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孑人
第十九章孑人
十二月初八,民間俗稱臘八節的,相傳是釋迦成道之日。宮里照例在寶華殿做佛會,后宮諸人按次序都到場拈香叩拜,求來年平安。
寶華殿離乾西五所很近,住著好些喇嘛,素日里常有佛事。福寧偶爾散步經過時,能聽到浩浩佛音,聞到紅墻都攔不住的悠悠檀香。只是因為發生在己身的轉世托生之事太過離奇,怕自己只是神佛偶然瞬目間飄向錯處的花瓣,不敢到神佛跟前放肆,她從未踏進寶華殿半步。
這回真是重生以來是第一次。她跪在殿外,心中隱約不安,竟偷眼覷向殿內。她的位次雖在后頭,也能看見殿內供著的鎏金佛龕,數盞佛燈長明。殿前諸人叩首參拜,心思或真或假,殿中釋迦金胎依舊拈花斂目,面容悲憫。
忽的,福寧的心奇妙地安定下來,伴著誦佛之聲,她不由閉上眼,拜了三拜。
禮佛畢,福寧又隨德妃在后頭的撫辰殿前用了供在佛前一夜的臘八粥。
撫辰殿如今住著蘇麻喇姑,陪伴先太皇太后一生的貼身侍婢。太皇太后逝后,太后不忍她守著空蕩蕩的慈寧宮,睹物思人,便將她遷至撫辰殿,也方便她上下寶華殿禮佛。
德妃早年曾數度為太皇太后侍疾,與蘇麻喇姑也算有舊。二人閑敘一會話,蘇麻喇姑問候起福寧:“這是十二格格吧。”
福寧學著旁人一般,尊她一聲姑姑。蘇麻喇姑笑了,:“格格幼時,主子還抱過您。”
她稱作“主子”的,闔宮上下便只有先太皇太后,皇帝及太后了。其實七公主出生后兩年,太皇太后便已薨逝。想來這個“幼時”,大約該是七公主尚在襁褓時。
福寧看著蘇麻喇姑,她已經八十余歲了,可是歲月在她容顏上劃刻下的溝壑也掩蓋不了那一雙清澈的眼睛。福寧知道,這雙眼睛在看她,也在透過她回憶起十余年前的某一天。
和德妃分別后,回去的路上,福寧不住想起蘇麻喇姑含悲懷思的眼神。
她不知道一個人在紅墻里守了幾十年是什么感覺,不免看向身后的青童青黛,又暗暗搖了搖頭:如果是自己他日遠嫁,當舍不得讓這兩個女孩兒伴隨走過迢遞山水,到舉目無親的地方去,接受一段新的、未知的人生。
或許孝莊后也曾有過不忍。畢竟尋常宮女二十五歲便可出宮,蘇麻喇姑則守在紫禁城一生。
可是這種交托一生的選擇,如果只是主人家強迫的,蘇麻喇姑也不會在孝莊后逝后茹悲非常,甚至讓皇帝擔憂她的毀裂,怕她沉溺悲苦無法自拔,將年幼的十二皇子胤裪交予她撫養。
到底是怎樣的情誼,要她心甘將此生奉獻給她的主子?
不,福寧暗想:或許在這深宮中,她們已不再是主仆,而是于徹寒之夜相持著數疊漏聲聲的同伴。
福寧在心中長嘆,能有一人長伴,一生關情,何嘗不是這位史書載飽嘗苦恨的孝莊后的幸事呢?只是“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留下來的那個,這斷魂離恨,怕是哭也哭不得痛快了。
或許這便是蘇麻喇姑寄身佛法的理由吧。甘露旨一參,萬頃情波,都成覺岸;千重苦海,盡泛慈航。
一時間,福寧靈臺清明,明了所謂“慈航濟苦”之意。思及己身,不由在心中暗道:“若托生前朝真是神佛予我之因緣,佛陀渡我,祂可是也要我做那小舟,在千重苦海里渡人呢?”
(https://www.dzxsw.cc/book/99493022/2858218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