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遠東戰爭
就在歐洲各方戰線陷入僵持的時候,在遠東戰場,英國打算策劃一場巨大的攻勢,一勞永逸的解決東亞問題,而他們面對的對手則是大明帝國。
英國上將喬治·戈登任遠東戰場指揮官,這位在非洲戰功赫赫的老將再一次披掛上陣,而這一次他要面對的敵人可比非洲土著強一點的大明天兵。
歐洲眾多國家一直以來保留的傳統印象就是世界的最東邊有一個十分強大的帝國,中間的文化閉塞也讓歐洲人開始遐想東方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有的人稱它是天府之國,有的人覺得大概率跟歐洲差不多。
結果這個跟歐洲差不多大概是指國土面積跟歐洲差不多,大明實在是太大了,就連英國掌上的明珠印度也就大明的一半那么大,在短短幾十年內,人口再創新高,都快要突破四億了,光是人口數量就約等于十個法國。
這就使得歐洲一直都有點過于高估大明的實力,再加上英法德當年都嘗試來這里揍過大明的軍隊,結果發現大明的軍隊比俄軍還多,這誰受得了啊?當時的技術還沒有搞出機槍,人數如果太多的話,那歐洲軍隊這邊也有點難打。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英國陸軍裝備了梅特福德發明的MK型無煙步槍,以及與德國合力研發的維克斯機槍,同樣也是借鑒了德國的馬克沁重機槍,兩者幾乎一模一樣,殺傷性也差不多,有了這種裝備就可以成批成批的放倒明軍的部隊。
大明參戰比歐洲戰事爆發時間要晚上一個月左右,而他們的主攻方向是從法屬印度支那出發,目標明確的進攻英屬馬來亞,只要奪取了英屬馬來亞,他們就能擁有改變戰爭走向的主動權,無論是背刺協約國還是繼續進攻同盟國,那都是可以商量的。
以大明的體量,雖然對外作戰差點,但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而且大明的軍隊還從法俄手上拿到了許多先進的洋玩意,靠著找法國要飯,大明得到了一百門法國贈予的野戰炮,他們的工程師很快就發揮了傳統美德,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搞出了一大堆盜版貨,雖然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可以稱為劣質,但是無論怎么說,老子有就行。
明軍列裝的槍械也有德國步槍的影子,在明朝廷看來,大明人比歐洲人更加勤奮,比他們見過更多大風大浪,如果擁有了同等級的武器,難不成我們還會失敗嗎?
他們拿著這些武器就打算去干南邊的英國人一炮,他們從全國調集了五十萬的遠征軍,彼時英國在英屬馬來亞的駐軍只有十七萬人,印度那邊太遠了,等他們慢悠悠的過來,自己早就完成戰略目標。
只是自己這邊需要找暹羅再借個道。
暹羅跟大明還是很熟的,幾百年的好哥們,他們的國王都是老朱家冊封的,他們憑什么不借道給我們?
暹羅還是比較識時務的,英國想路過怎么辦?沒事都是鄰居,有什么不行的,大明想路過怎么說?都是哥們,想過隨便過,還打什么招呼,太見怪了。
反正無論是英國人還是大明人暹羅都惹不起,他們要干架別干到我頭上就好,他們這個位置還是很吃香的,連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就在眼皮子底下,它也得到了許多來自歐洲的信息。
歐洲對于暹羅來說那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幾十年前他們是開著風帆船過來的,而現在,他們開著鐵皮殼子的戰列艦過來,這歐洲賽季更新的真快,在他們看來,亞洲幾百年都是農家樂,而歐洲那是從蒸汽朋克到賽博朋克,從拖拉機到擎天柱。
對面有掛我玩集貿?
