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統一思想
1853年5月,楊秀清令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天官副丞相林鳳祥、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軍北伐;令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率軍西征。
6月初,在楊秀清的支持下,陳城率領全軍3000人移駐銅陵,總算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銅陵是個小縣,屬于池州府,夾在安慶和蕪湖中間。北部被長江隔斷了去路,西部、東部、南部都是連綿不斷的山脈。這里人口不多,土地也少,實在不是一塊理想的根據地。
楊秀清將他們安置在銅陵,正是考慮到銅陵縣人力物力有限,防止火軍坐大。
火軍從金陵出發時,共有各類人員三千人,經過五天行軍到達銅陵。第一件事便是清點人數,結果只剩兩千五百七十六人,五百多人開了小差。
這件事警醒了陳城,雖然隊伍發展得很快,卻沒有夯實根基。一次行軍便減員六分之一,假如要打仗,豈不是要嘩變?
因此,在銅陵扎營后第一件事,便是討論解決隊伍的建設問題。黃宇的隊伍減員最少,陳城請他概括經驗。
黃宇說:“我沒什么大理論,主要還是靠以前的老經驗。管理學上有個說法,人際關系的極限是150人,也就是說,一個管理者最多能管理150個人。同理,一個優秀的團隊通常不能超過10個人。例如,足球隊的人數為11人,企業董事會的人數一般也不會超過10人。現在呢,我手底下有500人。于是呢,我便將底下編成4個連,每個連120人,連長都是原來的老兄弟。排長、班長都選用精干的貧苦農民、開明知識分子。平時事情多的時候,我就召集班以上骨干,召開骨干會議,統一骨干思想。事情少的時候,我就召集全體官兵,向他們訓話,讓新入伍的士兵知道,我軍是站在老百姓這一邊的,是為了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為農民謀福利的。這次長途行軍,我連僅掉隊35人,正利益于我前期的工作。”
何兆武說:“老黃說的不錯。以前我總以為思想工作沒用,現在換了環境才發現,思想工作正是我軍凝聚士氣、加強團結、提高戰斗力的不二法寶。”
李想的部下掉隊最多,他一向失之寬軟,說:“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盡快理順編制。現在我們各自都有四五百號人,不統一編制是不行的。”
這個李想,兵齡也算比較長了,又管過幾百號人了,講話卻還是沒什么條理。他是廣西人,將來還要依仗他和太平軍搞好關系呢。
陳城想了想說:“部隊編制問題,需要通盤考慮。我初步想了想,銅陵人口不多,特產也不豐富,很難供養一支大軍。對外呢,我們仍稱火軍,名義上是太平軍東王的屬下。實際上,我們并不聽太平軍號令,對內成立一師,我任師長,按照黃宇、王韜、李想、何兆武的順序成立一、二、三、四團,荷田成立直屬團,共五團。另設參謀部,由黃宇負責,政工部,由荷田負責,后勤部,由何兆武負責。每團初步定為2000人,可轄四個主力營,每營500人。每營可轄四個主力連,每連120人。每連可轄4個排,每排30人。每排可轄3個班,每班10人。編制上,大致如此,具體由黃宇負責編制。這樣的話,全師大概一萬余人,加上配屬的軍夫雜役,大概有兩萬人。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成立黨政機構,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成立軍工廠等,至少也需要五千人。兩萬五千人,這已是銅陵縣乃至周圍府縣所能供養人口的極限了。”
荷田說:“我們不能為了擴充力量竭澤而漁。今后一段時間,我軍的重點仍是加強自身的建設,堅持獨立自主,不斷發展壯大。太軍軍西征軍已經深入江西,主戰場將在江西、湖南、湖北展開。銅陵一時半會不會有戰爭發生,我們不必全力擴充軍備,而應著手分田到戶,爭取農民支持。同時,行軍途中我們也發現了大量的荒地,大量的流民又衣食無著。我們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以半軍事化的形式成立軍屯,開墾農田,既能生產糧食,產生效益,又能安置流民,贏得民心。”
何兆武說:“這個主意很妙。但是,湘軍即將崛起,太平軍將與其拼命廝殺。我們假稱是火星人,雖與東王交好,但別人早已將陳城軍看作是東王派系。假如戰火燒到安慶,恐怕我們難以置身事外了。”
王韜緊接著說:“是呀,軍隊歷來都是在打仗中發展壯大的。就算我們不想和清軍、太平軍干仗,他們始終會猜忌防范我們,一刻也不會放松。練兵備戰仍是當前最緊要的任務。昨天,我聽說太平軍已經緊隨我軍之后,在長江邊上扎營了。假如我們疏于防范,太平軍突然發難,豈不措手不及,前功盡棄?”
兩人的話不無道理。昨天,太平軍小將霍啟光率一營水師溯流而上來到銅陵,駐扎在長江江心洲大通鎮上,計有戰船三十余艘,水軍五百余人。
這霍啟光正是江寧之戰時李開芳的部下,當時僅是個兩司馬,乘坐熱氣球突入聚寶門。楊秀清慧眼識珠,將霍啟光超拔為水軍旅帥,管水軍500余人。
但霍啟光太年輕,楊秀清不敢驟然委以重任,將他派駐銅陵,除了鎮守銅陵,也有監視陳城軍的意思。
王韜雖然一向粗魯無禮,卻聞戰則喜,大項任務面前一直是頂梁柱。何兆武年輕氣盛,立功心切。這都是好事。但是,火軍仍將韜光隱晦,埋頭發展壯大,這是當前的最佳策略,不可動搖。
陳城說:“剛才王韜、何兆武的話不錯,太平軍小將霍啟光已在大通扎營,目的是監視我軍。現在我們表面上是太平軍的屬下,蓄發,采用太平軍的服飾,太平軍一時半會不會和我們交惡。因為太平軍正忙于北伐、西征,清軍即將在金陵東面建立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楊秀清根本沒有兵力圍困我們,也沒有精力考慮我們。太平軍方面如此,清軍方面也一樣。捻軍即將在北方興起,洋人又即將挑起戰端,清軍自顧不暇。要說我怎么知道,因為這正是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事,鐵板釘釘,不容你們不信。
“我們并不聽命于任何人,包括東王楊秀清。之所以沒有公開宣布獨立,只是考慮到當前力量尚小,不能和清軍、太平軍,甚至其他諸如天地會、哥佬會、捻子等會黨產生沖突。因此必須抓緊時間加強自身建設,等我們腰桿硬了,足以和太平軍、清軍抗衡,我們再高舉義旗,掃除一切牛鬼蛇神。
“論到當前最緊要的任務,當然是加強自身建設。具體來說,不是分田,不是軍備,不是練兵,不是生產,而是組織建設。今后我們改稱復興會,我任總裁。以40個老兄弟為建會元老,一切軍政事務統歸復興會領導。從明天開始,成立復興會執行局,作為復興會的最高機構,我為局長,委員為荷田、黃宇、何兆武,候補委員為王韜、李想。師以下部隊成立復興會支部,實行部隊長和復興委員雙首長制,團以上部隊,部隊長可以兼任復興委員,營以下部隊,部隊長和復興委員不得為同一人。這項工作,統一由荷田負責。
“當然,戰備訓練一項都不能放松。何兆武要把主要精力抓后勤,編練四團,擔任守備任務。其他部隊既要抓好練兵備戰,也要擔起工作隊的職能,宣傳我軍主張,發動農民分田到戶,參與農業生產……千頭萬緒,全靠大家艱苦創業。”
(https://www.dzxsw.cc/book/96297238/3293170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