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章:祭天告祖
按照禮法,新皇登基次日,須得祭天告祖,以求上天和祖宗庇護。
君權神授。
換了皇帝,必須得及時告訴老天爺一聲,要不然名不正言不順。
這是大事,馬虎不得。
天剛蒙蒙亮,李承乾就起床收拾,穿戴整齊之后,便乘步輦前往圜丘。
暗紅色的太陽從天邊鉆出,時值深秋,空氣中帶著幾絲涼意。
李承乾到的時候,一眾官員已經恭候多時。
今天來的人,沒有昨天那么多,但全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地位不夠的,是沒資格跟皇帝一同祭天的。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叩拜,樸二郎口呼免禮,李承乾腳踩紅毯,登上圜丘后,親自頌讀起了祭天昭文。
此文晦澀難懂,猶如天書,讀起來很是拗口。
李承乾一字一句,讀的很慢。
差不多兩三刻鐘之后,他才合上了詔書。
隨后,祭天儀式正式開始,一直折騰到了晌午,才算是結束。
李承乾早已餓的前胸貼后背,回到后宮之后,連著干了三大碗飯才作罷。
酒足飯飽過后,他抓緊時間小酣了會。
下午,還得去太廟。
祭祖跟祭天不同,這是李氏家事,所以陪同的只有皇室宗親。
如今在長安的皇族宗親只有五人。
漢王李元昌,靖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淮安王李元杰,陳留王李元芳。
這五人都是叔叔輩,其中,李元杰和李元芳,乃是李淵到靈州之后所生,現在只有六七歲,還是個成天流鼻涕的小屁孩,他們兩個看到李承乾,那就跟耗子見到貓一般,嚇得大氣都不敢喘。
剩下的三人,李道宗因為李世民的關系,對李承乾一直很冷淡,也就只有漢王和靖王跟他還算是親近一些。
……
太廟內煙霧梟梟,空氣中夾帶著濃濃的香味。
檀香,味道清香有安神寧心之效,但當太過濃厚時,令人難免會有幾絲眩暈之感。
這股味道,令人不舒服,李承乾眉頭輕擰,舉手指向了窗戶。
樸二郎秒懂其意,匆忙上前推開了玻璃窗。
涼風倒灌,在新鮮空氣的沖擊之下,這才感覺舒服了些。
太廟有左右兩殿。
左殿,供奉的乃是李氏宗親。
只要族譜上有名字的人,在這都有一席之地。
比如息王建成,巢王李元吉…
李承乾獨自在前,余下五人落后幾步,站在他的身后。
樸二郎遞來三炷香,點燃插進香爐中后,李承乾后退兩步,跪在蒲團上行禮。
祭祖磕四不磕三,連著磕了四個響頭之后,李承乾起身,沉吟道:“傳旨,追封庶人泰為憨王,補入宗籍,供享太廟。”
這謚號不算好,但依李泰的所作所為,能讓他入太廟,李承乾也算很是大度了。
左殿,供奉的是祖宗,右殿,供奉的乃是大唐帝王。
太祖李虎,世祖李昞,高祖李淵…
三個牌位上的字,都是用金粉描摹,最上方還掛著畫像。
畫中的李淵英姿勃發眼含笑意。
李承乾心情復雜,恭恭敬敬的行完禮后,暗自道:“祖父放心,孫兒一定讓大唐成為千百年來不二之王朝,讓我華夏威服四海,讓后人提到我李氏祖孫,都得說聲牛逼!”
緩緩上升的煙霧將畫像遮蔽,李淵逐漸看不真切。
后面的李元昌雙眼通紅,看著朦朧的父親,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李承乾退后兩步,親自扶起他道:“王叔莫要失態,免得擾了祖父。”
“臣失儀,陛下恕罪。”李元昌收住眼淚請罪道。
李承乾嘆口氣,轉身看著李淵道:“朕準備召回各地親王,在長安修建百王院,以后宗親,就居長安,幾位王叔覺得如何?”
李道宗低頭沉默不言,李孝恭眼皮一跳,李元昌則直接傻了眼。
雖說新皇登基,往往都會對藩王出手。
但李承乾這也太急躁了吧。
將天下親王召聚長安,修建什么百王院,聽這話中的意思,以后怕是都不能擅自出長安了。
這么搞的話,豈不是把人當豬養?
拜托,這是在太廟好不好。
列祖列宗都在天上看著呢?
這下手也太狠了吧…
都是一家人,你是真不怕遭報應啊!
李元昌眼里又涌出了淚水。
李承乾貼心的將手帕遞了過去,柔聲道:“王叔莫要在哭了,祖父可還看著呢。”
掛在上方的李淵一臉慈祥,李元昌哭不像哭笑不像笑,面色難看的低下了頭。
年幼的李元杰李元芳一臉茫然,李承乾給了個眼神,樸二郎將這兩位小王爺帶了出去。
“三位王叔,朕沒其他的意思。”李承乾轉身,看著三人解釋道:“各地親王雖有封地,但虛封不算虛封,實封又不算實封,我大唐的封制,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個四不像。”
唐朝分封制度很奇葩。
王爺的封地采取的是虛封,比如李格,他是吳王,統領吳地三十一州,聽起來很威風,但其實他這吳王有名無實。
吳地三十一州,跟他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吳王這名頭,唯一有用的,就是能分的一部分的稅收。
這么做,是為了防止地方藩王做大,威脅到中央。
這種虛封其實也挺好,不過就是花點錢養閑人罷了,但李淵在分封諸子的時候,又覺得完全虛封不是很妥當。
在他看來,靠得住的只有自家人。
所以分封出去的藩王,往往又頂著刺史都督名頭。
比如之前的李泰,他以蜀王之尊兼任蜀中都督,名義上,他就是蜀中最高行政長官。
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實權還是在當地刺史手里。
藩王頂著最高行政長官的帽子,監察當地官員,防止他們行不法不軌之事。
而當地官員也反過來可以監視藩王,防止他們行逆反之事。
明面上看,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們互相制衡。
但背地里,與當地官員溝壑一氣的藩王比比皆是。
歷史上,李世民五子,齊王李佑,督齊、青、萊、密等州軍事、拜齊州刺史。
李佑其實就是個熊孩子,沒什么大本事,但饒是如此,他都能起兵造反,由此可見,這種制度其實就是形同虛設。
這是個弊端,歷史上唐玄宗在長安修建十六王宅,將眾皇親圈養在長安,可能也正是有這種顧慮。
李承乾修建百王院,也正是受到了十六王宅的啟發。
皇族的繁衍速度,是很迅猛的。
參考后世明朝。
大明傳承276年,當亡國的時候,皇族宗親不計其數,每年開銷一團亂賬。
前車之鑒,不可不防。
(https://www.dzxsw.cc/book/84630866/8272028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