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1873年
時間進入1873年,歷史上本應于去年3月20日逝世的曾國藩還堅強的毫不自知自己死期已過的在中南海幸苦的工作。已經花甲之年的他作為帝國首相其實已經有點老了,畢竟前兩任均是四十余歲當政,不過在林宏看來第一任首相和第二任首相在這個國家的發展史上屬于繼承和轉變的作用,曾國藩要做的就是穩定和創新了。
在時間進入1865年的時候中華帝國其實已經完成了全面工業化,國民經濟結構也已完成轉變,困擾中國的人口和土地的問題已經在殖民地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5月1日——維也納世博會開幕這是一件大事,歷史上最后財務的統計表明,世博會的總投資956萬美元,但收益僅是其開支的六分之一,被認為是19世紀重大的財政失敗例子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中國的參加方式也是賽奇會本身的一奇。因為代表中國人的是一個叫包臘(eocobowra)的英國人。派他代表中國參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個朝廷大員,而是當時清朝的總務司——英國人赫德。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海關和外貿都交由外國人代辦了。赫德為了擴大中國和外國的商業聯系,以圖取更大的利潤,便派包臘代表中國參加賽奇會。
現在中國代表團的陣容強大,產品豐富廣受好品。除了傳統的商品陶瓷絲綢茶葉外,中國在這屆世博會上展出了許多高新科技:化肥和無線電。
千百年來,不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都把糞肥當作主要肥料。進入18世紀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長,同時在歐洲爆發的工業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劇了糧食供應緊張,并成為社會動蕩的一個起因。化學家們從18世紀中葉開始對作物的營養學進行科學研究。19世紀初流行的兩大植物營養學說是“腐殖質”說和“生活力”說。前者認為植物所需的碳元素不是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是來自腐殖質;后者認為植物可以自身特有的生活力制造植物灰分的成分。中國是農業大國對化肥的需求不用說,國內現在運用最廣泛的是磷肥和鉀肥。其實這兩種肥料在歐洲并不稀罕,但稀罕的是這次中國展出的無土培養種植的方法。歐洲農業界、化學界、生物學界對這種全新的種植方式充滿的興趣。
至于無線電報在一展出后就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其實展出的無線電報還在實驗初期不具備使用價值,但這種概念的提出刷新了全世界對電報的理解。而各國的政客也看到了無線電報對軍事的巨大作用,即時通訊在軍事上的作用絕對重要,可惜展出的無線電報尚無使用能力。
1873年最大事情莫過于三皇同盟的簽訂了。三皇同盟是德國,奧匈帝國和俄國結成的同盟。當奧斯曼帝國慢慢瓦解的時候俄羅斯對巴爾干地區虎視眈眈,尤其是俄國東面還有一個強大的中華帝國的時候,向南擴張是它唯一的選擇。而奧地利自從被逐出德國之后就認為巴爾干理應是他的地盤,同時歐陸之外的英國又絕不允許俄國占據巴爾干,因為英國一直擔心若俄國擁有直達地中海的出海口將對他的殖民地帝國尤其是埃及構成巨大威脅。歐洲大陸的另一個大國法國在1870年敗給德國后,一直視喪失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威廉皇帝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宣布德國成立為奇恥大辱,那時的法國一心想的就是復仇,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主。
所以簽署三皇同盟實在是大勢所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報復,俄國需要打通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地中海,奧地利則是為了維護在巴爾干的利益。至于巴爾干問題上俄奧兩國存在爭議所以德國以調停地位處于兩者之間以維護三皇同盟。三皇同盟沒有針對任何國家但卻又針對任何國家。除了巴爾干問題外德國希望借三皇同盟震懾法國,俄國希望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航線重建黑海艦隊明顯和英國做對,除此這外三皇同盟里還有一條隱隱針對中國,就是俄國如果和非歐陸國家開戰德國和奧匈允許中立或給予支持。
-------------------------------------------------------------------------1873年第二大的事情就是遍及全球的經濟危機了這也是曾國藩忙的焦頭爛額的原因了。這次的經濟危機對帝國的直接影響不大但間接影響不小。主要原因是帝國商人對金融市場的冷淡和實業發展的積極,中國傳統商人都基本停留在生產商品出售的階段,對金融市場的*作都是幾大財團的人,尤其是這次更是皇家財團帶著帝國各大財團做空股市買空賣空給這次經濟危機以及強有力的援助。
187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導源于5月9日維也納的債券交易,24小時內股票貶值了幾億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癱瘓和有價證券交易中止。維也納的交易所危機很快蔓延到歐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歐洲各國停止對美國的資本輸出,導致美國紐約銀行不再對鐵路公司和工業界撥款,于是在9月18日,隨著擁有北太平洋鐵路大量債券的澤依-庫克金融公司宣告破產,一場影響深遠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終于全面爆發。
自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每隔一段時間就爆發一次危機。但與以往各次危機比較,1873年的危機“就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的強烈程度來說”,卻是資本主義有史以來所經歷過的危機中“最大的一次”。
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往危機過程中,遭受重創的主要是輕工業。例如在英國,棉紡織業曾經是前4次危機的主要發源地和部門。1873年危機雖然最初表現為交易所混亂和信用危機,但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過剩卻主要發生在重工業領域。無論是最先爆發危機的美國和德國,還是后來的英國,重工業在這一次經濟周期的高漲和危機階段都處于中心地位。危機期間,美國紡織業的生產只縮減了18-20%;德國1875年的棉花消費量下降了10%,1876年情況又趨于好轉,各棉紡織廠消費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機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棉紡織業在1873、1874年仍在繼續發展,生產量和出口量都沒有下降。
這場經濟危機真正讓帝國損失慘重的還是海外的資本投資,即使有央行的調控和預警,還是有一部分大資本家在美國和德國的資本市場損失慘重。前者是世界資本市場的自由地后者是帝國扶持的小弟,這兩處是很多中國資本家前往的地方。還好損失尚在可接受范圍內不至于讓那些商人跳樓什么的,不過國外跳樓的人就多了。
這場經濟危機對于帝國這樣大的國家其實不會有多大的沖擊,反而帝國的工廠可以從這次重工業的生產過剩中從歐洲美國獲得更多的工業機械用于工廠的擴建和生產擴大,至于生產的商品完全不用擔心市場銷售畢竟現在的帝國本土是一個擁有近7億人口(加上東瀛省的人口)的市場,另外帝國還有更龐大的殖民地市場。
就在曾國藩擔心德國商品會大量涌入帝國殖民地從而對帝國殖民地市場造成沖擊時(注:中國和德國在開羅會議上有協定允許德國低價購買中國殖民地的原料和允許德國商品以低關說進入帝國殖民地銷售,至于本土市場雖然帝國政府承諾中國市場全面開放但關稅和高額的運費讓很多歐美商品止步,中國市場的全面開放其實是高關稅下的開放),南太平洋卻爆發了一場硝石戰爭。
...
...
(https://www.dzxsw.cc/book/8953/522336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