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后事余波,真正算的是人心!
第69章 后事余波,真正算的是人心!
“砰!”
“砰!”
“砰!”
東宮內(nèi),朱允熞拿著剛剛送過來的燧發(fā)槍,一連試了幾槍。
不錯。
效果比他想象的要好。
看來,大明的工匠以及相關(guān)的技術(shù),絲毫也不落后。
只是沒有被好好利用。
那日朱允熞和工匠商量好了圖紙,他們?nèi)找冠s工,終于造出了樣槍。
旁邊,徐妙錦看著不遠處的靶標,道:“有如此利器,你還練什么武呢?”
這幾日,朱允熞沒事的時候,就跟著徐妙錦練武。
雖然只是一些基本功,但也有模有樣。
朱允熞笑道:“這東西需要時間準備,瞄準,臨陣對敵還不錯,但若是狹路相逢,未必來得及。”
徐妙錦道:“我看只要距離超過七步,武林高手也未必敵得過拿這燧發(fā)槍的人。”
朱允熞笑了笑。
如果是后世的槍,那就不一樣了。
七步之外,槍快。
七步之內(nèi),槍又快又準。
“這東西還有不小的改進空間。”
他心中琢磨著。
在徐妙錦看來,燧發(fā)槍做成這樣,已經(jīng)堪比神器了。
但朱允熞見識過后世的槍,就知道改造的空間還很大。
比如說,裝彈。
如今的燧發(fā)槍,還是前裝彈。
如果能改成后裝彈,那效果就不止好一星半點。
不過,這也不能著急。
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此事只能一步步來。
隨后,朱允熞令人將燧發(fā)槍裝好,放在長匣里面,準備進宮。
“朱樉死后,陛下沒有追問吧?”徐妙錦小聲問道。
朱允熞搖了搖頭,道:“他這樣死,只能是讓皇爺爺更加痛恨他了。”
徐妙錦不解,道:“這是為何?”
“死于宮中婦人之手,又是隨身侍奉的人,傳出去有辱皇家的聲名!
“但若是掩蓋,則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以后還有可能會發(fā)生同樣的事!
朱允熞道:“為了讓后來者吸取教訓,皇爺爺沒有遮掩此事,反而決定公開,將朱樉的死因通報所有的皇室宗親!
“為此,皇爺爺已經(jīng)下旨,朱樉所作所為,古所未有,論以公論,罪不容誅!
“如今他人雖然死了,卻不能因此免罪,故特旨降用公爵之禮下葬!
徐妙錦聞言,怔了很久,嘆道:“我還以為他會因此事而大肆追究,再興起大獄呢!
也難怪徐妙錦這樣想。
在外人的眼中,老朱一直是暴虐而殘酷的。
殺人如麻,毫不手軟。
朱允熞搖了搖頭。
他現(xiàn)在對老朱的脾氣秉性,算是摸到了幾分。
說到底,老朱還是一個以江山社稷為重的人。
他對自家人雖然十分維護,卻也不會超出必要的限度。
朱樉死了。
鶯兒總算可以瞑目。
朱允熞并沒有親自去鶯兒的墳前拜祭,告訴她報仇的事。
在眼下這個當口,他必須要避嫌。
死者往矣,而活著的人還要繼續(xù)生活。
相信鶯兒在九泉之下,也能理解。
祭拜也不急于一時。
幾名殺他的婢女,在行刺朱樉之后,就都自殺了。
天子一怒,伏尸百萬。
匹夫一怒,血濺三尺。
幾名宮女雖然地位低微,卻是朱樉身邊之人。
朱樉連身邊人都虐待,有如今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
在定下殺朱樉的計略之時,朱允熞的想法就是簡單而直接的。
讓老朱殺他,肯定不行。
但讓老朱斥責他,卻很容易。
甚至不需要向老朱提交任何證據(jù)。
他去朱樉的府上,就是告訴老朱,他懷疑朱樉是指使刺客行刺的真兇。
老朱果然這樣認為。
還以為朱允熞手中有證據(jù),只是為了照顧天家顏面,為了“親情”,才沒有向自己提交,向天下公布,讓自己下不了臺。
因此,老朱狠狠斥責了朱樉。
后面的發(fā)展,就和朱允熞預料的一模一樣了。
朱樉被斥責之后,加倍的虐待身邊的人。
朱允熞只是輕輕的引導,讓婢女能買到“毒藥”,就輕而易舉的殺死的朱樉。
而朱樉一死,幾名婢女也自殺了,老朱也根本就無心追查。
高明的計策,并不需要任何繁復的算計。
真正算的是“人心”。
朱允熞正是算準了老朱的心,朱樉的心,婢女的心,才定下如此策略。
看似很簡單,實則非常高明。
那些看似無用的手段,替朱樉求情,在老朱面前一步步引導,乃至對朝臣的反計,對秦王府中情況觀察……
任何陰謀詭計,歸根結(jié)底,玩弄的都是人心。
朱樉的事,讓朱允熞慢慢改變了想法。
朱允炆若是繼承大統(tǒng),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反過來,如果是老朱立朱棣為儲君,讓他當皇帝,那朱允熞的處境,就真的好嗎?
