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如若不然,便是再大的家業(yè),也無法持久。”
陳正泰卻是道:“這不一樣,陳家的子弟可以從小開始磨礪,自幼開始便督促他們讀書,年長一些,就分派一些艱難的事給他們做,可以讓他們從最底層開始干起,而后慢慢的成長起來,因而他們可以深知民間疾苦,培養(yǎng)出了堅韌不拔的毅力,讓他們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領(lǐng)悟出來的做事章法。可是國家的大臣,就不一樣了。”
李世民點了點頭,他似乎能理解陳正泰的話。
此時,李世民道:“過幾日,你隨朕一起回長安吧!朕在長安,還需要你。而今我大唐已深入西域,總算是讓人放心了,只不過大唐的心腹大患,是在高句麗,現(xiàn)在我大唐兵精糧足,是該考慮高句麗的問題了。”
陳正泰一聽,眼睛一亮。
這高句麗的主體,乃是濊貊、扶余人和漢人,他們在遼東以及三韓之地,世代混居。
漢朝的時候,那地方其實大漢朝的疆土,因而……這個地方早已漢化了。
比如他們通行的語言,幾乎都是漢字和漢話,許多的習俗,和中原并沒有太大的分別。
高句麗的人口,有百萬戶之多,這還沒有囊括隱戶和奴隸,若是細細追究起來,只怕人口有一百五十萬戶至兩百萬戶也有可能。
也正因為如此,高句麗有城市七十余座,土地又廣袤,之所以成為隋唐的心腹大患,不是沒有理由。
現(xiàn)在高句麗割據(jù),大唐早有承襲隋朝征高句麗的體系,拿下高句麗的心思。
可對于陳家而言,若是能從高句麗得到大量的俘虜和人口,那么就再好不過了。
陳正泰此時精神振奮,樂呵呵地道:“陛下,其實……兒臣早已做了一些安排。”
“安排?什么安排?”李世民忍不住道:“莫非你又想故技重施,效仿高昌的故事嗎?”
高昌是直接乞降的,這是陳正泰一陣眼花繚亂操作的結(jié)果。
而戰(zhàn)爭畢竟要死人,尤其是對付高句麗這樣的大國。
人家可是實打?qū)嵉挠袛?shù)十萬的官兵,有許多堅固的城市,而且天氣寒冷,道路艱難。
不過李世民卻認為,高昌的方法,是沒辦法用在高句麗上頭的。
理由也很簡單,高句麗建國已久,而且又有抗隋的經(jīng)驗,那里的臣民,對于高句麗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極大的認同,而對于中原,則是十分疏遠。
不只如此,高昌國畢竟國力小的多,只要大唐大軍壓境,自然會形成巨大的壓力,這才導(dǎo)致了高昌的內(nèi)憂外患。
可高句麗顯然是不一樣的,高句麗自成一體,且有豐富的和中原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只憑借恐嚇,是沒有辦法讓他們屈服的。
陳正泰笑道:“卻也未必……何況兒臣派去的人這個人,非同小可……只要調(diào)度得當,保管教這高句麗,不死也要殘!到了那時候,我大唐天兵一到,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教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李世民以前很喜歡打仗,可做了天子后,任何事的考慮,都難免要有所顧慮了。若是征伐高句麗,至少需要數(shù)十萬軍馬,無數(shù)的軍資,可若是當真能不費吹灰之力取下來,那便是再好不過了。
李世民不由道:“既如此,你先布置吧,朕這邊,也要有許多的準備。”
二人議定,李世民自是再沒有狩獵的興致了,隨即便領(lǐng)著人返回了西寧。
過幾日,陳正泰便要回長安了,因而世族們得了消息后,便想趁此機會再和陳正泰聚一聚。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將來打交道,就少不得得通過書信了,現(xiàn)在和這朔方郡王交好,并不是壞事。
大家濟濟一堂,吃了頓好的,依依惜別,大醉了一場,這才盡歡而散。
過了幾日,浩浩蕩蕩的人馬便整裝出發(fā),陳正泰陪駕,只是來時,李世民一路騎行,回時,卻坐在馬車里,倒是輕松了許多。
待入了關(guān),李世民卻是舍棄了大隊人馬,召陳正泰道:“你隨朕先行一步吧,讓這儀仗和護衛(wèi)在后慢慢行進,朕與你先回長安,且看看太子如何。”
陳正泰笑呵呵的道:“如此甚好。”
李世民隨即瞪著他,警告道:“不可先行給他傳書,若是朕知道,絕不饒你。”
陳正泰便道:“陛下將我當什么人了?”
