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廟會
“小孩,起床了都中午了”
“什么,中午了”
“快起來,等下我們去逛廟會”
明萬歷二年(1574年)加封大都城隍,為護國保寧王明永樂朝為大威靈祠。清代改稱為江南城隍廟,內有城隍行宮。筑有戲臺,但清末以來,從未見演戲。廟東有東岳廟,西有三官廟,廟南多為義地。
“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廟會,城隍廟前各種小吃攤、算命攤排成一條長龍。那廟后曬壩處,大棚戲班子在唱戲,各種賣藝的人在吼。”
“刀光劍影”,猴跳、狗跑好不熱鬧。有一次我擠在一個猴戲人圈前,看猴子騎小狗,耍關刀的節目。
小孩子都愛擠到人堆堆前邊蹲下來,看那些江湖藝人的戲法表演;那大漢吞劍,那姑娘吐火,那小孩爬桿,那老頭玩著鋼叉拋雞蛋……玩得一個比一個精彩,把廣場弄得轟轟響。
“等一下我們去南邊橋那里”
“那兒有一個射箭比武,一角錢一箭,連中三箭,獎勵一個大糖人,還有拉弓比力,一次也是一毛錢,拉弓圓滿者獎勵一個小糖人,倒不是糖人有多好吃,就是為了討個好彩頭”
“好那瀾姐你等一下要好好教我”
贏了幾個糖人后,姜了心滿意足的跟著瀾姐逛起來。
城隍廟陰曹地府十殿是人們敬香最多的地方,老人們對那些塑像都能說上幾段。
她們在城隍廟前買了幾炷香、三疊冥紙,對城隍爺、十殿閻羅一一敬拜。
“小孩,這里也有一個傳說,當時,南下洼子一帶,有許多義地,老北京人稱之為“亂葬崗子”。是妓女死后的下葬處。有的妓女出于對個人身世的傷感而“哀其同類”。于是身著素服,到哪里去憑吊不相識的,甚至是數十年以前或百年開放的人。據說有痛哭令人欲絕者,慘不忍聞。”
“我們這的城隍廟在宣武門外橫街東門口外路北,建于元朝初年,稱為佑圣王靈應廟。”
明萬歷二年(1574年)加封大都城隍,為護國保寧王明永樂朝為大威靈祠。清代改稱為江南城隍廟,內有城隍行宮。筑有戲臺,但清末以來,從未見演戲。廟東有東岳廟,西有三官廟,廟南多為義地。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一。
城隍廟歷年舊歷七月十五日,均辦有盂蘭盆會。進入民國以后,香火漸少,僧人四散,最后,只剩下一個和尚寺廟。后來的盂蘭會并無僧眾誦經,又無力外請僧眾。屆時,只是天橋一帶的幫會出資糊一法船而已。當時,凡是四鄉八鎮來京耍手藝的五行八作,如做皮子的、做鞋的、織腿帶的不能返籍祭祀宗親的,大多把裝有冥銀的包裹拿到這里,放入法船一起焚化。
附近居住的老人們對該廟有許多神奇的傳說,當然有的是無稽之談。
我聽這里的老人說,民國十年之前尚有城隍出巡之舉。這里的城隍是藤子編的,每年都出巡一次,出巡時,人們用轎子抬著城隍爺,沿街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民國十幾年城隍出巡時,有三個看熱鬧的女子,在一起嘻鬧。其中一個女子說:“你們看這城隍爺長得多么俊俏!”另兩個女子就開玩笑說:“看他長得好就嫁給他好啦!”這個被嘻笑的女子用手絹象征性地一掄說:“得了吧,瞧你們倆說的……”
忽然來一陣旋風將手絹刮起老高,一直刮到城隍圣駕的轎子里。三個女子見之大驚,心說,壞了,因為咱們讀圣造了罪,恐有不幸了。
后來,那個說“城隍長的俊俏的女子就病了,醫治無效,終至死亡。其父、母得知此情原尾后說:“瞻仰圣駕豈能隨便云云?你們既然向城隍爺許了愿,那還說什么?”于是高搭喜棚,白事當做紅事辦,說是自己的女兒嫁給城隍爺了,還辦了全份鑾駕執事,據說這份執事五十年代初期還存于廟里呢。自從出了這些事以后,人們再也沒搞城隍出巡的活動。
更為荒唐的是,有人說該廟的黑無常曾夜間出來買硬面餑餑吃。買賣人次日見錢箱內有數枚紙錢,方知昨夜在城隍廟街見“鬼”。
這所廟在這里有很大的神秘色彩。
“姑娘,留步,你我有緣,我免費給你算一卦”
“不用了,不用了”
“算一算又何妨”瀾姐說道。
“那好吧,老先生麻煩你給我算一卦”。
(https://www.dzxsw.cc/book/93462553/3184130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