一開始的時候,朱允熞確實是這樣想的。
朱棣沒有經(jīng)過靖難之役而當皇帝,他沒有必要對付自己這個侄兒。
但現(xiàn)在,朱允熞已然改變了想法。
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終究是靠不住的。
此次朱樉指使人刺殺朱允熞,朱棣肯定沒有參與,但他真的就毫不知情嗎?
還是說,他其實早就聽到了風聲,或者預料到了事情有可能發(fā)生,故意聽之任之呢?
若是朱允熞身死,事后再查出是朱樉所為,那對朱棣而言,就是一石二鳥之計。
去陽山狩獵的路上,朱棣尚且知道派馬和前來接他。
還解釋說自己沒有親自前來是因為有狩獵的事情要布置。
怎么回來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什么事了,反而沒有派人一起與朱允熞回來呢?
如果有的話,刺殺案就不會發(fā)生,侍衛(wèi)和鶯兒也不會死。
這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一時疏忽,已經(jīng)無從查起。
但此事提醒著朱允熞,絕不能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的手中。
儲君之位,他也要爭。
而且,朱允熞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間,他已經(jīng)在老朱心中,有了極佳的印象。
在這場儲君之位的爭奪中,占據(jù)了優(yōu)勢。
下人備好馬車,朱允熞便往宮中而去。
皇宮內(nèi),老朱正在批閱奏章,朱允熞走了進去。
“皇爺爺!”
他并不下跪見禮,而是笑著奔向老朱。
老朱將手中毛筆放下,抱起朱允熞道:“熞兒來了,讓皇爺爺看了,又長高了沒有?”
朱允熞撇了撇嘴,道:“哪有這么快啊,皇爺爺昨天才見過呢!
老朱哈哈大笑。
朱允熞察言觀色,發(fā)現(xiàn)朱樉雖死,老朱卻并沒有多少悲戚之情。
看來,在他心中,對這個兒子,一直都十分糾結(jié)。
一方面,朱樉的所作所為,早已觸及老朱的底線,老朱恨不得將他拉出去砍頭才好。
另一方面,朱樉是他的兒子,身為父親,老朱實在不忍心處置兒子。
特別是朱樉派人行刺朱允熞之后,更是讓老朱左右為難。
如今,朱樉一死,一了百了。
對于老朱來說,反而是松了口氣。
從此再也不用糾結(jié)該如何對待朱樉了。
“最近倭寇又在肆虐沿海一帶,實在是可惡!
老朱正在為此事煩惱。
有明一代,倭寇之亂從老朱在位時就開始了。
自鐮倉幕府倒臺,東瀛進入了南北分裂時期。
這時候,東瀛不同武士集團之間戰(zhàn)爭頻繁。
一些在戰(zhàn)敗逃亡的武士,轉(zhuǎn)而流落到海上,成為海盜。
他們來到我國沿海地區(qū),大肆搶掠,也就成了最早的倭寇。
后來方國珍,張士誠等先后敗給朱元璋,他們的余部也逃竄到沿海地區(qū),與來自東瀛的海盜相互勾結(jié)。
再加上沿海一些走私商人的配合,因此,明初倭寇之亂就爆發(fā)了。
倭寇的影響十分深遠。
沒有倭寇,也就不會有海禁。
后來雖然隆慶開關(guān),但此后的幾百年間,在禁與放之間,明清兩代始終是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
這一直沿續(xù)到后來的鴉片戰(zhàn)爭。
“皇爺爺,我這次進宮,帶來了一件利器。”
……
(https://www.dzxsw.cc/book/80669602/13785053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