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這是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參林聽完,也長長作揖,“殿下,臣定不辱使命!”
……
李長河之所以敢讓新軍士兵去,是因為新軍不同于其它部隊,既開設文化課,也開設政治課,還有信任訓練,強調集體意識,還不像禁軍那樣克扣軍餉。
所以新軍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還能去做統計之事。
從北伐金國也體現出來,雖然初期有過貪功冒進的情況,但懲戒之后,便再沒此類情況。
戰打了將近一年,禁軍中鬧出好幾十起違令奸淫擄掠北方百姓的事,新軍一起都沒出。
故而李長河敢讓參林帶兵去幫他做事,要是讓禁軍去,軍士不識字,不會書寫都是小事,只怕到了地方就成兵匪、兵禍了。
隨后,他將此事做成詳細表章送皇上批準,第二天結果就下來,三省和皇上都準行,很快就有結果。
事關重大,事關接下來幾十年的布局,如果有條件,李長河想親自去明州,不過他明白自己的任務,如果他去明州,吳家人壓不住,皇后出來說話,那明州的事就要不了了之了。
所以他只能去蜀中,趁他在蜀中的時機,由參林、方新、吳惠生趁機讓事情塵埃落定。
新軍出兵一個師可不是鬧著玩的,動靜很大,需要樞密院和皇上批準。
不過理由李長河和參林也商量好了,對外就是清繳海蔻,保境安民,此時沿海出海口一帶確實有海蔻,雖然沒多大氣候。
用這個理由將新軍海軍一個師調出京城,然后走海路南下,就說在沿海州縣休整,然后就可以上陸變成陸軍,進駐明州。
十幾萬金軍尚且不是對手,只要新軍一個師到明州,那么也大局已定。
最好的結果是在新軍威懾之下,各地大族不敢動作只能任削,如果有狗急跳墻的,那一萬新軍,也足以讓任何人都翻不起波瀾。
出發前,他再次將參林、方新叫到府中開了個秘密會議,一再交代此事總要,和一些舉措。
同時再三叮囑他們要鼎力合作,畢竟兩人之前沒有合作的經歷。
兩人都答應下來。
……
到正月二十一,李長河帶著新婚的耶律雅里,還有官員起芳、隨行軍校魏雨白、嚴申,五百新軍親衛,十個侍奉的丫鬟,五十人隨行,包括伙夫,趕馬的,喂馬的,扛東西的。
整個隊伍接近六百人,從開元出發,往南走,隨后順大江水路西進。
此時黃河沒有數次嚴重大改道,雖然做不到像長江一樣大部分通航,但比后世好太多。
長江自不用說,淮河長江流域水網眾多,水上交通發達,隊伍只要到河邊,配合王府大船,行進就十分迅速,還能省時省力。
李長河出發后第二天,新婚過后的狄至、耶律大石也要隨楊文廣、折惟忠、魏朝仁北上了。
此行還帶著夏國使者,狄至、耶律大石的身份是景國使者,帶了兩營新軍,還帶著四車奇珍異寶。
名義上護送這些珍寶北上,回禮夏國的朝貢,其實是探查虛實,親自去看看夏國的山川河流,最重要的是摸清黃河在夏國境內的一段如今能不能通航。
李長河知道后世的情況,可那是千年之后,黃河無數次改道,泥沙淤積千年的結果。
前朝一些材料也記載了河套地區水文情況,可那也是兩百多年前的資料了,如今夏國境內的水文情況到底如何,新軍艦隊能不能開到夏國,都需要親自去看。
不同于大江,大河在千年之后通航情況很差,主要由于中上流水土流失,淤積千年的砂石泥土導致河床千年里不斷墊高,不斷改道,水淺了自然過不了船。
不過這些都不是李長河的事,狄至和耶律大石都是戰爭經驗豐富之人,特別狄至,從來就是打水仗的。
他們一行很快順著大江,乘著王府的大船開始北上。
如果說黃河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母親河,那么長江就是全世界經濟價值最高的河流。
它更加溫和,更加潤物細無聲。
她更加稱得上整個華夏的大動脈,古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還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等等,都在稱贊其無與倫比的航運價值。
即便他們是逆流而上,走的也比陸路快了很多,到一月下旬,他們就已經過江陵,很快進入后世重慶下轄地界。
江陵雖繁華,李長河只停留半天,沒有下船,當地百姓官員早聽到風聲,紛紛到江邊駐足,想要見識見識大名鼎鼎的李長河。
不夠他可不給地方官員獻殷勤的機會,雖然很爽,可他有急事。
大江上如今船只往來絡繹不絕,商貿繁盛使水道也變得忙碌起來。
李長河一行很就到蜀地。
周圍山川水色也與北方截然不同了,山青水綠,到處透露著一種生機盎然,這種勃勃生機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是很難看到和領略的。
四周山峰地勢起伏極大,時而高聳入云,時而一馬平川。
這樣陡然變化的地勢和四方青綠包圍的山光水色,讓在北方長大的耶律雅里和魏雨白都看呆了。
一路上驚喜連連,感慨連連,忍不住說蜀中天府之國還沒見到,但光是這些山川水色就足以令人咋舌。
李長河和嚴申想到的又是另一些事,如果要取蜀,一般只有兩條路最合適進軍。
一條就是他們在走的水路,一條就是北方劍門一帶。
而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誰都知道,四周崇山峻嶺,劍門關之險要,很多北方雄關都不能比。
可偏偏歷史上有尷尬情況,一邊是吹蜀道有多險多險,一邊是蜀地不攻則已,一攻…就沒有攻不破的!
這tm就很尷尬了,不是說好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么,不是說好的易守難攻么?
其實這是蜀人的特點導致的。
內戰如蟲,外戰如龍。這句話形容蜀軍很合適,形容蜀人大多數時候也是合適的,或者說只要不把他們逼到死路,只要留余地,蜀中是最樂意投降的。
歷史上很多時候入蜀的模式都是前面打敗仗,然后采取懷柔政策,隨即后方紛紛全投,一路降到成都,這就過了。
可一旦有不懂的,把蜀人逼到死路上,不給留余地。那他們就真拼命,拼起命來誰都害怕。
所以這地方的精髓兩個字“安逸”。只要讓他們安逸,就不會跳起來;如果逼到死角,沒了安逸,那就跟你拼命。
這和蜀中的地理形勢有很大關系,一個與世隔絕的天府之國,外面有群山為屏障,里面沃野千里,小日子過得舒坦,危機感小,誰進去都安逸了。
所以李長河對付蜀中大族的策略是溫水煮青蛙,千萬不能像東面那樣動刀子。
東面諸州必須動刀子,速戰速決。
蜀中不行,蜀中只能慢慢來,安撫中一點一點下手,不用過激手段激起反對,做事總給他們留點余地,慢慢的事情就成了。
所以到了蜀地之后,李長河也“安逸”起來了,開始不急著趕路,在大江沿途諸州每處都會停留一天,和當地百姓,官員見面。
隨后才沿江北上,當他要前往成都府時,整個蜀地幾乎都知道他到來的消息了。
一些官員紛紛往蜀中趕,各地的大族豪門也紛紛派出家中最德高望重,或者最有才學能力的年輕后輩往成都去。
(https://www.dzxsw.cc/book/94292918/7525584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