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4章 母妃
乾清宮,皇上進進出出不止千萬次,可是哪一次都沒有這一次看得仔細,看得這么用心,因為這一次,是他第一次親自動手整理先皇的遺物。從前因為懷著一顆敬畏之心,這里的每一個物件對他而言都是那么的神圣,高高在上,只敢遠觀。而今天,不知道因為什么,他對先皇的濃濃思念之情中間突然間帶有了一些人間煙火的氣息,令他情不自禁地想要抬起手來,親手觸摸這些仿佛是會說話的物件們,他有一股強烈的想要和它們說說話的沖動,說一說他對先皇永無止盡的思念,說一說他對大清帝國九洲清宴的盛世夢想。
伴隨著這股極其強大的想要與先皇傾訴的沖動,皇上進了乾清宮后直接來到了東暖閣,這是先皇接見外臣、處理政務之地,面對這些閉著眼睛都能如數家珍的一桌一椅、一筆一紙,皇上開始了與他的皇阿瑪傾心交談。觸手可及的竟全都是這些堆積如山的紙頁,當他看到這些圣旨、朱批、奏折、書信等等,望著他極其熟悉的,與自己如出一轍的董體字,情緒一下子失控起來,禁不住地淚如雨下。這上面記錄的每一件事情,一字字,一句句,仿佛就是發生在昨天,又在他的腦海中原封不動地重現一番,更是令他平添故人已去心枉然的惆悵之情。
就在皇上因為這些紙頁記錄的事項忽而傷心、忽而惆悵、忽而感慨之際,突然間一頁不是特別起眼,但其規格又極為正式的紙頁吸引了他的目光,待他急匆匆地瀏覽了整篇御旨之后,其中“隨子歸邸而居”的字樣牢牢地吸引了他的目光,同時也令他極為震驚不已!從這通俗易懂的六個字中不難看出,這道上諭分明就是先皇在世之時早早就對升遐之后后宮女人做出的特別安排!
如果不是白紙黑字、明白無誤,皇上簡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貴為一朝天子的先皇不但早早寫下遺詔,確定了繼承大統之人,而且心細如發地特意為他的嬪妃們安排好了晚年的生活:年滿五十歲以上、有兒子的嬪妃們可以到自己兒子的府邸頤養天年,不必在皇宮中孤苦地終老一生。這是一個多么的仁愛、寬容、慈祥的皇阿瑪!如此地體恤、關愛他的嬪妃們,真不愧為一代“仁皇帝”!
皇上之所以如此震驚,完全是因為這件事情是先皇首開歷史先河之舉。不要說大清朝的皇帝,就是前朝前代的皇帝又有哪一個能為自己的女人做出如此既通人情又體貼入微的安排呢?從前的那些帝王們不要說如此體恤自己的女人,甚至還會要求自己龍馭歸天之后女人們要為之殉葬的大有人在,而且不在少數。要知道僅僅大明王朝,也是在歷經四代帝王之后,于英宗時期才徹底廢除了后妃殉葬制度。
大清帝國也不例外,太祖努爾哈赤駕鶴西歸之后,阿巴亥盡管貴為大妃,又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母,竟也是即刻被施以殉葬。即使入關之后,順治皇帝大喪的時候,仍有嬪妃30余人為之殉葬,甚至連順治最為寵愛的董鄂妃大喪的時候,都令宮人殉葬的先例。然而先皇不但于康熙十二年下令“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更是體貼入微地為自己的嬪妃們做出極盡情理的安排,如此仁愛之舉怎么不令皇上深深感動?
