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
大臣們終于同意皇帝再度巡狩,但是對目的地提出要求:南方時值盛夏,地方卑濕,瘴氣濃重,皇帝不該去;北方臨近匈奴,駐軍不足以抵擋,皇帝不能去;東方尚有戰(zhàn)事,而且皇帝上次巡狩已經(jīng)走過一次,所以不必去。
只剩下西方。
京城地處關(guān)中,西邊盡是重巒疊嶂,繞行西北,可至玉關(guān)門,再往西就是無邊無際的沙漠,對面是西域。
邊疆并無大事,玉門關(guān)皇帝也不宜去。
禮部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離京城不到二百里,群山之中有一座祭天之壇,據(jù)史書記載,此壇由遠(yuǎn)古時期的先民建立,香火綿延近千年,到了前朝才被舍棄,本朝撥亂反正,正適合重建祭壇。
天子巡狩必祭天,相距又不是很遠(yuǎn),大臣們都支持禮部的建議。
韓孺子同意了,也要借此檢驗一下自己的隨行隊伍,他宣布只帶三千人,一千宿衛(wèi)軍、一千北軍或南軍、一千混從,后者包括勛貴侍從、宮中奴仆、隨行官員等人。
這個規(guī)模實在太小了,有損天子威嚴(yán),大臣們再度掀起反對聲浪,韓孺子一一反駁,并且改變主意,不去西邊祭天了,要來一次行走天下的巡狩,先去北方,再去東方,等天冷的時候南下,明年春天返京。
大臣們焦頭爛額,只好同意縮減隨行規(guī)模,換取皇帝放棄遠(yuǎn)行計劃。
八月中旬,天高氣爽的一天,韓孺子終于開始他的第二次巡狩。
韓孺子要求所有人騎馬,連隨行的嬪妃、宮女也不例外。
淑妃鄧蕓一直聲稱自己騎術(shù)精湛,事實證明她夸張了,雖然出身武將之家,但她也是侯門之女,生活與普通的勛貴女兒沒有多大區(qū)別,的確會騎馬,卻稱不上精湛,騎在最馴服的馬上,雙手緊緊握著韁繩,仍有好幾次差點掉下來。
第一天行程結(jié)束,鄧蕓累得花容失色,進了帳篷倒下便睡,連飯都不吃,隨行宮女為她換衣、洗腳,她也不動。
韓孺子冷眼旁觀,倒要看看鄧蕓能跟多久。
第二天扎營,鄧蕓更加憔悴,但是堅持來陪皇帝用膳。
“原來行軍這么辛苦。”
“這支隊伍還是過于臃腫,無用之人太多,行軍速度已經(jīng)很慢了。”韓孺子說,行軍途中當(dāng)然沒有那么多的美味佳肴,但是酒肉俱全,菜樣不少。
鄧蕓敬酒,笑道:“那我就放心了,‘無用之人太多’,不在乎有我一個,看來我沒拖后腿,請陛下滿飲此杯。”
想讓淑妃知難而退是不可能的,韓孺子只好笑著喝了一口酒。
第三天,巡狩隊伍到達(dá)出行的第一座縣城。
韓孺子早已頒旨,要求沿途官府一切從簡,不得在接待皇帝時大操大辦,根據(jù)他的經(jīng)驗,很可能會有官員違旨,他已做好準(zhǔn)備,要拿第一個不識趣的官員開刀。
結(jié)果出乎意料,縣令完全做到了皇帝的要求:營地安排在城外,只做了最基本的平整,沒有任何討好皇帝的花樣。
這么實在的官員比較少見,韓孺子本想單獨召見此官,卻從隨行諸人口中得知,安排這一切的并非縣令,而是皇帝隊伍中的一名侍從。
巡狩的路線、行程早已安排妥當(dāng),一批官員跑在隊伍前面,確保所有安排井然有序,其中一人并無官職,說話卻極具分量,因為他是皇帝的親戚。
王平洋是慈寧太后的遠(yuǎn)親,算是皇帝的表兄,二十幾歲,讀過書,考中過秀才,是王家少有的識文斷字之人。
慈寧太后指定王平洋跟隨皇帝,韓孺子身邊侍從眾多,一直沒注意到這位遠(yuǎn)親,聽說是他安排接待事宜,當(dāng)晚召見。
王平洋相貌英俊,行禮時中規(guī)中矩。
韓孺子打量了幾眼,說:“你隨朕舅氏一家進京的嗎?為何朕對你沒有印象?”
韓孺子對人臉的記憶力很強,幾次家宴的場景如在眼前,其中肯定沒有這個人。
王平洋回道:“微臣家父早年搬離故鄉(xiāng),遷至臨淄城,與家族聯(lián)系較少,太后尋親之時,我們沒有隨行來京。后來大舅向太后提起我們這一支,太后開恩,傳令微臣一家進京,這是今年春天的事情,陛下事務(wù)繁忙,可能忽略了此事。”
“嗯,朕記起來了,是有這么回事。”韓孺子有點印象。
王家人都是鄉(xiāng)農(nóng),一時半會沒有可用之人,慈寧太后仍覺勢單力薄,于是又找來一些遠(yuǎn)親,給予重賞,但是沒有求官,韓孺子也就沒有太在意。
“你做得很好。你叫‘王平洋’,這不是本名吧?”韓孺子覺得“平洋”二字頗有意味,似乎專為平定東海而起。
王平洋回道:“陛下看得真準(zhǔn),這是進京之前家父替微臣改的名字,陛下若是不喜歡,微臣立刻改回去。”
“不必。”韓孺子聊了幾句,勉勵一番,派人送走王平洋。
張有才送人,回來之后欲言又止。
韓孺子正在低頭看一份奏章,余光看到張有才,“有話就說。”
張有才笑道:“陛下不太喜歡這位親戚吧?”
