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老北京
“就咱們村頭那一塊兒,原先不是圈出來要做養(yǎng)殖場嗎?那個地方距離咱們村子里的人煙比較遠(yuǎn)點,安靜些,適合孩子們學(xué)習(xí)!”
一聽到這話,老村長呵呵的笑了出來。
“也行,只是不知道這書你們打算去哪里籌集啊?”
李巖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都只能去縣城里的書店買,對了,咱們村子里的孩子花名冊有沒有?”
李巖一說花名冊,這可把老村長給難住了。
隨后就聽到李巖道:“就是咱們村子里的小孩子的數(shù)量,都統(tǒng)計過沒?”
李巖這么一說,老村長才明白過來。
“有的有的,每年村子里有新生兒的時候,咱們總數(shù)要登記起來的,來來來在這邊!”
他說完之后,直接帶著李巖進(jìn)了自己的房間里。
在一大堆的筆記手冊中,抽出了一個藍(lán)色殼子包著的本子。
“喏,全都在這里了,上面都是那些孩子的出生年月,我記得籠統(tǒng)的應(yīng)該有五十多名吧!”
他說完,就將手里的手冊翻開來。
然后點了點自己看著的那一頁。
“對,就是五十三位。今年年紀(jì)最大的哪一個有十三歲了,家里沒錢送上學(xué)!”
說完老村長就嘆了一口氣。
李巖順勢接過名冊。
他大致的計算了一下,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
年紀(jì)最大的那個十三歲,最小的是年底剛出生的。
拋去那些家里送著去上了學(xué)的還有年紀(jì)太小的,能來圖書館上課的,大概有二十一個左右。
得知了一個大概的人數(shù),李巖也就放心開始操辦起來了。
黃浩一聽說是給村子里建的公共圖書館,一下子就給樂開了。
說什么都不樂意收圖書館的工錢,加班加點的就幫著建。
這一次因為學(xué)生流動的量比較大,所以雖然蓋的是二層磚房,但能夠利用的其實才一層。
一樓被隔成了三個小隔間,最大的地方做教室。
然后兩個比較小的地方,改建成一個坐讀室,一個做藏書館。
二樓則是攔著直接做了兩個隔間,按照李巖的設(shè)想來說。
一間堆滿書,另外一間可以讓孩子們玩樂。
只是玩樂的內(nèi)容是什么他還沒想好,所以就暫時空著了。
手里拿到計劃圖紙之后,黃浩就帶著手底下的師傅開始動工。
忙完這些,已經(jīng)到了元宵節(jié)。
新的一年正式開始了。
李巖在這個世界里度過了忙碌又充實的第一年,他心里無比滿足現(xiàn)狀。
只是,有一件事情,他想著已經(jīng)拖不得了,自己必須要加急去辦辦。
而這事兒,就正是李巖一直心心念念地塑料的事情。
1981年,塑料桶、盆還沒有出現(xiàn)在大家的視野當(dāng)中。
這個時期的人們雖然蝸居在村子里,但已經(jīng)模糊的有了一個塑料袋的概念。
只是依舊不知道塑料究竟是什么。
其實早在一九六六年的時候,在京城就出現(xiàn)過有人拿著塑料袋逛街的場景。
只不過那個時候的塑料袋十分昂貴,一般人根本用不起。
所以才導(dǎo)致往后的十幾年里塑料的發(fā)展一直得不到提升。
造價成本太過于昂貴,窮人用不起,富人不屑于用。
也是造成了國內(nèi)使用塑料相比較起其他的國家又晚了太久。
而李巖就是想要吃上這一口熱乎的羊湯羊肉!
這俗話說得好,只有吃上了第一口的,才是真金實料的。
建立圖書館的事情,他全權(quán)交給了黃浩來做。
而自己則在道別了顏靈之后,獨自一個人跟著經(jīng)常來的那些進(jìn)貨商一路北上。
“你去的這一路上一定要多加小心,身上多備一些錢,我聽說京城那邊的花銷遠(yuǎn)比我們這里要貴得多,你自己要保重!”
顏靈的眼眶里淚花不斷翻涌。
她依依不舍的拉著李巖的手臂,一直到旁邊的經(jīng)銷商們實在是等不了了,才松開手。
她是眼看著車子消失在村口的消失。
李巖一走,這顏靈就感覺自己的心里是空了一塊兒。
平時里做什么都起不來勁。
李巖走時還留了二百塊錢在她身上,要她自己去城里買書,最好帶上些個小姐妹一起去逛逛,讓她們也幫幫忙提書。
這本來是計劃的好好的,但是李巖一走,顏靈就沒了興致。
天天只知道呆在屋子里等著李巖了。
如果不是黃浩偶爾叫她出去看一眼工程的進(jìn)度,顏靈甚至是可以四五天不出門。
這可把旁邊的李芳給憋壞了!
好幾次想要找顏靈說話都沒抓著機(jī)會。
而這邊的李巖,只簡單的收拾了幾套衣服,身上帶著五百多塊錢就出門了。
在后世里人們根本就不習(xí)慣帶現(xiàn)金。
用的都是線上支付的方式。
所以為了方便,李巖就只能拿著存折還有現(xiàn)金一起上路。
他們雖然坐的是去京城里的專車,但是緊趕慢趕也是有了四五天時間才到了京城。
到了那里之后,大家伙是真的都累的不行。
一個兩個灰頭土臉的,狼狽不堪。
好在李巖這一次跟的是經(jīng)稍商的車,他們一路上雖然累但李巖沒能糟什么罪。
甚至到了京城之后下了車還能直接住進(jìn)來經(jīng)銷商老哥的家里。
一進(jìn)屋子,哥倆就一起去京城的澡堂子洗了個熱水澡。
這個時候的京城雖然遠(yuǎn)沒有后世繁華,但畢竟是天子腳下,早早便已經(jīng)顯露出來了它的不平凡來。
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車子,說話的口音各式各樣的都有。
只不過最多的就是京味十足的口音。
搭著李巖的那個經(jīng)銷商老哥就是京城本土人。
這一路上李巖可沒少被他摧殘,這老哥說話快的時候李巖甚至都不能理解他說了什么。
那個老哥只能耐心的教了他一些京城口語里特殊音節(jié)代表的什么。
兩個人從澡堂子里一出來之后,面對的就是層層高疊的群樓大廈。
李巖這才從里面找到了一點后世的影子,有了一點踏實的感覺。
1981年的北京,雖然家家戶戶都有小車,但街上來來往往的卻都是自行車。
大家都還以在工廠里做工為榮,走到街上也不是全都是靚男靚女,而是大部分穿著藍(lán)色工作服的工人。
行人走在街上,不少的人戴著綠色的軍帽,手里推著自行車,肩膀還斜挎著一個帆布包。
(https://www.dzxsw.cc/book/79835313/3167589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jī)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