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皇帝也缺錢!
“出什么事兒了?”朱瞻基快速走上前去,目光炯炯有神的盯著錦衣衛,開口問道。
一路奔跑而來的錦衣衛停在朱瞻基身前,揖手行禮,低頭說道,“回稟太孫,南直隸,廬州府八百里加急,祁門、霍邱、壽州,暴雨成災。戶部、工部的幾位大人,已經在宮里等著皇上!”
(安徽,永樂年間安徽最大的一場暴雨,引發了洪災。這里是小說家言,時間點不對,不可作為歷史參考。)
祁門、霍邱、壽州,洪水入城了,朱瞻基心中一驚。
作為被朱棣傾心培養的儲君,朱瞻基每日的學習不單單只有政治和軍事,還有山川地理等事。
廬州府境內河流分支眾多,在大明開國之初,數次暴雨,眾多河流決口,致使數十萬百姓無家可歸,流浪街頭。
眼看著就要秋收了,暴雨連同洪水卻都來了。
而且能讓戶部、工部的官員急不可待的率先進宮等候著覲見皇帝,那么此次的災情影響一定很大。
朱瞻基轉過身來,只見朱棣大步流星的走來,一臉肅穆的模樣,也不問究竟是何事,過來就直接對邊上侍衛吩咐道,“備馬,回宮!”
前一刻,祖孫二人還在集市上閑庭信步的閑逛;下一秒,兩人卻是翻身上馬,馬不停蹄的趕回宮中。
馬背上的朱棣身姿挺拔,目光如炬,面若沉水。
兩人一路騎馬奔襲,進了皇宮,連衣服都沒換,
直奔奉天殿。
此刻殿中戶部尚書夏原吉,工部尚書蒯洋,中書舍人朱孔易等十幾個臣子,已經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眾人一見皇帝進來,趕緊叩首,整齊劃一的高聲呼道,“圣躬金安!”
“朕安!”朱棣在龍椅上坐下,再次開口說道,“都起來吧!”然后吩咐王景弘,“給諸位臣工賜座!眲傉f完,目光炯炯的看向了一旁的朱瞻基,說道,“你站到朕身邊來!”
“是!”朱瞻基恭敬的回應道,隨后站在朱棣的身側。
“啟稟陛下!”戶部尚書夏元吉的臉像蠟一樣的黃,嘴唇都發白了,灰白的胡子一顫一顫的,說道,“廬州府從四月起,連日來暴雨成災,兩個多月的時間,河水暴漲。廬州府八百里加急奏稱,祁門、霍邱、壽州多處石堤決口,一日之間決口已達三百余丈。一夜之間,洪水入城,聚雨磅礴,城內百姓皆隨屋梁漂泊。”
朱瞻基在腦中快速的思索著,三百丈就差不多等于六百米寬,想象一下洪水從六百米寬的決口往下直沖出來,那是何等的驚天動地,駭人所聞。
而且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決口只會越來越大,波及到的地域只會越來越廣。只怕是廬州東部地區,今年要顆粒無收了。
(地理不好,案例是根據大明永樂年間的一場真實洪災改編)
工部尚書蒯洋,緊皺著眉頭,愁容滿面,說道,“祁門、霍邱、壽州,多處河流決口,情況不容樂觀,下轄的縣城,怕是兇多吉少啊!”
大殿中死一般的沉寂,祁門、霍邱、壽州這幾個地方涉及到的可是將近百萬的人口啊,以及難以估量的財產損失。
這片區域內的農作物是肯定沒有指望了,除此之外還有城內百姓的房屋和商鋪肯定也都完了。除此之外,將近百萬人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時間一長,肯定會鬧出民亂。
老百姓沒飯吃,挨餓受凍就會造反,這是刻在史書上的鐵一般的事實。
就算他們暫時還不會造反,但是在洪水過后,他們臨時的聚集地往往會伴隨著害人的瘟疫。
想到這,朱瞻基不敢再往下想了。
這是這個時代最輝煌的國家,大明。
但是如今再輝煌的大明,終究也還是不如后世。
洪水的到來,使數以百萬計的老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甚至饑寒交迫,慘不忍睹!