韓孺子抬起頭,略感驚訝,“為什么這么說?”
張有才撓撓頭不清,跟隨陛下久了,連想法都跟陛下一樣了,不用想就知道陛下喜歡誰、不喜歡誰。”
韓孺子啞然,他一直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沒想到卻被一名太監(jiān)看得清清楚楚。
張有才輕輕一拍腦門,“我明白了,陛下對欣賞之人必談細(xì)節(jié),對不太喜歡的人,則只是閑談,雖有夸贊,但都不是很具體。”
韓孺子大笑,“對外你可得把嘴閉嚴(yán)了。”
“那是當(dāng)然,只要事關(guān)陛下,半個字我也不會說,打死也不說。”張有才將嘴緊閉。
韓孺子想了一會,“王平洋說是讀書人,但我覺得他更像經(jīng)商之人,有那么一點……油滑。”
王平洋表現(xiàn)得其實非常穩(wěn)重,韓孺子只是憑感覺做出這樣的判斷,若不是張有才先提起,他不會對任何人說。
“還真讓陛下說準(zhǔn)了!”張有才吃驚地說。
“你認(rèn)得王平洋?”
張有才搖頭,“我去慈寧宮接大皇子的時候聽說的,王平洋的確讀過書,考中過秀才,然后跟著父親經(jīng)商去了,在臨淄城的買賣不小,與鄉(xiāng)下斷了聯(lián)系,后來不知怎么又聯(lián)系上了大舅,也入了外戚的籍。”
韓孺子點點頭,一下子明白了,王平洋敢于做事并非本人優(yōu)秀,而是得到慈寧太后的授意。
母親總是不放心自己,總想壯大王家,韓孺子很無奈。
不到二百里的行程,走了整整七天。
前方修了一條小路,直通山頂,祭天要用木柴,韓孺子下令,隨行官員與侍從每人拾柴一根,送至山上,以表誠意。
次日一早,韓孺子只帶少量隨從登山,走走停停,黃昏時方到山頂,祭天的木柴已經(jīng)堆好,中間夾雜著大量油脂,以助燃燒。
皇帝親筆寫下密祝之文,放到柴堆里,祈禱上天護佑。
隨后皇帝退至百步之外,在臨時軍帳里休息,子夜時分,經(jīng)過一系列儀式之后,射出一支火箭,點燃柴堆,火光沖霄,向上天發(fā)出信息。
皇帝退至半山處的一座平臺上,遠(yuǎn)觀火光,進行接下來的一系列儀式,直到四更以后才告結(jié)束。
跟隨皇帝登山的人只有三十幾名,其他人要么留在山下,要么圍守各方,以防閑人沖撞。儀式結(jié)束之后,隨行人等再往山下退卻,只留皇帝一人在平臺上默禱。
要等天亮之后皇帝才能下山。
韓孺子向上天祈禱了許多事情,也詢問了許多事情,但是都沒有得到回答,火焰里沒信息,他也沒有突然進入夢境,見到種種奇跡。
天亮前的一段時間里,韓孺子望向東方,他已經(jīng)遠(yuǎn)離京城、遠(yuǎn)離朝廷,稍微自由了一些,可是能做的事情卻更少了,脫離宰相與百官,皇帝就只是一支三千人隊伍的首領(lǐng),對天下所能施加的影響微乎其微。
清晨時分,韓孺子向遠(yuǎn)處的隨從招手,只有張有才明白皇帝的意思,攔住眾人,對趙若素說:“陛下請你過去。”
趙若素很意外,但還是領(lǐng)命上山。
朝陽初升,韓孺子贊道:“果然是江山如畫。”
“是啊。”趙若素不太會說奉承話,隨口應(yīng)道,也向遠(yuǎn)方望去,除了朝陽艷麗,瞧不出特別之處。
韓孺子轉(zhuǎn)向趙若素,在這里,皇帝影響不了天下,卻能影響身邊人,而且不用擔(dān)心消息泄露,起碼不會泄露得那么快。
“應(yīng)當(dāng)從何說起呢?”
“微臣不明白……”趙若素越發(fā)疑惑。
“你一直與中書省保持聯(lián)系,還是后來改變了主意?”
趙若素臉色驟變,掀開袍子就要下跪。
韓孺子揮手制止,“這里是祭天之所,朕非皇帝,你非臣子,可以暢所欲言,而且你也不用擔(dān)心,朝廷運轉(zhuǎn)良好,朕無意報復(fù)。”
趙若素是個極沉穩(wěn)之人,這時臉上卻是變顏變色,良久方道:“微臣離開中書省時,真心要為陛下效勞,此心迄今未改,只是……只是……陛下的一些做法過頭了,微臣希望……”
“希望糾正朕的這些做法,但是又沒法直白地說出來,只好借助中書省與整個朝廷的力量,是不是?”
趙若素點點頭。
“告訴朕,你心目中的皇帝是什么樣子的?”(未完待續(xù)。)
:訪問網(wǎng)站
(https://www.dzxsw.cc/book/9106/558401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