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無題
今年的春節對大唐君臣來說可謂是非常的愜意,四夷臣服,將來的史書上他們的評價又會漂亮許多。
與之相反的則是藩屬國的使節團,一個個都表情凝重,尤其是和大唐關系不那么好的,更是如喪考妣。
在大唐炫耀武力之后,一條條情報信息,被各個使節團的信使被送回自己的國家。
總之核心思想就一句話,大唐不可敵。
對此李世民心知肚明,卻沒有作出任何阻攔動作。
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震懾諸國給大唐爭取更多發展的時間。
等諸國反應過來不對的時候,大唐已經成無敵姿勢碾壓不服了。
不過他也沒有天真到以為,有大炮就能震懾住所有敵人。
“大炮對那種三心二意的勢力效果會很好,對本就和大唐不和睦的國家來說,作用并不會太大。”
“如薛延陀和西突厥,并不會因此減少對大唐的敵視,我們和他們早晚必有一戰。”
李世民霸道的道:“就算他們想和大唐和睦相處也沒有可能,他們太大太強,已經威脅到了大唐的安全。
“且一個處在北方草原,妨礙獲取戰馬,威脅河西走廊。”
“一個坐落在西域,阻礙了大唐西進的腳步,這就是他們滅亡的原因。”
陳景恪聽的也是熱血沸騰,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原王朝失去這種霸氣了呢?
前世有一種說法,中國對國防的認識趨于保守,也就是自己國家安寧,家門口比較和平就足夠了。
至于別的地方,就認為和自己沒有洗不管了。
這種思想對小國很管用,可是不適合大國。
你想保守,別人就一定會和平相處嗎?
作為大國就應該有鷹一樣的視野,俯視整個天下。
倒也不是說和歐美一樣,四處扇風點火搞的全世界一團糟,而是必須要有所防范,要趕緊作出針對性措施。
別到時候敵人打到家門口了,你一臉懵逼,這個強大的敵人是哪來的?
“陛下說得好,我們就應該向雄鷹一般,從天空俯視天下,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獵場,而不是自我禁錮等著敵人上門。”
李世民深以為然的道:“你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大唐就應該以天下為戰場,成為真正的天下之主。”
李承乾也激動的道:“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陳景恪說道:“對此我深信不疑。”
不過他隨即又說道:“不過大炮可不是萬能的,不能過于依賴。”
李承乾也頷首道:“略微懂一點兵法的都能看的出來,大炮最擅長攻防戰不擅長野戰。”
“不論是西域還是草原,都是地廣人稀,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陸軍野戰。”
陳景恪想起前世看過的某外國電視劇,連連點頭道:“確實如此,在野戰時可以以騎兵對炮兵發去突襲。”
“只要沖過第一輪轟炸,突入炮兵陣地,或者和大唐軍隊廝殺在一起,炮兵就很難發揮作用了。”
那部劇講的是當年法國入侵俄國,法國是火槍火炮,俄國以哥薩克騎兵發起沖鋒,成功突破戰陣雙方發生短兵交接。
結果是法國損失了三萬人,俄國損失了四萬,差不多算是平手。
莫臥兒帝國也用同樣的辦法對付過英國的火器軍隊,也獲得了勝利。
至于滿清為什么失敗了,只能說已經爛到根子上的政權不配贏。
真正終結騎兵時代的不是火槍和火炮,而是機槍和坦克。
李世民卻大為不滿的道:“你兩個對軍事一竅不通,景恪不通就算了,承乾你竟然也不通,實在不該。”
李承乾臉上的笑容一僵,誠惶誠恐的道:“讓阿耶失望了,我以后一定多和諸位將軍請教學習。”
李世民搖頭道:“有些東西靠嘴巴教是學不來的,等有機會就讓你去戰場親眼看看什么是戰爭,免得將來成為紙上談兵之人。”
李承乾卻眼前一亮,能上戰場歷練的太子有幾個?他自然很高興啊。
“謝阿耶,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李世民點點頭繼續說道:“方才你們說炮兵不善野戰,確實有一定道理,但事無絕對。”
“兵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名優秀將來就要做到化不利為有利,避免火炮的短處發揮其長處。”
“可知道當年衛青是如何對付匈奴人騎兵的嗎?”
