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卷一:14章:腳下的路長
第十四章
在市委工作曾和杜毅夫書記師范同學張有才副主任下派到縣檢查指導工作,抽空閑來到張家堡鄉政府看望杜毅夫書記。見他如此犯愁,便讓他說說鄉里有什么優劣勢,還有近年來的工作情況,以及將來的謀劃。未了經過這么摟家底的一盤點,該鄉從過去的單純入戶扶貧到現在的項目扶貧扶志,該鄉農業生產得到了大力改善,尤其是在這十年九旱的生產條件下,農民仍然是收成不減,這就是經驗和亮點嘛,張有才副主任和杜毅夫書記這倆個大筆桿頂頭對膀興奮的疏理著,花生米就酒刺激著思路,幾天下來,硬是倆人整出個“久旱條件下農民增產模式”來,大意是:
在該鄉處于國家級貧困縣所屬的鄉鎮情況下,農業生產條件十年九旱,在如此艱難形勢下,全鄉人民充分發揮扶貧攻堅戰主體作用,大力整修農田水利建設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堅持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玉米制種、土豆淀粉加工等種植提高附加值,取得了增產又增收的效益。
多年來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久旱條件下農民增收模式”這一課題,認真提煉增收模式。深入到24個行政村召開村民座談會30次,深入到青山溝村肉雞養殖戶、石家河村扣棚養豬戶進行了實地考察,走訪了明地蔬菜、馬鈴薯、蘑菇種植大戶及獺兔、柴雞、貉子等特色養殖戶20多戶,從各村上報的農民家庭增收典型中篩選出近20個典型,進一步探索提煉,初步總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農民增收模式:
有水澆地的村戶,發展以節水蔬菜為主的高效種植業;無水澆地的村戶,發展以雜糧、雜豆、甜菜、馬鈴薯為主的旱作農業;發展以肉雞、肉羊育肥和養豬、獺兔、肉兔、柴雞等為主的特色養殖業;發展以“樹上果、樹下菜”為主的庭院林果經濟;圍繞特色種養業,搞活以蔬菜營銷、活畜交易等方面為主的服務業。利用秋冬農閑季節,采摘檸條籽、枸杞、沙棘等灌木果品來增加收入,各村各戶都可以依托關系資源和個人特長,發展就地或是外出勞務經濟。
真是筆桿子出經驗,經他倆從站位、政策、現情上一撥高,這個整理出來的工作思路及經驗躍然紙上,大有號召力,杜毅夫激動地把張有才抱了又抱,連請他喝幾頓大酒,未了給他送到市里幾袋土豆以表感謝。
為了配合這個增產模式的實效,杜毅夫指定本鄉10個相對基礎條件好的村做了一番宣傳動員,必須集中連片的搞玉米和土豆種植和淀粉加工,不能東一片西一塊的亂插花,鄉里對搞得好的村進行扶貧優先、農肥補貼、田間路大修,這樣一來確實調動起各村積極性,到了盛夏,集中連片的青玉米如列兵一樣的青紗帳蔥蔥綠綠,成片土豆地里土豆秧子開著白花上跳躍著的蝴蝶煞是好看,真出效果。
杜毅夫書記向馮世昌書記作了匯報,馮世昌書記很滿意,但也告誡他別太夸大,注意說辭,并召開常委會專門聽取了杜毅夫的想法和做法,并組織縣五大班子領導、相關科局、鄉鎮負責人到張家莊鄉示范村田間地頭上進行觀摩考察,取得共識,準備在干部思想成熟的前提上全縣推廣,做好扶貧攻堅久旱條件下增收模式大文章。
轉眼又是一個深冬時節,許多建筑工地上因寒冷而停工了,農民工們等著算完帳發了工資回家過年。但是近幾年來的三角債、打白條的情況越來越多,工頭們只能帶著一些工人去追攆堵那些公司經理們要帳,于是這些人活兒完了但也等著開資,所以也馬上回不了家。
子平用不著這樣,因為他上次回家以母病為由向公司預支了大部分工錢,剩下的工資讓表哥們代領就行了。他回家給母親買了個14寸的黑白電視機,省得在炕上養病的娘天天憂長怨短,讓她解悶舒緩心情,子平不愛說話,但心細很孝敬父母,只是他不善表達而己。
其實他也預感到在這建筑工地上混一輩子也就是拼手藝拼力氣吃飽飯,老了干不動了可能受可憐。趁年輕還要闖蕩闖蕩,見見世面,不能老在這工地上廝混,他也是個年輕壯小伙子了,卻風吹日曬老了許多,青春的萌動也在他體內騷動,聽那些工友們說那些撩情發騷的話,他的內心也不平靜,有時候坐在馬路上看著雙雙對對的情侶,夜晚望著那樓房里家家戶戶透著溫暖的光線,他就想到自己家的寒窯二十載,同樣是人,為什么城鄉差別這么大呢?城里人吃的可是農村人種的糧和菜,住的是農民工蓋的房,臟苦差也是農民工干的,他們住樓房農民還在住窯洞,農民還交各種稅費和統籌提留,怎么回事呢?他想不明白。李子林說的讓子平去北京打工的事子平心里一直惦記著,北京啊首都,讓人多么向往,而且離家鄉只有五六百里地,聽說老家的后生去陜甘寧一帶找媳婦跟人家說是北京郊區的呢。
子平回到家,給娘安好電視機,父母責怪他亂花錢,不懂得攢些錢將來給自個娶媳婦用。責怪是責怪,但心里面還是熱乎乎的,家窮是窮,好在這幾個孩子們都孝順,也不白生養他們一回。
子平去子林家串門去看望嫂子和侄子,也想看看子林回來了沒有。子林一家住在三間窯洞里,院子不大,嫂子金玲愛干凈,院里院外,炕上炕下收拾的干凈利索,一盤大通火炕鋪著硬塑料花油布,陽光照在炕上暖洋洋的。
盤座在炕頭上正做針線活的金玲見子平過來了很高興,急忙跳下炕給他沏了一大缸紅糖水,她對小叔子們特向熱,做嫂子做的很受小叔子們敬重,近年來,她多少也有點年齡了,看到婆家婆婆在鬧病、小叔子們打拼的日子過的艱難光景,家有兩個大小子真不容易,所以閑話沒了,盡力的多照顧這一大家子,好賴子林在吃公家飯,孩子尚小,她的日子不太難過,所以她也就是踏實的過小日子,所以公公德貴走那里也稱贊金玲是大戶人家出來的閨女,有樣!
