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百姓賴安
“砰——”
“中了!”
“監察使好槍法!”
臘月初,當大明因為新政和戰事而動蕩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齊國卻異常平靜。
“好多年沒打步銃了,聽說步槍比步銃更好使,不知道殿下會不會派發步槍給我們。”
齊國京兆府西京城(薩克拉門托)外,當金鉉把手中的步銃還給旁邊的士卒時,他也轉身看向了正在營造的西京城。
放眼望去,所謂的西京城目前只是一個木質的營寨,占地面積也不過三四畝。
在營寨的四周,大片的森林已經被砍伐,士卒們正在使用拖拉機的鋼索來拉拽埋在土里的樹根,清理土地。
自十月二十八日抵達齊國后,金鉉并沒有前往楊炳文他們最先登錄的安陵縣(西雅圖),而是按照朱由檢的指示,直接來到了西京城。
西京城這塊地方不錯,西部是海岸山脈,東部是內陸山脈,而它位于兩個山脈中間的中央谷地。
這塊谷地東西寬一百二十余里,南北長一千二百余里,并且西京城面前還有一條寬闊的河流,可以直通西南的灣區。
這塊地方如果開發得當,完全可以養活一千萬人。
因此,金鉉主要把開發京兆府作為短期目標,而北方的安陵府則是作為輔助。
齊國目前被劃分出來的有十個府,但金鉉并不準備直接圈地,而是要先開發出兩個能直接利用的府。
京兆府和安陵府,就是它短期的開發目標。
他為兩府一共設置了五個縣級單位,分別是南部京兆府的西京城、京門港(舊金山),北部的安陵縣(溫哥華)、常寧縣(西雅圖)、闔丘縣(波特蘭)。
這五個聚集地為短期的縣級單位,而金鉉的目標就是在五年內開發出這五個縣,并且開發出成山山脈(內達華山脈)的金礦,為齊國創收。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他需要做的就是讓五個縣的人口達到十萬人。
要養活十萬人,最少需要五十萬畝耕地,而目前他手中的拖拉機數量是三千臺,另外還有二十幾門工業蒸汽機。
那二十幾臺工業蒸汽機,目前正在京兆府、安陵府的幾個地方興建工廠,主要是水泥場、化肥廠、鋼鐵廠,磚廠。
按照軍備院的翰林院博士所說,這四個工廠大概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建設投產,但產量不會很高,還需要后續不斷從大明運輸機械,才能慢慢擴大產能。
對于這些,金鉉不是很懂,他主要的任務還是開發林地為田地。
目前齊國一共有三營,九千多兵馬,外加一千多工匠和一萬瀛洲勞改工。
工匠們教導了勞改工和士卒們如何使用拖拉機,然后就投入到了工廠的建設中。
雖然只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但金鉉已經成功利用一萬九千多人和三千臺拖拉機,在五個縣里平整了四千多畝林地、荒地。
接下來,他們還需要花一年的時間,反復的砍伐樹木,建造城鎮,挖掘出樹樁和樹根,把它們焚燒后堆放一旁,然后將土地之中的石頭清理出來。
等這些都做完了,就可以把草木灰傾倒在土地上,然后不斷焚燒草木灰來育肥土地,直到一年后,一把火把土地上的野草燒光,那時候這塊土地就可以耕種了。
按照金鉉的估計,一年之后的齊國,最少能開墾出五萬畝耕地,養活最少一萬人。
“可以向殿下要些牛羊馬匹來此地放牧,估計能緩解不少壓力。”
感受著即便是臘月,氣溫卻依舊在零上的西京氣候,金鉉對旁邊的監察司同知開口,對方也將他所說的話盡數記下。
“南邊的弗朗機人知道我們的存在沒有?”
