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坊間異聞奇談 > 第二十五章 傳國玉璽

第二十五章 傳國玉璽


  平心而論,我更相信侯斌,這些資料是他自己整理的,同時也符合部分正史,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十二天罡鎖魔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驅邪大陣,更像是某些宗教儀式的祭壇或陵墓的入口。

  但在靖難之變中,我還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起初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采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鏟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聽取了黃子澄的意見。建文帝并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燕王朱棣正發展勢力,蓄勢待發,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可以說建文帝一直視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威脅,然而他并沒有果斷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當初戶部侍郎郭任認為先削五王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主張盡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則易成。今南京朝天宮日儲糧粟、備軍實,果為何者?而北討周,南討湘,削燕之舉則經年無期,實為舍本而圖其末。用兵貴乎神速,銳氣既竭,姑息隨之,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臣恐朝廷將坐而自困耳。”郭任這段話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確的,但建文帝當時并沒有意識到。

  據野史記載,在道衍和尚(后名姚廣孝)的影響下朱棣很早就有和朝廷對著干的意思;道衍是明太祖派到他的王府里來任事的,并博得了他的信任。道衍據說在朱允炆被封為儲君以后曾向燕王進言,說他注定會有九五之分;他并且鼓勵燕王謀劃進一步實現他的雄心壯志。當建文朝廷開始清洗他的兄弟們的時候,燕王馬上覺察到他的地位危殆,因而他就商于道衍(這時道衍已是他的主要顧問和謀略家),應該采取什么步驟來對付這一威脅。燕王已經用招降蒙古士兵的辦法擴充了他的部隊,同時他又和那些對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內外勾結起來。可是他還無意立即行事,因為他的三個兒子正在南京作為人質,以保證他不亂說亂動。與此同時,雙方的間諜和代理人來回打報告。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搞了許許多多鬼把戲,又是裝病,又是裝瘋,請求遣返他的兒子們。直到1399年6月建文帝才準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燕王這才決心用軍事行動抗命朝廷了。

  這三段歷史資料令我更為費解,我一個工科生都知道擒賊先擒王,啃下最難啃的骨頭,其他的大可不必畏懼,建文帝的心智謀略怎樣我不清楚,但當時的大明朝朝廷中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一班儒流雅士可是飽覽群書的,不可能犯這么低級的錯誤!

  如果削藩是建文帝的決策失誤,那么放了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呢?難道建文帝是白癡嗎?到手的人質就這樣放了回去?難道建文帝忘了商紂王放了周文王之后的武王伐紂嗎?這件事做得簡直是愚不可及!

  當時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之流,難道也全是白癡嗎?

  據史料記載,建文帝朱允炆雖然仁慈、甚至優柔寡斷,但從小就接受正統的皇家宮廷教育。朱元璋出生于平民,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教育,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后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詔敕或祭文時,語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以至于他在為中山王徐達題碑文時,當時的朝野文人居然沒人能斷開其字句!朱元璋深感自己學識的淺薄,更不會忽視后代的教育,作為繼承正統的皇長孫,朱允炆的受教育程度可想而知,這么一個博學多才的儲君,會犯這么一個低級的錯誤?

  那只能說,燕王身上有什么令建文帝都動心的東西,怕燕王來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才遲遲未動燕王的!

  而燕王朱棣,為了后代及起兵,用連建文帝都動心的東西換回了他的三個人質兒子!

  可是,對于一位皇帝而言,珍饈海味、金銀珠寶、佳麗三千,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又有什么東西能讓一位皇帝都動心的呢?

  傳國玉璽?對,或許從侯斌傳國玉璽這份資料中,可以查出蛛絲馬跡的!

  傳國璽或傳國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信物。相傳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后獲得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非和氏璧),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上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于其上。后為歷代王朝正統的象征。

  關于傳國玉璽的傳說,可謂幾經沉浮,帶有濃重的傳奇色彩!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山中得一璞玉,獻與楚厲王。楚厲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厲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楚威王時,令尹昭陽破越有功,以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于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游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后拘楚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于得報此仇。

  后此璧為趙國宦者令繆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后,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秦王改稱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據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帝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后,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

  秦王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子嬰跪捧玉璽獻于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歸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于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擲璽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于更始帝劉玄。更始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后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于漢光武帝劉秀。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雒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于妻吳氏處。后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于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后,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于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后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并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開皇九年(公元589),隋文帝一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被弒于江都,隋亡。蕭后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于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勖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璽轉歸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后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于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后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殂。“傳國玉璽”忽現于大都,叫賣于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蒙元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于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


  (https://www.dzxsw.cc/book/8929/521611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