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夏利穹的見識(三)
由此可見,中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若是沒有懂得蠱術的人出手相救,那就是必死無疑!
可是苗族人繁衍數千年,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蠱術,萬一有人被下蠱,而恰好找不到下蠱之人,或者下蠱之人不愿出手解救的時候,還有一種人可以治療!那就是苗醫。
苗醫作為苗族獨有的醫術傳承人,其治療方法有著極具民族風格的特色之處,自然,也有方法專門針對這蠱術!
苗醫源遠流長,苗家醫藥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苗族的醫藥常常與神秘、神奇這樣的詞匯聯系在一起,自成體系,尤以其內病外治的療法聞名中外,成為民族醫藥的一枝奇葩。苗族民間還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
苗醫對病因的認知和對疾病的命名、分類等,皆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并體現了一定的規范性。
鳳凰的苗族,稱苗醫為“匠嘎”,苗藥為“嘎雄”,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四種。在苗族語言中,沒有與漢族中詞義完全相同的“病”字,只有相近的“么”和“母”。“么”的本意為勞累,“母”即“疼痛”,病的意思是引申出來的。
如果一個人身體某部位、或心理或精神抵御不住過量的負荷,必然會導致氣血、經絡的運動不正常,產生疼痛難受的現象,而治病就是要采取種種手段使氣血、經絡疏通,恢復正常,達到疼痛消除,各個器官發揮正常功能的目的。基于此,除了醫藥之外,苗醫還采用其它許多治療的手段:如刮痧散氣、彈筋活血、刺活散淤、燈火止痛、油針挑濃、蒸酒祛風、火罐撥氣等。
苗醫認為人體患病與不良的自然環境、氣候有很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日、月、寒、暑、風、霜,雨、露、霧都可釀制風毒、氣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氣侵犯人體而致病;另有飲食不調、意外傷害、勞累過度、房事不節、情志所傷、先天稟賦異常等也是導致各種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苗醫對疾病的命名具有樸素、生動的形象思維特點,他們根據疾病外觀征象,多以動、植物形象、聲音、金屬色澤等取類比象命名,如雙上肢抽搐象鷂鷹閃翅的叫“鷂子經”,膝關節紅腫發亮、形如貓頭的叫“貓頭證”,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證”,色澤如銅、鐵的“銅療”、“鐵療”等。另有以主癥、病因、病變部位命名或互為結合命名的,如“米黃證”、“雪皮風證”、“寒風經”、“白口菌”、“男色證”,“月家樂證”等。
在苗族醫生中流行著“病有一百單八證”的說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將一百單八證分解為“三十六經、七十二證”、有叫“三十六證、七十二疾”、或稱“四十九證、四十九翻、十丹毒”,據說這些數字只是為了應一百單八的概念,并非確切的定數。一般來說,苗醫是根據各種疾病的某些共同屬性而將疾病進行歸類,分為經、證、翻、龜、小兒胎病、新生兒抽病、丹毒、疔、癀、花、瘡等類。
經類
凡以發病急驟、病勢險惡,并以發熱、抽搐、昏迷或疼痛為主癥的一類疾病大都歸為“經”類,如36經有:仙麥經(馬牙經),麥坐經(走馬經),替謬經(魚肚經),錄慕經(錄慕經),渣太經(天吊經),代替經(肚腹經),獨經(迷沉經),翻斗經(腳翻經)、鬧青經(心經)……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稱尚有7經病:學嗯(扯經)、衣批嗯(半邊經)、啞嗯(啞經)、讀嗯(火經)、生嗯(冷經)、哈嗯(快經)、干嗯(慢經)。