李承乾眼睛一亮,說道:“車陣。”
李世民頷首道:“對,大家只記得霍去病率騎兵迂回千里,封狼居胥,就以為大漢打敗匈奴靠的是騎兵之利。”
“其實不然,大漢用的騎步戰法。平時趕路用的是騎兵,能追上敵軍。”
“真正決戰的時候,則以戰車結陣以弓弩射之,等敵人士氣低落時再以騎兵發起最后的突襲。”
“當年李陵以五千步兵抵御匈奴三萬騎兵十余日,殺傷匈奴人近萬人,靠的就是車陣和弓弩。”
“后來也是弓弩耗盡,且軍中出了叛徒才兵敗被俘。”
“這種方法一直到現在都在使用,我大唐打突厥騎兵就用過。”
“但同樣的陣法不同的人用出來就有不同的效果,突厥人也想效仿此法對付我大唐騎兵,結果依然是他們敗了。”
李承乾不禁連連點頭,確實是這個理,他現在已經有些知道李世民要說什么了。
陳景恪則沒有想那么多,就是當故事聽了。
雖然衛青霍去病和李陵的故事,他早就看過不知道多少遍,可由李世民的視角來講,還是很有意思的。
李世民繼續說道:“大炮比弓弩更好用,神威大將軍炮太重不方便意動。”
“可是虎蹲炮重量輕,射程也較近,用來和弓弩車陣配合,效果會更好。”
聽到這里,陳景恪下意識的接了一句:“把火炮縮小成幾斤重,單人就可以用手舉起來使用。”
“發射小拇指那般粗細的彈丸,射程能有兩三百米。”
“這玩意兒彈藥體積小攜帶方便,造價也比復合弓便宜省事兒。”
“訓練也比弓箭手簡單,只要能舉起來能瞄準方向就能射擊,是個人訓練幾天都能……”
說著說著發現李世民和李承乾都直勾勾的盯著他,心中有些發毛的道:“你們看著我干啥?”
李世民惡狠狠的道:“此法為何你不早說?”
陳景恪解釋道:“那不是當初大唐的鋼鐵產量不足……額,好吧,當時是覺得沒必要。”
李世民感覺手又癢了,這次他沒忍著,直接劈頭給了一巴掌。
不過沒有使太多力就是了,而且力氣全都落在了發髻上,沒有打到人。
“該打,以后再有此類奇物,一定要第一時間拿出來。即便暫時無法大規模使用,少打造一些做實驗還是可以的。”
陳景恪連忙道:“好的好的,我現在就把火銃給畫出來。”
說著就拿來筆墨,把火槍的樣式和原理給寫了下來。
李世民吐槽道:“你這字,一點進步都沒有,浪費了這么好的字體。”
陳景恪無奈說道:“我這是忙啊,哪有時間練字?”