陳正泰終究還是沒有通風報信,一方面,他對李承乾還是很有幾分信心的,另一方面,后果可能真的很嚴重。
畢竟老皇帝還沒死呢,你就和太子勾勾搭搭的,怎么說都說不過去。
于是李世民只帶著些許的護衛(wèi),領(lǐng)著陳正泰,先行抵達了二皮溝。
二皮溝這里,依舊還是熱鬧非凡,不過現(xiàn)在最多的店鋪,卻是募工的,而今哪里都需要人,尤其是關(guān)外,關(guān)外有大量的作坊要建,還有鐵路,甚至是高昌的開墾,也需大量的人力。
這些從錢莊里借貸來的錢,現(xiàn)在在這天下瘋狂的流動,以至于關(guān)外的工價,日甚一日。
以至于還有人推出,出關(guān)務(wù)工便安置孩子入學,出關(guān)務(wù)工幫你下聘找婆娘之類的各種措施。
五花八門的手段,多的數(shù)不清,世族和商賈們,可謂是絞盡腦汁。
中原其實是永遠不缺人的,因為中原的出生率過于可怕,一戶人家,隨便便是六七個孩子,只是從前,百姓們窮苦,這六七個孩子,超過半數(shù),不是餓死便是病死。
而如今,醫(yī)館開始推廣,糧食也足以養(yǎng)活人了,這新一代的人口,夭折率自是低了許多。
因而……朝廷也預(yù)感到,三十年內(nèi),可能要人滿為患,對于世族和商賈的四處募工,便采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手段。
任何事,都是先有經(jīng)濟基礎(chǔ),而后才會出現(xiàn)新的理論的。
以往的時候,世族和地主們統(tǒng)治著國家,對于世族和地主們而言,國家的人口越多越好。
畢竟人口越多,就有更多廉價的勞動力,人口稀少的時候,你的土地就得求著人來耕種,還不能怠慢了這些租客。可若是人滿為患,那便再好也沒有了,不但有了議價的巨大空間,而且同樣一塊地,幾戶人家爭著搶著希望租下來,哪怕這地的地租高的嚇人,也是有人爭先恐后的來。而租地的人,操勞了一年,卻絕大多數(shù)糧食也到不了自己手里,餓著肚子,也得給世族和地主們創(chuàng)造財富。可至少比連地都租不到,淪為流民的好,因而……即便是餓著肚子租地,那也得跪在世族和地主們的面前,小心翼翼的奉承,表示自己即便餓死了,也絕不敢欠租。
因而,這個時代的士大夫們,往往將人口的大量增加,當做盛世的標準,鼓勵人口,乃是他們至關(guān)重要的事。
可當人口到了極限時,流民越來越多,這就不是他們管的事了。最后一場戰(zhàn)亂下來,人口死去九成,便開始新一輪的王朝更替。
可如今的士大夫們不一樣,因為士大夫大多是世族們門生故吏,世族們都出關(guān)了,誰還管關(guān)內(nèi)啊。
為了吸引人口,已開始有不少的士大夫開始憂心人口暴增之下,土地無法承載的問題,最后得出來的結(jié)論是,為了長治久安,就必須得遷徙一部分人口出去,中原之地,只要將人口維持在土地可以承載的情況之下即可。
(https://www.dzxsw.cc/book/95517819/3524870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