證類
凡以疼痛、吐瀉、發熱、咳嗽、出血、痘、疹等為主癥,或某癥狀單獨出現,或幾個癥狀同時出現的各種疾病,苗醫將這一類疾病歸為“證”類,如72證有:巴鼓干證(公雞證)。沙謬證(青沙證)。昏拓證(頭瘟證)、能鋼證(鋼蛇證)、沙體證(紅沙證)。代公證(狗心證)、布容證(羊毛證)、巴轉證(擺子證)、豪指證(黃病心)、孟朱替證(水臌證)等。操黔東方言的苗醫補充了常見證如拿約證(黃鱔證)、嗯欒證(迷經證)、愛我證(烏鴉證)、胡西證(縮筋證)……等二十多種。
翻類
因在烈日下久曬,或感受瘴嵐穢濁之氣所致的各種急證,如口鼻出血、心腹疼痛、厥逆吐瀉、昏迷痙厥等,并伴見某種動物形態動作的,苗醫統稱為翻,包括朱砂翻(朱砂翻)、心經疔翻(心經疔翻)、巴古翻(烏鴉翻),代構翻(狗翻),界構翻(白眼翻)、大能翻(蛇翻)、松拿翻(啞巴翻)、姑寶姐翻(蛤蟆翻)……等49種。
胎病
農村小兒中,常見因營養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消瘦神疲、毛發干枯、厭食好哭、哭聲細微、夜眠驚惕等癥,苗醫根據其不同見癥及哭聲稱為小兒12胎病:胎麥(馬胎)、胎育(牛胎)、胎容(羊胎)、胎干(雞胎)、胎構(狗胎)、胎板(豬胎)、胎忙(貓胎)、胎訣(金胎)、胎嘔(銀胎)、胎崩(花胎)、胎奈(人臉)、胎慢(猴胎)。
抽病
是初生小兒最常見的一類對各種有害環境不適應性或過敏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身熱面黃、煩躁啼哭、吐奶厭食、噴嚏流淚、指紋色紫等,根據病因及表現不同而有不同的抽病,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幾朗抽(日抽)、巧抽(煙抽)、靛抽(靛抽)、都抽(木抽),此外尚有月、露、風、雨、人、畜、水而致病者,但較為少見。
丹類
本病發病急驟,初起有發熱、惡寒、頭痛、骨節痛、惡心等全身癥狀,繼而出現皮疹,皮疹略高于皮膚,色紅如涂丹,邊緣清楚,表面光亮灼熱,其大如掌,繼而擴散,甚者遍身,或癢或痛,發無定處,根據其初發部位及擴散路徑不同,苗醫將其分為10丹毒:晝買丹(飛灶丹)、晝買松丹(走灶丹)、晝麥丹(鬼火丹)、晝真度丹(天火丹)、晝汁斗丹(天灶丹)、晝卡煮丹(水丹)、晝替丹(葫蘆丹)、晝勞丹(野火丹)、晝保斗丹(煙火丹)、晝漏丹(壺漏丹)。
癀類
初起患部腫痛,繼而向深層和周圍擴大,形成大片紅腫熱痛的硬塊,四周漫腫,伴全身寒熱癥狀。常見有讀仿(火癀)、歐仿(水癀)、恨松仿(巴骨癀)節。
花類
多因癀類失治誤治而來,后期皮膚紅腫潰爛、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狀,此時多伴有人體消瘦,面色蒼白,食欲不振,低熱等全身癥狀,因其病灶發于某處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來,只因其病灶如某種物體開花狀,或呈現某種花紋而得名,如蠟榜(蠟燭花),講姑買榜(蘿卜花)等。
疔類
是一種急性皮膚傳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頑硬如釘而得名,好發于人體暴露部位,如頭面及四肢末端,并伴有寒戰高熱、煩渴引飲,甚則昏迷譫語。本病發病急驟,病情兇險,不急治則死。根據疔發特點,有樣干不公(飛疔)、歐干不公(水疔)、那干不公(干疔)、讀公(火疔)、倒公(銅疔)、哨公(鐵疔),此外根據發生部位不同還有節骨疔、箍頸疔、手板疔、腳板疔等。
瘡類
指病灶表淺的一類皮膚病,據其不同性狀及發生部位有:讀萬潑(火旋瘡)、干紐潑(白口瘡)、哥巫潑(乳瘡)等。
龜類
是長在腹內形似龜背的各種包塊。包塊質軟,按之消失,起手復現,聚散無常叫崩播(氣龜);質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龜);按之堅硬如石叫衣播(石龜)。包塊圓而無角屬陰叫“母龜”,圓而有角屬陽叫“公龜”。
(https://www.dzxsw.cc/book/79987152/3645767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