想到此處,憤怒如同潮水在胸中洶涌起伏,朱瞻基再也忍耐不住,開口問道,“廬州府是從四月開始天降暴雨的,那時候的地方官員怎么不寫折子向朝廷奏報?這些日子翻看各地奏折,全部都是國泰民安之事。就在昨日給廬州府的公文中,皇爺爺還特意寫道,廬州多災,務必體恤百姓。廬州府那么多的官員,就是這樣體恤百姓的?”
奉天殿內一眾大臣,兩兩相望對視,驚慌得猶如冷水澆身,眾人連忙起身,跪倒在地,大聲的喊道,“臣等有罪.......”
“此事與你們無關。咱們現在說的是廬州府!”朱瞻基憤怒了,眉毛抖動得像是發出來聲音,兩眼噴射出攝人的光芒,開口說道,“那廬州府的官員只是八百里加急上奏朝廷,可有對災情作出正確的處置方法?”
戶部尚書夏元吉先是看了看朱棣的臉色,隨后對朱瞻基說道,“回稟太孫殿下,廬州府梁志深請求朝廷火速派人來賑濟!”
“出了災情就知道要賑濟,開倉放糧;這平時沒出事的時候,就不知道做些準備措施來防范災害!”朱瞻基臉上有一種奇怪的笑,很勉強,緊繃繃的一看就知道是氣的很厲害,“呵呵,他梁志深真是一個好官!”
群臣眼看著朱瞻基面目逐漸猙獰,目露殺機。
殿內眾臣彼此間對視一眼,心說這將來肯定又是個難侍候的君主。
皇太孫的脾氣和老皇爺實在是太像了,都是心中有刀,拿官員來作磨刀石。
朱棣的大手死死的扣著椅子的扶手,目光中閃爍著一股無法遏制的怒火,冷聲笑道,“太孫說的很對,不過現在該先商議如何處理災情,當然了,那些該掉腦袋的,一個都逃不了。”頓了頓繼續說道,“你們估算一下,此次祁門、霍邱、壽州多個地方的災民究竟需要多少石糧食!”
“臣等預估最低需要一百萬石糧食,另外還需要大量鹽,藥物!”工部尚書蒯洋一臉認真的說道。
“自從有了皇太孫殿下的鹽礦石制鹽之法,大明的鹽很充足,不難籌備。只是,藥物怕是不夠。”
國難當前,此時此刻不應該藏拙,作為大明帝國未來的繼承人,有必要在皇帝面前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對于政事的見解以及解決方法。
朱瞻基看了看朱棣的臉色,小聲的說道,“皇爺爺,孫兒有話要說,還請皇爺爺原諒孫兒僭越之舉!”
“無妨!”朱棣緊繃著臉,說道,“你也長大了,也是時候替爺爺分憂了,你有什么方法,直言就是!”
“是!”朱瞻基默默地說道,“皇爺爺,孫兒以為百萬石糧食,遠遠不夠用于賑災。眼看著,馬上就是農作物收割的時候了,祁門、霍邱、壽州多地百姓因為一場洪水,農作物毀了,家也沒了。如今即便是開倉放糧,賑濟百姓,那也是杯水車薪。這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一旦進入冬天,百姓沒了朝廷的賑濟,他們該如何活下去?長貧難顧啊!”
“洪水過后,百姓還需要擔憂明年的春耕生產,以及田地清理淤泥,而做完這一切的前提是糧食能充足提供給百姓。最要命的是,洪水過后,還要防止瘟疫蔓延,同時各地府衙也要做好準備,防備災民鬧事、流竄作賊。區區百萬石糧食能吃多久?”
朱棣聽完朱瞻基這一番話,不住的點頭,臉上露出欣慰,問道,“京城的糧庫還有多少糧食?”