金鉉對著一個身著緋袍的錦衣衛詢問,對方搖了搖頭:“他們的情報沒有那么靈敏,從這里到他們的城池還有六七千里,監察使不用擔心。”
“倒也不是擔心,若是開大陣征戰,我大明倒也不懼,只是好奇罷了。”金鉉笑了笑,緊接著開始繼續巡視西京城。
實際上,他并沒有什么事情和政務需要處理,因為現在的齊國只有兩個任務,那就是工匠修建工廠,勞改犯開墾林地。
由于氣候干燥,西海岸并不存在什么瘴氣,唯一需要金鉉在意的就是拱衛營士卒的精神問題。
齊國的拱衛營士卒實際上還是大明的兵馬,他們的家人也都在大明。
因此,他們不可能久留齊國,所以朱由檢的主張是每批兵馬駐扎齊國一年,一年后調回家鄉駐守一年,然后再調回原本的駐地。
不過,即便如此,金鉉還是得注意士卒們的精神狀態。
走在西京城四周的荒地上,遠處是數千使用拖拉機拉拽樹根,清理土地的士卒。
平淡而單調的生活,對于他這種官員來說,顯得十分可貴。
遠離了大明,他也遠離了勾心斗角。
“如此下去,也倒是不錯……”
一聲感嘆,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但對比他的悠閑,此刻的大明卻暗流涌動。
十賦一的新政徹底發酵,并且通過官府的邸報傳向了天下。
百姓們有些不敢相信,士紳們臉色難看,官員們左右為難,只有坐在承運殿內的朱由檢能心平氣和。
“從九月初一至臘月初一,關外三省興起村莊三十五個,遷入百姓兩萬七千人,五千零三十七戶。”
“戶部上疏,三省官員共發放錢糧七萬余兩。”
“工部上疏,明歲關外三省預計興建集鎮三十,村莊三百,可容納三十萬百姓遷入。”
“皇店上疏……”
臘月初九的承運殿內,當曹化淳將六部六科的奏疏一份份念出來,朱由檢則是閉目養神靠在椅子上,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讓人捉摸不透。
“內閣上疏,今歲國朝結余三十二萬六千四百兩。”
原本能結余一千二百萬兩的大明,經過北伐之后,只能結余三十二萬兩,如果不是金融司調動金銀支援了戶部,恐怕今年大明得積欠一千六百多萬兩銀子。
“今歲,舊港、瀛洲共押送十二萬五千六百零七兩黃金,三百三十五萬兩六千余兩白銀,以及三十三萬五千噸銅錠。”
“金銀銅錠已經盡數押運金融司,金融司侍郎李長庚上疏,明歲至六月十六前,鑄幣廠積存天啟通寶四百九十二億枚,面額八千二百三十七萬余兩。”
曹化淳說完,同時也將文冊合上,代表朝廷的所有事情都已經說完,而聽到他的話,朱由檢心里對于銀行開辦的信心更大了。
“從三月開始,皇店之中的銅錢,截運往金融司,另外告訴金融司,歷朝歷代的每版銅錢,凡是大一統王朝,都積存一億枚作為藏品,其余割據勢力只保留一千萬枚,剩余皆熔煉為天啟通寶。”
“奴婢領命……”
朱由檢要開始將市面流通的銅錢熔煉為天啟通寶,而之前的銅錢自然也就不能作為貨幣流通了。
自春秋以來,中原這塊土地上被生產制造了數百上千種銅錢,每版都不一樣。
朱由檢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熔煉,因此每版留一億枚作為國家藏品還是可行的。
一些小幣種也沒有必要留太多,一千萬枚足以。
如此算下來,這些作為藏品的幣種會蒸發掉大明市面價值數百萬兩的貨幣。
不過在這種海外礦產不斷流入的情況下,朱由檢倒也不害怕會引起“錢荒”。
相反,他個人擔心的還是貨幣放水太多,進而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
為了緩解這個問題,他特意下令工部提高朝廷雇工的工錢。
好在之前因為考慮到成本的問題,朝廷工人的工錢基本都比地方低上不少,因此即便漲了兩三文的工錢,實際上也沒比地方商人給出的工價高出多少,基本持平。
如此以來,百姓獲了利,商人不至于被影響,而朝廷也可以借此來增加百姓存款。
