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討伐龐勛(十五)
龐勛自殺后,他的人大亂。
有人把城門大開,迎接康承訓進城。
有人把龐勛的人頭割下,拿給康承訓。
……
康承訓、李滋、朱邪赤心、諸葛爽在徐州擺酒宴慶功。
……
《茫茫天下誰為王》中,第一個想當皇上的龐勛,就這么死了。
一開始的時候,龐勛不想當皇上。
剛開始的時候,龐勛只是一個小兵,他所想的是回家和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子,由于他心中有火,他心里不痛快,他和管他的人許信說翻,他一時之氣殺了許信,導致他不得不反,他才造的反,直到他占領徐州,他才想的當皇上。
他占領徐州前,他一心逃命,他沒功夫想別的。
……
龐勛為什么敗?
他手下沒能人,他手下除投降過去的諸葛爽能拿得出手外,沒可以拿得出去的。
他的手下多數是生活混得不好,想跟他混飯的。
他占領宿州、濠州、滁州后,找不出可以守宿州、濠州、滁州的,還得讓胡安、夏侯古來、司馬煙繼續守宿州、濠州、滁州,他能不敗嗎?
……
繼續說康承訓。
康承訓占領徐州后,他想休息三日,三日后回京。
……
再說諸葛爽。
康承訓一說回京,把諸葛爽嚇了一條跳。
諸葛爽投降康承訓后,他成了康成訓的人,康承訓回京,自然帶著他。
讓他回京,他不放心。
他不敢回京。
他心想:按朝廷的法令,投降賊寇者千刀萬剮,我可是投降賊寇的人,雖然四王爺說不治我的罪,四王爺畢竟不是皇上,我回京后,萬一皇上治我的罪呢?萬一皇上怪罪我,我腦袋就沒了。
……
諸葛爽找四王爺李滋去了。
諸葛爽見到李滋后,他對李滋說:“四王爺,我不想進京。我想留在徐州。只要四王爺讓我留在徐州,四王爺讓我干什么都行,四王爺認為我不夠做官的材料,讓我做普通老百姓,我都愿意!
李滋明白諸葛爽的意思。
李滋說:“好吧。你繼續留在徐州,臨時還做都統領。”
“謝四王爺。”
“你先臨時做都統領。是不是還讓你繼續做都統領,得皇上說話。我進京后,我盡量在皇上面前為你說話,繼續讓你做都統領。”
“謝四王爺!
……
胡安、夏侯古來、司馬煙的情況和諸葛爽的情況一樣,他們也不敢進京。
他們也來找李滋。
他們說,四王爺,我們也不想進京。
李滋也讓他們臨時做他們宿州刺史、濠州刺史、滁州刺史。
……
三天后,康承訓、李滋、朱邪赤心搬師回京。
……
這天,康承訓、李滋、朱邪赤心回到京城長安。
……
康承訓回到長安后,他給皇上寫了一份表,他說了這次討伐龐勛的情況。
他做的還行,誰誰誰立了什么功,他照實說。
他在給皇上的表上說:
“這次討伐龐勛的首功,臣認為應該是朱邪翼圣,朱邪翼圣不顧生死殺進賊營,才扭轉當時對朝廷不利的戰局,朱邪翼圣為了朝廷,還沒了一只眼;
這次討伐龐勛的二功,臣認為應該是朱邪赤心,當時朱邪赤心苦戰諸葛爽,才基本鎖定朝廷勝龐勛的戰局;
這次討伐龐勛的三功,臣認為應該是四王爺,四王爺不顧生死進敵營,勸降諸葛爽,才正式鎖定朝廷勝龐勛的戰局;
這次討伐龐勛的四功,臣認為應該是單天長,單天長隨朱邪翼圣不顧生死殺進敵營,才扭轉當時對朝廷不利的戰局;
這次討伐龐勛的五功,臣不才,這次討伐龐勛的大帥是臣,臣也在這次討伐龐勛中披星戴月付出了不少!
……
康承訓心想:當初我聽信令狐绹的讒言,誤會了朱邪赤心、朱邪翼圣、單天長,差點把他們殺了,他們以德報怨,苦戰賊兵,解了宋州之圍,救了我的命,做人應講良心,我應該對得起他們。
……
康承訓在表中提到諸葛爽、胡安、夏侯古來、司馬煙時,他說,諸葛爽、胡安、夏侯古來、司馬煙雖曾投降賊寇,但有功,請皇上不要太怪罪他們。
……
再說李滋。
李滋回到長安后,他給皇上寫了一份“諫皇上書”。
李滋吸取了這次龐勛造反的教訓,想勸皇上推行新政。
在往回的路上,李滋就想給皇上寫份“諫皇上書”。
……
龐勛造反的教訓,讓李滋深思。
李滋心想:
龐勛之所以發展如此大,是一些官的消極造成的。
龐勛剛開始造反的時候,本可以把龐勛殺死在萌芽之中,可由于一些官的消極,才讓龐勛發展壯大。
龐勛剛開始造反的時候,有三次機會可以把龐勛殺死在萌芽之中。
第一次,龐勛剛造反的時候,王仲甫能及時上報,路巖能及時出兵,龐勛就會在萌芽中被殺死;
第二次,因王仲甫向路巖的虛報,也因路巖消極,路巖本該四路派兵,結果路巖只派了三路,讓龐勛有了可以逃跑的機會;
第三次,催彥曾指揮不當逼反諸葛爽,要不是催彥曾逼反諸葛爽,恐怕龐勛連宿州都拿不下。
……
李滋還知道,龐勛的造反,是因小失大造成的。
說服役三年可以回家,龐勛服役五年,也不讓龐勛回家,按說該好好和龐勛說。
可許信沖龐勛發火。
龐勛本來心里就有火,再沖他發火,他能不更火嗎?
許信一沖龐勛發火,龐勛一火更大,才讓“熊熊大火”燃起。
……
李滋在《諫皇上書》中,說了龐勛造反的教訓,說了王仲甫、路巖、蕭仿、催彥曾的消極,最后用了諸葛亮的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勸皇上親賢臣,遠小人。
……
李滋還在《諫皇上書》中提到諸葛爽、胡安、夏侯古來、司馬煙。
李滋說:
“當時的戰局很迷茫,最終誰勝誰敗難預料。
當時臣想,招降諸葛爽等能戰勝賊兵。
盡快戰勝賊兵,對朝廷有利,對人民有利。
于是,臣招降了諸葛爽等。
臣招降諸葛爽時,曾對諸葛爽承諾,只要他歸降朝廷,可以免去他的所有罪過,臣是皇上的親兄弟,皇上親兄弟的承諾,和皇上的承諾差不了多少,臣肯請皇上給臣一些薄面,不要怪罪諸葛爽等!
……
李滋本想勸皇上推行新政,誰知引出一段《爭權奪勢》。
(https://www.dzxsw.cc/book/91924402/6142775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