這道圣諭對于先皇而言充分體現了對嬪妃的深切關愛,然而對于皇上而言,竟也是一舉兩得地為他解決了當前后宮事務中的一個天大難題,盡管他首先還要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
先皇的后宮可以稱得上是極具特色,非常值得大書特書。
首先令人驚嘆的龐大的人數。康熙皇帝的后妃中有“封號”的計有67人(其中皇后四人、貴妃四人、妃子十一人、嬪十人、貴人十六人、庶妃四人、答應十人、常在八人,共有48人隨葬景陵),那些沒有封號、身份低微的小主們的數量至少達到二百多人。據朝鮮記錄的有關史料中稱,康熙皇帝后宮的女子最盛時達到三千人左右,其中年齡最小的僅十二歲。
從康熙九年最早去世的慧妃博爾濟吉特氏算起,到乾隆三十三年最后去世的惇怡皇貴妃止,康熙帝的后妃們歷經了康雍乾三朝,前后延續了九十九年。
而在這龐大的后妃之中,還有四對親姐妹,她們分別是孝誠皇后赫舍里氏(廢太子的生母)和平妃、孝昭皇后鈕鈷祿氏和溫僖貴妃(十阿哥的生母)、孝懿皇后佟佳氏(皇上的養母)和佟佳貴妃(康熙朝中后期后宮的實際統領者)、宜妃郭絡羅氏(五阿哥和九阿哥的生母)和貴人郭絡羅氏。其中孝懿皇后和佟佳貴妃還是康熙皇帝的親表妹。
如此龐大的后妃群,將后宮充斥得人滿為患,品級高的妃嬪還好說,品級低的答應、常在們也就只能是有一間屋子,居住條件僅僅比宮女們稍好一些罷了。
皇上是誠孝之人,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母妃們以及其中錯綜復雜的關系,登基已快半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寧可讓自己的女人不是借居景陽宮就是暫居潛邸也不曾提出將母妃們搬遷至慈寧宮和仁壽宮。不僅如此,格外小心謹慎的皇上還特別降諭內務府:所有先皇后妃和女人們的任何事宜,必須事先奏請他本人,經他批準之后方可行事。皇上就是擔心會有人利用先例、慣例為借口,對先皇的女人做出不恭不敬之舉。
實際上,按照皇上此前的想法,他一直打算將這些母妃們繼續奉養在宮中,待遇不但不會降低,反而以后逐年還會通過晉升品級的方式來不斷提高她們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待遇,他要讓皇阿瑪安心走好,他要做世間孝子的表率。
但是隨著這道圣諭的浮出水面,皇上登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以他的本心而言,當然是希望將母妃們留在宮中,由他這個皇帝兒子恪盡孝道,他是誠孝之人,不但對皇阿瑪誠孝至極,對母妃們也是一視同仁,絕對不會打半點折扣;另一方面,既然皇上是誠孝之人,自是一星半點都不想違背先皇的意愿,特別是他非常清楚地知道,皇宮的條件雖然是全天下最好的,但終究也是抵不過母子情深。是由他這個皇帝兒子來盡孝道,還是由各位母妃們的親生兒子來盡孝道,成為擺在皇上面前一條極難抉擇的道路。
從皇上的本心來講,他當然是希望將母妃們繼續留在宮中奉養,既是他真心實意地想要盡一個兒子的孝道,令自己能夠心安踏實,不至于心生愧疚、悔恨終生,同時也是不想落下一個容不得母妃,刻薄寡恩、不敬不孝的“惡名”。畢竟自從他登基的這幾個月的時間以來,各種各樣的流言充斥著帝國的角角落落,如果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候拿出先皇的御旨,雖然事出有因,但是一旦看到先皇的嬪妃們出宮隨子而居,誰還會有足夠的耐心聽他解釋?
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們開始了想當然的主觀臆斷,認為完全是他這個嗣皇帝容不得母妃們,先皇才剛剛賓天,母妃們就被他趕出了皇宮。而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政敵們則會欣喜若狂地抓住這個他白白送過去的把柄,一時間好不容易稍稍平息了輿論又一邊倒地朝他投來,于是在強加在他頭上的“殺父、弒兄、篡位、矯詔”等等罪名之后,又不費吹灰之力再增加一項刻薄母妃的罪名。
然而為了他自己安心,竟置各位皇兄皇弟們的母子親情于不顧,那么他的這份孝心是不是太過狹窄,太不通人情?對于宮女們三十歲出宮都自認是一件殘忍的事情,而對于親手剝奪的這些母子親情,他不是更加的殘忍嗎?
今天來到乾清宮,本是想和先皇好好地說一說話,傾訴這些日子以來的思念之情,哪里料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自己的惆悵心緒未得到平復,反而又新添了面對這道圣諭何去何從的難題。
從這一天開始,皇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且被這個問題困擾了許久,許久,直到半個多月之后,才終于做出了決斷,而最終促使他下定決心的,還是皇太后娘娘。與親生額娘之間勢同水火的關系是皇上終生的遺憾,“子欲孝而親不待”,這種人間慘劇為什么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他的這一生在親情關系上已經是非常的不幸,在他榮登帝王寶座之后,明明可以為他的生母帶來全天下的女人們都難以企及的榮耀,而事實上卻是因為從前的種種疏離,皇太后不僅不以此為榮,反以此為恥。
身心俱疲的皇上不想他的皇兄皇弟們再重復上演這樣的悲劇,于是他寧可冒著再次被天下人誤解,被政敵抓住把柄散布謠言的風險,還是做出了遵照先皇遺旨的決定。
流言?有關朕的流言實在是太多了,虱子多了不怕咬,債多了不用愁,再多這么一個流言又能奈朕如何!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
(https://www.dzxsw.cc/book/7991/465452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