百姓有了收入,自然會去消費,而皇店作為占據大明二分之一市場的龐大機構,百姓們花出去的錢,基本有一半都會被朝廷回收,而工部再度以以工代賑的方式把錢幣放出去。
只要朝廷麾下的數百萬工人習慣了這個模式,那么等工錢從其它銅幣變成天啟通寶的時候,他們個人的接受能力也會加強不少,不會那么抗拒。
只要工人不抗拒,那民間商人就只能硬著頭皮去收。
屆時朝廷依托官學,利用孩童讀書的問題來開始普查人口,登記造冊,那大明真正的人口數量也將浮出水面。
只要人口查清楚了,那么接下來就可以查耕地了。
把這兩件事情做好,大明的財政就可以慢慢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不過這期間,朱由檢還得做好過幾年苦日子的準備。
一旦正月初一的“十賦一”新政下發,那大明會直接損失大量賦稅。
三百多萬兩的雜項是肯定要消失的,另外朝廷分發的軍屯田也會從十賦三,十賦二轉變為十賦一。
原本一億兩千萬的田賦,會瞬間腰斬到五千二百萬石,去除稻殼和火耗,田賦收入大概會在三千六百萬石左右。
等洪承疇打完仗,云貴川交四省的賦稅繼續回歸戶部后,
大明九億兩千多萬畝耕地,除去山西和陜西的八千多萬畝耕地,還能有八億四千萬畝繳納田賦,歲入在八千四百萬石,去除稻殼和火耗,田賦收入會降低到五千八百多萬石。
從歲入九千八百多萬,到歲入五千八百多萬,大明整整消失了四千萬石田賦,折色最少一千八百萬兩銀子。
就這樣少了一千八百萬兩銀子的稅收,說朱由檢不心疼是假的,但他很清楚少了的這一千八百萬兩銀子是從誰頭上收走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也不全對。
至少在眼下大明即將轉型為半農業、半工業的道路上,減少田賦對普通的農民是必須的。
朱由檢做不到消除農業稅,因為大明的科技還沒有到那種程度。
但最起碼,他可以把農業稅控制在10%的程度。
不過,按照他的經歷和記憶,一般農業稅定在10%后,下面總會有一些蟲豸會搞出暗稅,將實際征收10%的農業稅,搞成了名義征收10%,實際征收20%、30%的暗稅收入。
這些額外的收入全進了地方的口袋,沒有一分進入國庫。
既然歷史的教訓都在,他就得好好防備這些蟲豸。
“戶部的計算,如果按照十賦一,明年國朝能歲入多少?”
朱由檢假寐著開口,曹化淳一聽,便主動看向了王承恩,王承恩也打開了戶部匯總的文冊,掃視一眼后念道:
“若是山陜兩省的旱情遲遲沒有消減,加上瀛洲和麓川新增耕地的賦稅,那明歲國朝實入田賦約在六千萬石,稅銀約四千二百萬兩,賦稅折色約為七千萬兩。”
七千萬兩賦稅,這樣的歲入,清朝直到同治年間才達到,而大明卻提前兩百多年就達到了。
并且不同于清朝對百姓敲骨瀝髓的榨取,大明是有意在降低賦稅的。
如果按照清朝的征收方式,大明的稅收能突破到一億兩。
眼下大明的賦稅,尤其論國內原本兩京十三省的賦稅,實際不過占據總賦稅的二分之一不到,約三千萬兩左右,而海外占據三分之二還多,約四千萬兩。
僅僅田賦,瀛洲、交趾、舊港三省田賦就達到了兩千萬石,折色為九百多萬兩,而金銀礦稅又占據了四百多萬兩。
三省本土百姓兩千余萬人,又貢獻鹽稅、酒稅、茶稅約四百多萬兩,駐扎在舊港的市舶司又歲入三百多萬兩,前后相加就是兩千萬兩。
剩下的兩千萬兩則是由琉球府、遼東、河西和印度廝當的皇店貢獻。
同樣的人口,清朝靠著對內壓榨,達到了五千萬兩的稅收,而大明只收到了三千三百萬兩,并且大明是總人口和乾隆六年到十年的清朝差不多,光論兩京十三省,大明人口還不如對方。
乾隆六年,僅兩京十八省人口就達到了一億四千萬,而大明只有一億兩千萬人。
乾隆年間的百姓,每個最少要交直接稅三錢五分銀子,而眼下天啟年間的百姓,每個百姓只需要交二錢五分銀子。
這還只是直接收入,還有間接收入不算。