所以他們立刻見風使舵的就跟英國人合作,當好他們的緩沖區,這么久也還算吃香,而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于他們來說甚至是一個機遇,因為法屬印度支那中有一些領土就是從暹羅手上搶來的,而英屬印度也有暹羅的領土,這給了暹羅一個左右逢源的機會,無論跟誰都有仇就意味著它隨時可以倒向任何一邊。
墻頭草當的好還是有點好處的,只要學會投機,那無論任何一方贏得勝利他們都有好處,所以暹羅很樂意幫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雖然英國人看他們不爽,但也不能隨意動他們,這可是世界大戰,雙方交戰的都是強國,任何一點失誤都有可能葬送好局。
明軍分為兩邊進攻,一路佯攻印度,一路向南進攻馬來亞,
佯攻的這一路從藏南出發,進攻緬甸地區,直撲孟加拉,拖住英國的主力部隊,另一路奇兵突擊馬六甲海峽,定能將其拿下。
這些操作對于大明來說那是十分熟悉了,但是英國人早有準備,印度這一路,早在戰爭開始之前,他們就修建了一些炮塔,以及機槍的火力點,大明的騎兵如果硬沖肯定會被機槍連人帶馬一起日翻,如果是散兵侵襲那也沒事,不是只有大明才有紀律,來嘛沒有人比英國人更懂肉搏。
如果是近距離的肉搏戰,那就連德軍都不是英軍的對手。
一開始大明軍隊前進的很順利,他們沿著印度的城市一座一座向前挺進,他們在迪普遭遇了小股印度軍隊,這支軍隊的實力不咋地,是印度的本土的衛戍部隊,戰斗力一般,大明軍隊在這里拿下了第一場勝利。
但由于這里并不富裕,甚至還有點小窮,明軍沒有撈到什么好處,大部分人只能以迷茫的眼神望著這個國家,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往哪里去,也不知道這場戰爭的盡頭在哪里,只知道他們的皇帝說了,印度那里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只要打下了這里就可以升官加爵。
但是當大明軍隊實際到了印度的時候,他們發現這里只有一望無際的田野,啥也沒有,甚至連印度的軍隊都看不到,有個毛的金銀財寶。
然后西進到了博格拉市,在這里大明的軍隊遇上了英國的遠征軍,這支來自英國本土的部隊擁有極強的戰斗力,而大明軍隊此行甚遠,士氣低迷,而戈登判斷出了這支明軍外強中干的事實,他主動發起了沖鋒。
這支明軍比想象中的更加脆弱,一碰即碎,就連戈登都驚呆了,他沒有想到這支所謂的東亞最強軍隊居然就只有這種程度。
這支軍隊的組織度嚴重不足,甚至連軍官都看不到,難道大明就只有這種部隊了嗎?
說得好,大明不是只有這種部隊,而是精銳部隊不舍得讓他們出去送死,而那些平日里對大明帝國比較有意見的人也都全部拉去印度送死去了。
大明的朝廷壓根就沒打算讓這幫人回來,只是想讓他們當炮灰為南邊多爭取一點時間而已,但在馬來亞地區,大明軍隊的表現也不咋地。
幾十萬的遠征軍根本就打不過英軍,無論大明軍隊多么的勇猛,多么的不畏懼死亡,但是雙方實力的差距是難以逾越的,更何況這還是人家的主場作戰,大明本就不占優勢,再加上后方的問題頻出,導致他們的軍隊沒有任何的戰斗力。
這本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大明是所有主要大國中距離主戰場最遠的國家,只要它保持中立,那么就可以得到很多好處,甚至可以將失地一口氣全部收回來,但他們還是決定參戰,這是明朝廷反動政府的最后掙扎。
他們一方面渴望能夠參與戰爭,為帝國續命,但又害怕歐洲人真的打到他們的老家,所以才挑了最遠的同盟國作為對手,他們無視了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只想著怎么給自己的特權續命,最終的結局早在他們參與這場戰爭的時候就決定了。
他們既沒有辦法完成他們的戰略目標,也無法組織起任何有力的進攻,明朝廷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當真的開戰時,他們只能看到他們的那臺戰爭機器滿是漏洞,洋務運動根本就沒有成功,只是他們自以為成功了而已。
驕傲和自滿不可避免的將帝國和民族都推向了深淵,英國上將戈登在戰勝明軍之后發出了感慨,“大明帝國是一個衰老的帝國,在戰爭到來之時,他們只能拖著自己那衰老的身軀硬著頭皮走上那本不該屬于他們的戰場,而結果只能是一場滑稽的悲劇。”
(https://www.dzxsw.cc/book/79990184/3636554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