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回 被拉扯了
正值十一月,已進入寒冬季節,四野一片枯黃。
天空濃云密布,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架勢。
凜冽的北風將枯枝殘葉卷到空中,然后重重地摔落在地上。
海州城外,一座并不很高的丘陵上。
楊承應與寧完我并肩而立,眺望著遠處的海州城。
這座城池于洪武初年置,屬山東行省。洪武八年,廢除州治。次年,置海州衛,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統轄。
它雖是遼南四衛之一,距離遼陽很近,屬于后金的腹地。
本來應該不會遭到攻擊,卻因主力不在,而遭到楊承應攻打。
城里的守軍不多,其中還有從耀州等地逃到海州衛。
在海州城這種無險可守的城池,陷入重圍的后金軍基本上沒有逃脫的可能性。
但眼下,楊承應還不打算把這只“甕中之鱉”拿下。
據細作打探的情報來看,皇太極派往攻打李朝的兵馬有三萬多,幾乎是后金軍一半的兵力。
代善又率軍在橫掃內喀爾喀殘軍,皇太極手頭能用的士兵其實不多。
也正因為如此,皇太極如何應對就成了楊承應下一步的關鍵。
敵人來攻,他就圍點打援。敵人不來,就從容遷徙百姓。
總之,此次出兵目標不是搶占城池。
“大帥,看這天色,今晚最遲明晚便有一場大雪!”
寧完我將身上的貂皮大衣裹得更緊些,借以抵御寒風,同時抬頭看了看天,笑著對楊承應道:“一旦下起雪,攻打李朝的建虜大軍撤回來就更難了。”
“嗯……”望著遠處的隨風不住飄舞的后金軍戰旗,楊承應點了點頭。
其實,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和阿敏的性格分析,就算沒有這場雪,阿敏很難及時從李朝撤軍。
皇太極還是大大低估了阿敏的野心。
“踏踏踏……”
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全身披掛的吳三桂來到他們的前,抱拳行禮:“大帥,建虜來人了!”
后金主動派使者,還是頭一遭啊。
金州軍,中軍帥帳。
“在下大金使者赫舍里·希福,拜見楊帥!”
一個錦衣儒士躬身向楊承應深施一禮,恭敬地說道。
他流利的漢語,令帳中不少將領感到有些許意外。
“足下請起!”楊承應抬抬手,放緩聲音問道:“不知足下遠道而來有何貴干?”
“我大汗聞楊帥舉兵犯我大金疆土,特派我來洽談,請楊帥停止這一行為。”
希福說的理直氣壯。
楊承應笑道:“你口中的‘大金疆土’從未被大明承認過,何來犯邊一說?”
“可是貴國的遼東巡撫袁大人,已派李鎖南為使者與我大金講和。楊帥這么破壞和談結果,是何道理!”
“不好意思,袁大人雖是遼東巡撫,但管不到我。我受登萊巡撫節制。另外,登萊巡撫上面還有薊遼經略,經略上面還有薊遼總督……”
“都說君子一諾千金,言而有信!難道你們明廷都是狡詐之徒嗎?”
希福義正言辭的質問起來。
寧完我當即道:“撫順之戰時,公等趁著互市的時候搞偷襲,難道就是守信?”
“孫子有句話叫‘兵不厭詐’,行軍打仗怎能和平日相提并論。”
希福立刻反駁。
“正是這話。兵不厭詐,你們用得,我們也用得。”
寧完我立刻懟他。
聽到這里,楊承應已經琢磨透皇太極的想法。
不得不說,皇太極要比他的父親狡詐多了。
換做是他父親努爾哈赤,早提大兵來與金州軍決一死戰。
皇太極卻沒有,反而派了個使者前來,指責楊承應在破壞和談。
他的用心很歹毒,如果楊承應遵守和談,變相承認了“后金國”這回事。
如果楊承應不答應,這口黑鍋就要蓋在袁崇煥頭上,皇太極既師出有名,又為以后的事做鋪墊。
寧完我也覺察出來,看向楊承應。
楊承應沉吟片刻,便道:“回去告訴皇太極,李朝乃大明的附屬國,決不允許爾等欺凌。如果他想繼續攻打,那我只好繼續北上。
皇太極打這一場仗,無非是為了兩件事,一是糧食,二是立威。
我這么遷徙百姓,看誰頂得住。另外,阿敏真的會聽皇太極的嗎?
我知道,四大貝勒共同南面理政,誰能壓倒誰!”
希福面色微滯,一時無語起來。
楊承應的話實在“直接”,竟把皇太極的心思全部說出來。
最后,他只得頹然道:“既然雙方談不攏,在下告辭!”
“好走,不送。”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楊承應很大方的放希福回去,把自己的話轉告皇太極。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黃昏時分,漫天的鵝毛大雪飄飄揚揚地灑落下來。
不多時,就將四野變成一片白茫。
冒著風雪,希福離開明軍大營,返回沈陽。
皇太極此時并沒有急著救援海州衛,也沒率軍前往遼陽,而是仍待在沈陽。
不是他不心急,而是受到兩個客觀因素的限制。
第一是代善沒回來,他覺得靠著手頭的士兵未必打得過楊承應。
第二,糧草都供應給征朝大軍,自己現在出兵的糧食有限,必須慎重。
“有點意思!”
皇太極聽完希福的回稟,不禁笑道。
“大汗,楊承應對我了如指掌,的確難纏。臣對他的話,還有幾分信服。”
希福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
皇太極笑了笑,說道:“他的話的確有道理。可恨!我還是太心急了,沒把事情想清楚就派阿敏出征李朝。”
“大汗,是不是讓二貝勒快撤軍。”希福問。
“傳本汗令,讓阿敏立刻撤軍。”
皇太極贊同的說道。
留守沈陽的自己親將的正黃旗、豪格的鑲黃旗,多鐸的正白旗,再加上代善的正紅旗,完全有和楊承應一戰之力。
可是打過之后呢?阿敏本來就不受節制,會不會因為聽說留守沈陽的大軍和金州軍打得死傷相當,而更加不受節制,甚至有非分念頭。
聽希福和楊承應的對話,皇太極還猜測只要阿敏回來,楊承應就會撤軍。
為了不讓自己治下百姓走太多,必須趕緊行動起來。
哎!
皇太極望向窗外的鵝毛大雪,不禁在想,父汗,您告訴兒臣該怎么破局!
(https://www.dzxsw.cc/book/83287877/3805829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