清朝靠著“三十三兩”來馭民手,而相比較之下,按照天啟十一年的情況來看,大明兩京十三省一戶五人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在十八兩到三十二兩,收入來源主要是軍屯田的畝產、數量,和打工的收入。
但在支出這一塊,天啟十一年一戶五人百姓的支出,大部分是在十六兩左右,也就是可以存下最少二兩銀子。
當然,如果要增加肉食或者其它的物質,那基本也很難存下太多銀子。
不過,如果新政實施成功,一戶五人的百姓收入會達到二十二兩到三十六兩,可以存下最少六兩銀子。
新政一旦頒布,朱由檢不敢說百姓可以頓頓吃肉,但是每天吃一頓肉食是沒有問題的。
并且,隨著東北耕地的開發和百姓的不斷遷移,這個情況還會不斷變好。
按照清末的數據和眼下的數據推算,大致在天啟二十年左右,在物價上漲不超過兩成的情況下,大明的百姓的個人歲入會達到六兩銀子,一戶歲入可以基本達到三十兩。
不過,這需要朱由檢在監管上加大力度,避免曾經的“漏收強加”卷土重來。
總而言之,未來十年,大明要怎么走的路線已經決定了,朱由檢要做的就是在大明前進的同時,盯好腳下的路,避免踩到一些水洼,弄得一身臟……
“李定國呢?”
想清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朱由檢緩緩睜開了眼睛,他看了一眼鐘表,發現已經酉時六刻(18:30)后,這才察覺李定國居然比平時晚會了一小時的家。
“殿下,那小子今日要在同學家休息,好像叫什么……”王承恩仔細回想了一下,然后才想道:
“周伯謙!帶李哥兒吃飯了。”
當王承恩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東城常樂坊內的小院里,一個婦人也高聲對著耳房叫嚷了起來。
“來了!”
耳房內,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郎對著窗口應了一聲,然后看向面前的李定國:“我娘就這樣,嗓門大,你別以為她生氣了。”
“沒有,我娘也是嗓門大。”李定國整理了桌上的作業,返回了書箱內后,便和周伯謙一起走出了耳房。
在李定國眼前,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占地六十來平的小院。
院子十分狹小,只有一間主屋和一間耳房,以及一間廚房。
主屋占地不過二十來平,中間是只是十幾平的會廳,左側和右側分別是兩間廂房,一間是周伯謙母親在住,另一間是周伯謙的姐姐在住。
至于耳房,這是給還在讀書的周伯謙住的,但也只有十來平。
三間房子十分緊湊的被院墻圍了起來,中間留下一個七八平的天井。
影壁遮著門口,而眼下一張桌子被擺在了天井空地上,放置了四個凳子。
周伯謙的母親是一個三十六七歲的普通婦人,不高的個兒,穿著藍色的長衫,盤起來地頭發被一根木簪固定。
從她的體型,以及歲月在臉上留下的痕跡,不難看出她或許曾經是一個農村婦女。
至于周伯謙的姐姐,她是一個叫做周喜娘的少女,略微清秀的長相和少女的雙螺髻,以及沒有凍瘡的手,可以說周家把她養的還算不錯。
“李哥兒多吃一些,這些都是我們山東的村里菜,不知道你能不能吃習慣。”
隨著周伯謙和李定國坐下,周王氏便笑著招呼起了李定國,她笑起來眼睛里閃爍著和藹、親切的光,讓李定國不自覺想到了自家娘親。
只是它很快回過神來,把目光投向桌上的飯菜。
一盤簡單的清炒土豆絲,還有一盤清蒸鯉魚,這兩道菜加上一盤河蝦,一盤大明百姓家家飯桌上都有的西紅柿炒雞蛋。
這四個菜加上一碗燉雞,這便已經能算得上招待客人的飯食了。
這一桌子飯菜,怎么地也得三十來文,因此李定國看后不免笑道:“這么多好菜,自然吃的習慣。”
“娘,李定國家里也是村里的,和我們吃的差不多。”
周伯謙一邊扒著飯,一邊嘟囔著嘴,那不安分的模樣,讓周王氏瞪了他一眼:“這么多吃的還堵不上你的嘴?”