“回稟陛下,京城糧倉中還有糧三百萬石!”夏元吉猶豫了一下,禁不住開口提醒,“只是,那都是經年累月積攢下來的軍糧,是儲備糧,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易動用!”
這盛世大明看著輝煌無比,實際上是缺錢又缺糧。
靖難之役后,朱棣數次率領數十萬大軍,北伐草原。
江南地區倒是影響不大,可是邊關因為連年征戰不休,年年都要發撫恤金給將士。
一句話概述,大明是看著外表光鮮亮麗,內里國庫其實是缺錢又缺糧。
“那就把武昌的糧倉糧草調撥到廬州府,但是記住了,一定要快,要急!”朱棣開口說道,語氣中充滿了急迫。
夏元吉聞言,忍不住說道,“可是,那個大倉的糧食也是為了大軍北伐所用!”頓了頓繼續說道,“一旦全拿出來,想再把它給填滿,可就又得一兩年了……”
“百姓的性命要緊,顧不得那么多了!”朱棣站起身,來回踱步,再次說道,“無論如何,絕不能餓死一個百姓!”
“臣等遵旨!”一眾大臣跪倒在地,異口同聲的說道。
武昌不僅僅是南北中轉的要道,對江南地區而言,它更是重要的軍事重鎮。那里駐防了大明最為精銳的部隊,而如今為了賑濟災民,不得不動用他們的儲備軍糧了。
“可以讓各州府的大戶人家捐糧!”朱瞻基忍不住了,開口說道。
他知道在封建時代,官府準許地方上的豪門世家修橋鋪路做善事的,但是不準他們賑濟災民,有一種說法是皇帝為了防止豪門世家收買人心。
只是,現在顧不得那么多了,百姓要緊!南直隸那邊有著數不清的豪門糧商。
朱瞻基語氣平和的說道,“皇爺爺,讓南直隸那邊的世家豪族出面來賑災,朝廷可以給予他們表彰。”頓了頓繼續說道,“比如說,朝廷可以給予他們為國為民的旗幟,為他們賑災的事跡刻碑,放在當地府衙門口,讓他們名傳千古!”
“這個啊你是想都不要想了!”朱棣聞言,深深的嘆了一口氣,再次開口說道,“如果是田地制度改革之前,你這個方法還是可行的。只是,田地改革制度一出來,這些世家豪族可是恨透了朕,要想讓他們出糧食賑災,除非把田地改革制度給廢了!”
此時,工部尚書蒯洋看了看朱棣的臉色,說道,“皇上,除了賑濟災民的糧食,廬州府治轄下的祁門、霍邱、壽州等多地還需要修復河堤,清理河道淤泥等多事的銀錢!”說著,看了看朱元璋的臉色,“臣算了下,大概一百五十萬兩白銀!”
“準了!”朱棣毫不猶豫的說道。剛說完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事,忽然皺眉,問道,“戶部的庫房里還剩多少銀子?”
“還有五百萬兩白銀,可那都是壓箱底的,不到重要時刻,不得輕易動用啊!毕脑獓@了口氣,滿臉愁容的說道。
煌煌大明,連一百五十萬兩的銀子都拿不出來了嗎?
不是的,而是那五百萬兩白銀是軍事儲備,不可以輕易動用,因為邊關連年戰事,軍費開支不是一筆小數,什么叫打仗,打仗打的就是銀錢。
陳懋不久前打了一場勝仗,即將班師回朝。到那時,這又是一筆銀錢犒賞,還有一筆撫恤金。
。ù蠹铱蓜e覺得五百萬兩白銀很少,大唐貞觀之治,李世民當了幾十年的皇帝,也只是給他的兒子留下六百萬兩白銀的國庫。)
“先拿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出來賑災吧!”皇帝也缺錢啊,朱棣緩緩開口的說道,目光中充滿了堅定。
…………
(https://www.dzxsw.cc/book/95771290/65813880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