縣深入挖掘本地非遺資源,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加快推進鎮村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和非遺工坊等場所設施建設。
加強對非遺項目內涵挖掘和創意研發、非遺衍生品設計生產和展銷推廣,打造一批非遺伴手禮,打響“濟南手造”品牌。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出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項目融入景區、度假區、旅游休閑街區。大力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支持非遺產品走向海外。組織開展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月、非遺在社區等系列傳承展示活動。
打造“博物館之城”建設遺址博物館群落
5月18日,我們剛剛迎來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是城市軟實力最好的展現方式之一。目前,全國十余個城市都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其中就有濟南。2022年,濟南市將實施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工程,落實《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研究制定博物館發展相關扶持政策,支持非國有和行業博物館健康發展,大力實施類博物館培育計劃,建設“博物館之城”。
濟南市目前在冊的各類博物館數量已經達到了數十家,在國內同等城市處于領先水平。
《濟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指出,力爭到2025年,我市構建起以市博物館為龍頭、區縣博物館為骨干、行業和主題博物館為支撐的博物館體系,全市博物館數量達到150個,年展覽數量達300個(次)以上。
在規劃打造“博物館之城”的同時,濟南市對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非常重視。
濟南東部的歷城區、章丘區、萊蕪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其中,考古遺址就是非常出彩的一類。
在歷城區,大辛莊遺址是最具影響力的一處文物考古遺址。以商代遺址為主,并保存有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堆積的遺址。這處遺址出土過甲骨文,是殷墟以外首次發現的商代卜辭,在甲骨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大辛莊商代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往東的章丘區內,城子崖遺址、焦家遺址、西河遺址、洛莊漢墓都曾經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萊蕪區則有著多處重要的齊長城遺址,防止鹽走私是當年建設齊長城的重要目的之一。今年4月份,萊蕪區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錦陽關段)項目開工建設。
2022年,濟南將實施考古遺址公園提升建設工程,提升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展示質量,推動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
另外,洛莊漢墓在今年4月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博物館的改造提升項目已經列入專項計劃;焦家遺址、西河遺址的博物館建設也已經提上日程,這三處遺址的相關主管單位或部門也正在進行整體建設規劃,相關博物館的規劃均是其中的重點項目。
從大辛莊遺址到洛莊漢墓,這條位于濟南東部的文物考古線路,按照規劃,每處遺址都能建設博物館,將在濟南東部形成價值極高、內容獨特、內涵豐富,具有濟南歷史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群落,為濟南的文化建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采取多種藝術形式
講好濟南故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市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一貫追求,而在重要事件和重大節點面前,我市文藝工作者更是從不缺席。
在過去一年里,聚焦建黨100周年關鍵節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等進行主題藝術創作,為觀眾奉獻了由全國優秀警察張保國事跡改編的音樂劇《敬禮》、反映抗戰主題歌頌萊蕪兒女的萊蕪梆子《新娘》、聚焦泉城教師支教少數民族題材的兒童劇《童年》、展現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英雄事跡的京劇電影《鄧恩銘》等一批藝術精品。
2022年,我市將把迎接慶祝黨的二十大文藝精品創作作為首要任務,圍繞黃河文化、泉城文化、名士文化、紅色文化等,加快推動文藝作品創作生產,努力創作一批具有濟南風格、齊風魯韻、中國風范的文藝精品力作。
針對目前正在創作的重點文藝作品,如話劇《英雄山》、萊蕪梆子《烽火絕戀》、呂劇《長歌盡美》,電影《開國將帥》《出戲》《千里尋黨》,戲劇電影《鄧恩銘》《二十二萬公里路》,電視劇《大道薪火》《我們的小康時代》《老兵榮耀》,紀錄片《扁鵲》,網絡電影《中國救援·礦難36天》,小說《紅房子》《大觀園》,歌曲《人民就是江山》《攥著我的半個中國》《我的大河》,廣播劇《黃河人家》等,我市建立健全全程跟蹤協調指導服務機制,確保多出精品、快出精品。繼續深挖濟南特色文化,探索建立濟南市文藝創作項目選題庫,將《紅十姐妹》《鐵血鋤奸》《芙蓉街》《新中國號》《諜誘》等紅色革命題材和名泉文化、名士文化等傳統文化題材以及現實題材納入其中,鼓勵采取多種藝術形式集中創作攻關,努力講好濟南故事,厚植濟南歷史文化名城土壤。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不斷加大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力度,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唱響主旋律、謳歌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獻人民,自覺肩負起引領文藝方向導向、風尚思潮的政治責任。聚焦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緊扣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愛國主義題材、現實題材、鄉村振興題材,搞好主題創作,加大生產力度。
以展為媒“直播”城市文化軟實力
2021年,三場重量級文化展會在我市依次登場,在疫情沖擊下仍然取得亮眼的成績: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集結了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385位藝術家,共接待60余萬名觀眾,網絡媒體總點擊量超過2億次;第30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吸引讀者60余萬人次,參展數量和規模創歷屆之最;第2屆中國文化旅游交易博覽會在展覽規模、省區市參展數量、活動數量、交易額、直播帶貨數量上均創歷屆之最……
眾所周知,會展活動是城市對外宣傳的最佳載體,是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窗口。許多展會更起到帶動當地經濟繁榮和旅游、促進文化等相關產業發展的效果。如書博會、文博會的舉辦,對于激發文化旅游消費、推動旅游業復蘇提振、有效發揮文旅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而濟南國際雙年展聯動著大眾對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知與選擇,讓“逛美術館”“打卡展覽”成為風尚,使展覽從文化現象“出圈”到社會現象,成為市民社交與公共生活互動的新模式。
以展為媒、以會為介。非遺博覽會、書博會、中國文化旅游交易博覽會、濟南國際雙年展等各種文化會展,已成為“直播”城市文化軟實力、呈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美譽度的良好平臺。新的一年,我市將高質量辦好第7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第3屆中國文化旅游交易博覽會、濟南國際雙年展,將博覽會作為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重要抓手,作為山東和濟南市的重要文化名片,精心培育,重點打造。目前,第7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正在積極籌辦中,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和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建立起上下聯動、密切配合的一體化推進機制,共同推進博覽會籌備進程;組織省市有策展經驗的精英團隊、部分文化和旅游場所負責人、非遺專家、區縣非遺工作者等多方面力量參與。
作為城市的一員,我們不光是歷史文化的繼承者,也是發展創新的擔當者。站在新時代的發展起點上,我們將堅持將城市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把文化資源轉變為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濟南日報記者:陳煒敏 趙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