“呵呵……”周喜娘見弟弟挨訓,也忍不住笑了笑。
與清代不同,明代女子是可以上桌吃飯的。
清代許多百姓以為儒家規定的女子不能上桌,因此便借機效仿,但卻由于文化水平不夠而誤解。
相反在官學盛行的明代,大部分百姓都能理解儒家口中“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男女不能一起吃飯,而是內宅需給女眷單設一桌。
在明代,有錢人家或者官家女子內宅方面的往來應酬是人情關系的一部分,也是必須的交際,女眷們的“桌”也充斥著各種禮儀要求,要配得上當家和客人的身份,奢華程度絕不比外堂男人們的“桌”低。
并且,這個規矩也是針對士大夫和殷實之家,像周家這種平頭百姓,除非客人來得多,不然她們一般都和男人在一桌吃飯。
至于清代的“女子不上桌”,實際上純粹是百姓理解錯誤,外加上“窮講究”導致的。
但即便是明代,那婦女嫁人后也是得看上桌的是什么人,才能決定能不能和其他男性坐一起吃飯。
如果是長輩和晚輩是可以的,如果是平輩,并且還是女眷不熟悉的異性,那家中就需要單獨開一桌給女眷吃了。
只不過,周家似乎沒有這個顧慮,因為他們在京城認識的人并不算多。
“伯謙,你說周叔在山東任職,你們家也是山東的,那為何你們會搬到京城來?”
李定國在飯桌上突然開口詢問周伯謙,因為他知道了周伯謙家是山東青州人,而周伯謙的父親也在山東青州營擔任總旗官,那既然如此,為什么他們還會來京城?
“自然是為了這小子的學業來的,三年前只有京城開官學,自然只能送他來這里了。”
周王氏解釋著,順帶還給李定國夾了一筷子肉,并且說道:
“況且,京城物價還算便宜,購買書本紙張也便宜,閑暇時還能讓伯謙教喜娘讀書。”
“不能去讀女學嗎?”李定國記得一些地方是有女學的。
“太貴了,一年得教十兩銀子,平頭百姓哪里讀得起?”周王氏笑著解釋,并說道:
“這小子讀官學一年也不過二三兩銀子,五年讀下來也才十二三兩,這院子也才二十幾兩,讀完還能賣了,五年下來,我們三人用度最多三十兩。”
“她們姐弟若是都讀書,那一年得二十幾兩,若是喜娘讀,五年也得五六十兩。”
“現在許多百姓都是這樣,把家中男丁送去讀便宜的官學,然后讓男丁回家教姐妹讀書,能省下不少銀子。”
周王氏為自己的經濟頭腦而感到高興,周喜娘也不覺這有什么不對勁,李定國也覺得很有道理,唯有周伯謙,此刻的他正苦著臉試圖伸筷子,但他所看上的每一塊肉,都被自家娘親夾給了李定國……
(https://www.dzxsw.cc/book/95529277/74560265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