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鐵木真道。
兩個千戶連連拜謝。
不一會兒,有南方信使,順著遠處大路而來,穿過大軍營壘,爬上高坡騎馬疾馳中軍而來。
帶來的卻不是什么好消息,南面烏沙堡諸堡依在堅守,難以攻克。
鐵木真看后十分不滿,臉色也不好看。
“小小幾個堡壘,能阻我大軍…”
木華黎在旁邊插嘴:“大汗,我們能在草原上決勝負,卻不擅攻堅,如果是南人的軍隊來,他們肯定跟能打這樣的戰。
現在上京也是一樣,從這里往南四百里左右就有景國大軍,金國是景國的屬國,要么要提防后方,小心景國。”
鐵木真聽完也皺起眉頭:“你覺得他們敢打我們嗎?”
“遼國、金國都不是對手,景國肯定不怕我們。”木華黎做出自己判斷。
“嗯…你帶領五個千戶到南面二十里外的路口扎營守備大軍后方,防景國人。”鐵木真說,“另外我會派人去和景國皇帝談談,我們兩國可以盟好,景國如果準許我們取上京,我會給他們相應報答。”
鐵木真從小經歷黑暗苦難,能屈能伸,此時也做出妥協。
他并不知道他創下的基業會達到何種恐怖程度,此時他對蒙古過的力量認識大概是可以和金國較量,已不將夏國放在眼里,但比起伐滅遼國,打敗金國的景國還是有差距的。
光是看景國人賣給他們的兵器,強弩,就知道其中差距。
所以為了消滅金國,報國仇家恨,他必須隱忍向南方大國景國低頭。
他此時并不知道自己在李長河心中的恐怖地位,畢竟這時候的他還沒大敗,夏軍,沒大敗金軍,沒伐滅中亞霸主花剌子模,人能做的事,很多時候自己也是難以預料的。
鐵木真還不是那個氣吞萬里如虎的鐵木真,所以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
…
惠州城外,陰水南岸,新軍精銳四個營兵力布置于此,另外還有當地廂軍八個營駐扎兩翼為側應。
軍營坐南朝北,東西橫縱,以陰水為屏,阻隔南北。
此地也成為遼西路數州中駐扎兵力最多的地方,一都超過遼西路治所中興府。
惠州城三面環山,只有南面開口,從北面來的三條大道都在城北匯合,北方軍隊想要南下必須通過這個隘口,再往北,可走的路線就非常多了。
這也是當初李長河和楊洪昭商議之后不再向北割地的主要原因之一,拿得下,但守不住。
雖說寸土寸金,寸土不讓,這對于農耕民族來說深入人心,可有些土地要么沒有戰略價值,要么能拖死一個國家,不值得。
百姓的家國情懷要保護,決策者頭腦卻必須清楚。
這幾天,惠州北面出現大量流民和逃兵,他們身后還有追殺的韃靼人,追到惠州城北二三里后,面對對岸的景軍,蒙古兵也遲疑了。
流民逃兵不要命想要渡河,一時間接不接收,保不保護頓時成一個大問題。
可是情況緊急,新軍團長當機立斷,下令擊斃試圖過河的先頭流民上百人,河水瞬間染紅,此舉嚇住后方流民。
如果大批流民沖擊南岸軍營,后果不堪設想。
隨后一面派人往南向遼西節度使楊洪昭請示,一面派出一個新兵營,帶領兩個廂軍營渡河,原地聚攏收押流民。
新軍一個營攜帶步槍在北岸快速構筑塹壕,以防有變。
在與蒙古人騎兵短暫的大家都聽不懂對方說話的交流之后,蒙古人終究懼于景國兵鋒,停止追殺。
而新軍團長也立下規矩,能逃到這的流民可以活命,逃不過來被蒙古人殺的也不搭救,因為他只是個小小團長,挑不挑起與蒙古國的戰爭他做不了主。
第二天,遼西節度使,懷化將軍楊洪昭就趕到惠州前線。
隨后金國人求助的使者也到了,見到楊洪昭就一頓痛哭流涕,哭訴蒙古人的暴行,希望作為宗主國的景國救援…
