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回 寧錦之戰(七)
事已至此,皇太極只能等著增援錦州的明軍。
想通過圍點打援的戰術,取得這場寧錦之戰的勝利。
然而,皇太極漏算了一件事。
那就是明軍的野戰水平。
事實上,錦州被圍事,袁崇煥立刻調滿桂率前屯衛明軍一萬進入寧遠。
然后,袁崇煥與眾將商議馳援錦州。
眾將認為,如果馳援錦州,必須要把關外明軍全部集結起來,還要傳信給蓋州的楊承應,率主力牽制后金軍的代善等部。
否則,根本無力和后金軍在錦州城下決戰。
就算是如此,還有兩個結果。
打贏,自然是皆大歡喜。
一旦打輸了,以前的成果都將付之一炬。
“其實,我們還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是學習金州鎮的楊總兵。”
袁崇煥說著來到地圖前面,用手指著地圖,說道:“諸位請看,錦州一帶地形非常開闊,特別適合我們用小股襲擾的辦法,遲滯敵人的攻城。”
“這個法子雖好,但楊總兵能用,我們卻未必能用。”
對金州軍稍微熟悉的滿桂道:“楊總兵派出去的部隊都是訓練多時,專門從事山地作戰的部隊,或者是訓練有素的騎兵。
另外,他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報功也非常的多樣,如先登,斬將奪旗,殿后,受傷等等都可以根據軍功大小拿到相應的賞銀。
他財大氣粗,我們卻沒有辦法做到這個程度。
再者,袁巡撫取消了首級報功,而以退敵為報功標準。小股襲擾顯然達不到,這會讓士兵產生偷懶的思想。”
眾將紛紛點頭,都認為滿桂的話非常有道理。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滿桂沒說。
那就是這二百人的襲擾部隊必須是精銳,萬一遭到敵人的殲滅,長此以往明軍是禁不起消耗的。
可要是派一般士兵去,那和沒派也沒啥兩樣。
袁崇煥思慮再三,只得先讓滿桂接管寧遠的城防,讓此前鎮守寧遠的何可綱,以及尤世祿,各帶一個太監和兩千人馬,開赴錦州。
“如果遇到建虜出動大隊人馬截擊,那么就撤回寧遠。”
袁崇煥強調道:“如果沒有出動,就不斷襲擾建虜。”
之所以讓兩人各帶一個太監,則是袁崇煥的小心思。
誰敢讓太監戰死啊,只能襲擾而不是頭腦一熱把手中的四千精銳送出去。
為了讓自己的襲擾像那么一回事,袁崇煥寫了一封信交給手下,讓他帶去錦州。
而這封信,就是被皇太極截住的那封信。
袁崇煥并非存心暴露自己的軍隊即將開赴錦州的消息,而是利用這封信讓皇太極感到緊張,進而放緩對錦州的圍攻。
只要皇太極派兵截擊,何可綱和尤世祿怕太監出事,立刻率軍撤退。
說白了,就是變相的在拖延時間。
野戰打不過的情況下,看誰的糧草耗得起。
只是,袁崇煥沒有想到,真有蒙古人恰好路過坐實了此事,讓皇太極白忙活一場。
正月十五,深夜。
尤世祿和何可綱率四千精銳抵達笊籬山,竟然直接撞上了一股后金軍。
離譜的是,這股后金軍也不是皇太極派來偵查寧遠明軍的部隊,卻是運糧部隊。
原來,后金的糧食壓力非常大。
在沈陽到海州衛之間,有一股明軍不停襲擾,迫使整個運糧線路不暢,糧食無法及時運到前線。
皇太極迫于壓力,只得下令一部分后金軍在錦州周邊搶劫。
這天往錦州南部活動的,正是阿敏、濟爾哈朗和豪格。
豪格帶隊跟著阿敏和濟爾哈朗一路南行,一直走到笊籬山,他忍不住了。
“兩位堂叔,再往南走,可就要到寧遠城了,咱們總不至于膽大到靠這點人馬去打寧遠城吧?”
豪格說著打了個長長的哈欠,抬頭看看夜色,搖頭道:“大伙累了一天,現在是人困馬乏,是不是撤回去。”
月光下,阿敏的臉上笑嘻嘻,在豪格看來充滿古怪:“阿敏堂叔,難道侄兒說的不對嗎?”
“豪格,如果寧遠城是楊承應那小子的兵馬鎮守,老子還怕他們三分。”
阿敏一如既往地猖狂,“現在守城的明軍,離開了城池就是廢柴,壓根不怕。”
濟爾哈朗苦笑道:“我們只要不靠太近,就沒大問題。錦州一帶沒啥東西,只有去寧遠一帶碰碰運氣。”
頓了頓,濟爾哈朗認真道:“要是不獲得一些糧食,我們恐怕要撐不下去。”
“要我說啊,還是撤軍為妙。”
阿敏口無遮攔,“大汗非不肯,遲早要吃大虧。”
“兄長,說這些做什么?”濟爾哈朗皺眉道。
這些牢騷話不該說,何況豪格還在身邊。
正聊著,忽然得到探馬來報,前方有數量不明的明軍入駐。
這股明軍,正是何可綱和尤世祿率領的四千精銳。
笊籬山在哪里?
在寧遠城外三十公里處,就一天行軍就能抵達。
無論是明軍,還是搜刮糧草的阿敏都蒙了。
眼看明軍在擺開陣勢,阿敏特有的戰場嗅覺起了作用。
“我們手下僅三百精騎,明軍要是來了大隊援軍,我們必定吃虧。”
阿敏沉著冷靜地說道:“趁著敵人不知道我們的人數,我們趕緊率軍沖鋒,把他們嚇唬住就立刻撤軍。”
在來之前,他們不知道蒙古人廓爾格的事情,只知道明軍可能增援錦州,誤以為來了不少人。
阿敏就算再猖狂,也不到靠三百騎兵打垮幾萬明軍的程度。
于是,三人在凌晨時分率先向還在結陣的明軍發起沖鋒。
四千精銳明軍,并非都是騎兵,而是馬步混合。
看到后金軍騎兵沖鋒,何可綱和尤世祿因為知道信的存在,他們誤認為是敵人的先頭部隊,于是選擇暫時撤退。
阿敏和濟爾哈朗也是沙場宿將,一看明軍后撤,各自心領神會,也不需要傳令提醒直接來了個迂回。
但不是從南北兩側夾擊明軍,而是畫了條弧線就直接撤回來。
在不明內情的人看來,這就是騎兵沖鋒發現沒處下手后,一個正常的撤退行動。
偏偏他們之間有一個愣頭青,沒有領會阿敏出擊前的交代,居然帶著麾下八十余騎兵一頭扎進明軍的軍陣。
阿敏和濟爾哈朗撤離后,兩軍匯合。
兄弟倆先是一陣欣喜,覺得可以撤軍了。
然后,哥倆同時愣住了。
糙,豪格呢!
(https://www.dzxsw.cc/book/83287877/3804384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