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劉牢之的野心
就在倭寇的陸軍對陳慶之發(fā)起圍攻之時,倭寇的水師也沒有閑著,他們知道軒轅玨就在壽春,知道漢軍正在濡須口上打造戰(zhàn)船和火炮,當下由藤堂高虎親自率領(lǐng)三萬水軍,全部由艨艟戰(zhàn)船裝載,先打通濡須口,然后進巢湖,由巢湖登陸,占領(lǐng)合肥,再攻打壽春,擒賊先擒王。
因為濡須口水道狹窄,倭寇只能駕駛中小型的艨艟戰(zhàn)船前進。
然而,倭寇做夢都沒有想到,原本不能制造火炮的漢國,卻因為有了新建的火器司,更兼軒轅玨拿出半個國庫的金銀投資,加上梁山舊將轟天雷凌振監(jiān)督以前工匠夜以繼日的全力工作,現(xiàn)在造出了大小五十多門,加上在九江水戰(zhàn)中繳獲的四五十門火炮,百門火炮,全部都架設(shè)在濡須口的河道兩岸;同時大漢水軍,加上朱元璋的巡捕使人馬也全部埋伏在這里,單等倭寇自投羅網(wǎng)。
因為司馬懿算定了。
倭寇一定會走這里來偷襲合肥。
一切盡如司馬懿所料。
這日午夜,天地間一團漆黑,倭寇四十余艘艨艟戰(zhàn)船,每艘船前都架著一門卡隆炮,兩船并行,悄無聲息的駛進了濡須口。
濡須口之所以稱之為口,那其寬窄就可想而知了。
兩艘艨艟戰(zhàn)船并行,這是濡須口能接受的極限。
三國時代曹操和孫權(quán)為了爭奪這個地方,至少進行過三次較大的爭奪戰(zhàn)。
曹軍只要能死守住濡須口,孫權(quán)的人馬就無法窺視合肥;
相反,一旦濡須口失守,孫權(quán)以其水軍的優(yōu)勢,就可直達合肥城下。
現(xiàn)在的倭寇就是在循著孫權(quán)攻取合肥的路徑在走。
司馬懿怎么可能算度不到?
藤堂高虎自以為神鬼不知,其實是在司馬懿和凌振的監(jiān)視下,懵懵懂懂的魚貫而入。
凌振對司馬懿道:“太傅,倭寇進來了。”
司馬懿道:“不急,等他們都進來再說。”
約莫半個時辰后,當最后一艘倭寇的戰(zhàn)船進來之后,司馬懿嘴角微微上揚,冷笑道:“凌都監(jiān),魚兒都進網(wǎng)了,收了吧。”
凌振點燃號炮。
“轟!”
一門火炮的炮口噴出刺眼的火光。
藤堂高虎立刻知道大事不妙。
可是現(xiàn)在知道又有什么用呢?
都進了口袋了,還能走得脫嗎?
霎時之間,河道兩岸,幾乎是同時閃動一片火光。
“轟轟轟!”
“轟轟轟!”
頓時,整個河道之上火光沖天,將個黑夜照得猶如白晝一般。
爆炸聲,嚎叫聲,跳水(落水)的噗通聲,響成一片。
“轟轟轟!”
“轟轟轟!”
河道上的漢軍火炮又是一陣山崩地裂的怒吼!
接著,又是一陣怒吼!
又接著,又是一陣怒吼……
在火光的照耀下,整個河道之中遍布倭寇戰(zhàn)船的殘骸和在河水中掙扎的倭寇士兵。
火炮聲尚未停止,岸邊的戰(zhàn)鼓驚天動地的炸響。
大漢水師和長江巡捕使的人馬同時駕著小船下水,喊殺聲響徹云霄,爭先恐后的撲向水中的倭寇。
這次真的是爭先恐后。
因為現(xiàn)在就是去撿人頭撿戰(zhàn)功,去得晚了,那就被別人撿走了。
倭寇三萬水兵,包括藤堂高虎、村上武吉在內(nèi),無一幸免,不是被火炮轟死就是被漢軍的水兵砍死。
整條河道之中都鋪滿了倭寇的死尸。
水淺的地方水流都被壘疊的尸體阻斷。
此次漢倭水戰(zhàn),漢軍無一傷亡全殲三萬倭軍,打出了零比三萬,前無古人戰(zhàn)績。
********
青龍山之戰(zhàn),因為明軍的突然參戰(zhàn),打亂了倭寇的部署。
倭寇的部署雖然亂了。
但是這就正合了桓玄的如意算盤。
劉牢之率領(lǐng)十萬偽楚軍浩浩蕩蕩的開向青龍山。
現(xiàn)在,整個江南戰(zhàn)場之上,擁有兵力最多,戰(zhàn)斗力最完整的就是劉牢之,他準備首先在青龍山全殲漢軍,然后就可以將金陵城,乃至整個江南省都收入囊中。
至于方臘的那點人馬,劉牢之根本就沒有放在眼里。
如果這一次能摟草打兔子一起將方臘滅了,那是最好。
如果這一次方臘跑了,沒有滅到,那也沒關(guān)系,那無非就是在奪取了金陵之后,再多費一些手腳。
劉牢之一面壓向漢軍,一面收攏沿途的倭寇潰兵,當遇到了加藤清正和小早川隆景之后,更是和他們召開了聯(lián)席會議,商議剿滅漢軍事宜。
會后,劉敬宣對劉牢之道:“父親,我們和倭寇合兵,那是要遺臭萬年的,不如現(xiàn)在將所有的倭寇都殺了,然后提著加藤清正和小早川隆景的人頭投靠朝廷,朝廷絕對不會虧待父親的!”
“不會虧待?”劉牢之冷笑道:“怎么不會虧待?難不成讓為父做江南節(jié)度使嗎?”
劉敬宣道:“父親,無論如何,不能幫著倭寇殺戮大漢的百姓啊。”
此時此刻的劉牢之其實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想法。
那就是聯(lián)合倭寇,脫離桓玄,獨霸金陵。
只這一條,他是絕對不可能投靠朝廷的。
劉牢之雙目炯炯的看著劉敬宣道:“兒啊,你還是太年輕,無論投靠誰,都不如兵權(quán)在自己手里,只要咱們爺倆能夠牢牢的掌握著如今手中的十萬大軍,無論是楚國皇帝,還是漢國皇帝,都得有求于我,這對于我們劉家而言,才是最有利的。”
劉敬宣雖然知道父親這樣的首鼠兩端是絕對不對的,但是他卻無話反駁。
就在這時,一名兵士進來向劉牢之稟報:
“舅父,陳慶之投靠了方臘,正在往方臘的地盤上撤退。”
這名兵士正是劉牢之的外甥何無忌。
劉牢之微微一笑,問劉敬宣道:“兒啊,你覺得陳慶之真的是投靠了方臘嗎?”
“陳慶之是大漢皇帝最信任的大將之一,他怎么可能投降方臘呢?”
劉牢之聽了劉敬宣的回答,滿意的點了點頭:“我兒長見識了,他們這是想引誘我軍追擊,到了對他們有利的地方然后再一擁而上,將我軍殲滅。”
劉敬宣道:“以父親之見,我軍當如何應(yīng)對?”
劉牢之微微一笑:“倭寇不是想要滅陳慶之嗎?讓他們追,我軍就在后面跟著。”
“倭寇不傻,如果他們不追呢?”何無忌問道。
劉牢之信心滿滿的道:“放心,你舅父我有的是辦法,有的是手段。”
(https://www.dzxsw.cc/book/91611737/3636593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