楊洪昭聽了金國使者訴說,很快明白事情大體。
思來想去,他快速決斷,派人南下奏報朝廷,同時下令各州收縮兵力,將中興府,錦州,寧遠方向兵員不斷往北抽調至惠州邊境。
已經熟悉新軍作戰模式,火器戰術的楊洪昭親到陰水前線組織戰士修筑挖壕溝,修碉堡,嚴陣以待,以防萬一蒙古人南下。
北面高峰巍峨,陰水北岸,有三條大道,兩條從北而來,一條從東向西,匯聚在惠州城外河谷。
楊洪昭發須半白,在馬背上遠眺,遠處三條大道盡收眼底,前兩天還有蒙古人士兵會沖到遠處山口向南眺望,意味不明。
可這幾天過來,再無一個蒙古追兵會追到山口來。
他隱約明白了蒙古人態度的變化,應該是主帥開始約束了,于是也下令,只要蒙古軍不越過山后,不予還擊,前沿陣地不再向北修建,維持當前界限。
至于北方流民…
楊洪昭想了一會兒還是決定收留,畢竟如果這里不讓他們過來,等餓急了,在金國和景國一千多里的國界線上,他們依舊可以找地方越過,然后流竄成寇,禍害百姓。
不過收留也不能白收留,正好此時戰后重建,各州缺乏勞力。
中興府囤積大量糧食,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當初破金國時候從其他州縣搶來的,隨后有些州縣被皇太孫“大發慈悲”還給金國,中興府的糧食便十分富余。
另一部分則是按照皇太孫吩咐,放手由烏林晃打壓大族獲取。
烏林晃果然就如皇太孫所料,為討好新朝,瘋狂打壓原來的金國大族,他的同胞,以示忠心。
此期間從遼東遼西大族手中收繳大量糧食錢財,鏟除一些大族,楊洪昭則按照皇太孫預留方案,接手這些大族土地后,他親自出面,以景國官府名義租給當地無田地百姓耕種,還提出優厚條件,最初兩年不收任何稅,兩年之后收取每年收獲一成。
這對于遼東百姓,是想都不敢想的優厚條件。
楊洪昭一直記得當初皇太孫交代他的話,遼東平原,南北千余里,東西八百里,沃野千里,全天下少有的黑土沃土,要讓百姓有地可耕,調動百姓積極性,不出一代人,糧食能養半個景國。
與皇太孫南征北戰之后,他已經有一種無條件信任皇太孫的習慣,所以他一直奉行此策,不斷想方設法,將土地分給無地可耕的普通百姓。
如今才過一年不到,楊洪昭在遼西、遼東兩路聲望極高,景國朝廷受到極大擁護。
而且歷史原因也很重要。
比起金國統治,原本的契丹人、溪人顯然是更認同中原王朝的統治。
遼國太祖是前朝節度使,自奉正朔,稱景國人為“南人”。
遼國自上而下帶頭漢化,朝中權臣有漢人,遼國設官朝廷官吏如中原王朝,設科舉也用漢字,考的是儒學經典,尊奉的孔孟教化。
加上楊洪昭很得民心的舉措,認同感之下,統治甚至比之前金國更加穩固,戰后很快恢復生產生活,一派欣欣向榮。
此次蒙古人南下,甚至有很多人踴躍參軍,準備抵御蒙古人。
當然,許多豪族也叫苦連天,楊洪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裝作看不見,賬都算在烏林晃頭上。
而皇太孫推薦的固立川也非等閑,卻有能耐,在東面幫他快速鎮壓幾次小叛亂,抵御好幾次北面金國殘黨襲擾,半年多來斬首超過超過一千,讓北面以完顏宗弼,完顏盈歌為首的金國殘部徹底膽寒,不敢再次南下,龜速北面雪林。
(https://www.dzxsw.cc/book/94292918/7525580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