子平和嫂子拉答了一陣話,說了說他的情況,順便也把找子林的意思說了,金玲也覺得趁年輕去北京看看也好,大城市機會多,興許能謀個好營生呢。子平經嫂子這么一打勸,更堅定了他到北京的念頭。
子林回*金玲一說,想起來這碼事,便和北京打工的同學老孟聯系,正好那同學所在的公司現在那里需要青年人手,讓子平去看看。
子平懷著興奮的心情在吃了頓全家飯后簡單收拾了行李,在爹娘的叮嚀中隨子林到北京找同學,開始了子平人生又一驛站。
子林、子平去北京需要從縣城里坐火車,是凌晨五點二十分,提前給子安打了電話,準備在他的宿舍呆到凌晨出發,子安急忙跑到火車站買了票,上街買了些熏肉、熏雞、花生米、炸大豆、豆腐皮、小菜等下酒菜,并借用宿舍其他哥仨的鋪讓子林、子平來住,專等他的哥哥弟弟來。
子林、子平坐私人班車下到縣城和子安會合,來到子安宿舍里,這是哥仨個第一次在外面聚會,分外高興,分外珍惜這光陰,親熱的話說不完,哥仨在鋪上喝酒聊天,沒有父母在跟前,他們就是大人了,面對著尚未走出困境的家庭,還有子安、子平需要面臨成家立業的現狀,老大李子林不斷地給弟弟們鼓勁打氣,現在能做的只有這些,畢竟是農村的孩子,要想不切實際的做一些高于現狀的設想,超越他們的眼界去追求更不現實。
冬天的白天短極了,夜晚來臨的早,哥仨兒聊到凌晨一點才倒頭睡去,四點半起來抹把臉哥仨直奔火車站,子安給他們一百塊錢讓他們路上花,火車開動,哥仨揮手告別,走在了人生旅程。
從縣城到北京近五個小時的車程,快11點子林、子平哥倆在昌平火車站下車,又坐公交車到了沙河鎮。北京的冬日天氣也是干冷,行人們行色匆匆,哥倆向行人一路打聽找到那家叫麥克菲的公司。公司門衛很負責任,非讓人出來領他們。并幫助他們聯系了子林的同學,一會兒子林同學老孟出來領他們,先到老孟宿舍里等他安排好了再做決定。
老孟從公司人事處回來說可以了。這廠里缺人手,隨時來隨時要,這是個新加坡人投資的企業,主要生產加濕器,用于室內空氣的濕度調節。活不累,主要是人要有耐心能坐住,老孟大致說了說情況,并請他哥倆在他的宿舍里喝了頓小酒以表誠意。
第二天一早,老孟把子平領到人事處勞資上建了檔,安排好車間工種,并安排了宿舍,辦理了上下班卡和飯卡,子林見老孟如此照顧,分外感謝,便囑咐好子平,讓老孟把他送到公交站返程了。
李子平呆下來了,這里不比建筑工地,人員來自很多地方,方言不同交流困難,都是青年男女比較友善,不比建筑隊,工廠三班倒,8小時一個班,活兒也不累,子平就是把組裝好的電路板機箱安好,放在檢測線上再裝箱。生產線流程不容說話,人們都很安靜專注,不像工地上嘈雜,但子平還有點不習慣這里的規矩。過了年轉眼又一年。這一年的工廠生活,硬是把子平的臉由黑變白了好多,人也微胖好多,工友們戲謔他像是個大老板。
一天快下班時,門衛喊他到公司門口領人去,有人來找他,他很詫異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誰會找他?是子林哥來了?按說也提前來個信?他疑惑地來到門衛處,呀,竟是他小時候的同村伙伴左曉剛,綽號二野人。
(https://www.dzxsw.cc/book/8277/505853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