“不過這字體我教給小兕子了,將來她就是正宗傳人,怎么能說浪費呢。”
“您到底是不是小兕子的親爹啊。”
李世民下意識的又給了他一巴掌,頓時覺得念頭通達。
早就想抽這個臭小子了,以前忍著沒抽。
今天終于完成零的突破,以后沒事兒就多抽他兩下。
這種混蛋,就應該多抽。
還有李泰那個混球,真把書院當家了,過年都差點不回來,也該抽。
有看了一眼李承乾,最終決定還是給他留點面子吧,畢竟是太子傳出去不好。
不過要是他不好好干,該抽也待抽。
陳景恪還不知道自己以后要面臨什么,老老實實的把火槍給畫了出來。
他給的是前膛槍、后膛槍以及燧發槍三種,至于該使用哪一種,就是工匠和軍方的事情了。
李世民接過那三頁紙,越看越是滿意。
雖然不能徹底取代弓弩,但這種火銃的優勢實在太大了。
制造簡單,保養方便,使用簡單,真就是隨便來個正常人都能操作。
弓弩呢?一把強弓從準備材料到制作完成,需要一兩年的時間,還有怕火怕潮等等缺點。
關鍵是弓箭手的訓練難度太大了,從軍隊挑選最強壯的士兵,打熬雙臂的力氣。
一名合格的弓箭兵,訓練完成就需要幾個月乃至一兩年時間。
而且強弓射擊的時候需要很大的力氣,就算是神弓手連續射十來箭也要停下來休息,否則雙臂就會拉傷。
火銃只要有彈藥可以一直射擊,不用發愁體力的事情。
越想他就越覺得這東西實在太好用了。
也不需要大規模普及,先打造十個八個折沖府的火銃部隊實驗一下效果。
打仗的時候抽調幾個過去,就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等時機成熟再慢慢打造更多的火器部隊。
至于普及火器會不會給動搖皇室對國家的統治,他完全沒有考慮過。
甚至就連被大家詬病的宋朝也沒有考慮過這些,畢竟火銃最早就是宋朝發明的,明朝就開始大面積普及。
只是明朝后期問題太大了,以至于對火器的研發落后于西方。
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在采購乃至仿照西方的火氣,武裝軍隊。
只有滿清,為防止天下人造反限制火器的研發和使用。
但也只是限制使用,并不是完全不用。
滿清也是有火器營的,至于戰斗力嗎,前期還行中后期就徹底拉了胯。
從李世民這里離開,陳景恪照例去了立政殿見到了李明達。
小姑娘又長大了一歲,小臉蛋漸漸長開,已經有了禍國殃民的趨勢。
用前世的話來說,蒼天帶走了她一些東西,也給她了一些別的。
她天生遺傳了父親的高血壓和母親的哮喘,可是在智力以及容貌上,繼承了父母雙方的優點。
其實陳景恪還有些擔心,小姑娘長大了會不會叛逆,不喜歡包辦婚姻。
不過目前來看這一切都是多余的。
小姑娘懂得害羞了,雖然開始和他保持距離,但親昵卻一分都沒有少,反而更多了。
他要是三天不來宮里,她的心情就會變得很失落。
所以現在他都是三四天來一趟宮里,或者她去外面找他。
然后陳景恪就會帶她到各種地方玩耍,體驗外面的世界。
和其她從小就被養在深宮,嫁人前幾乎沒機會出宮的姐妹比起來,她的童年更加的完整。
等陳景恪到達立政殿,李明達早就已經等在這里了。
其實這是長孫無垢的安排,知道陳景恪進宮,就會提前把小兕子從學堂里接過來。
一見面陳景恪就關心的道:“小兕子,最近有沒有乖乖吃藥啊。”
李明達苦著小臉道:“嗯,吃了,好難吃呀。”
陳景恪安撫道:“這些藥當年我都吃過,咱們這叫同甘共苦。”
李明達頓時就開心起來,道:“嗯,哥哥放心,我會好好吃藥的。”
聽著兩人略顯幼稚的對話,長孫無垢作出一副肉麻的樣子,轉身離開。
留下兩人在這里玩耍。
李明達的身體漸漸長成,關鍵是哮喘終于發作,孫思邈給她配置了藥物進行治療,以期能在十四歲之前徹底控制住。
至于陳景恪的病,因為缺少專業以期進行檢測,他也不知道治療到何種程度了。
只是從十四歲以后就再也沒有犯過,前世錯過的事情,這一世終于得到彌補。
……
很快上元節結束,諸侯國的使節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告辭離開。
很多信息通過信使是無法轉達的,他們必須要第一時間把返回國內,親自向國家的首領和掌權者解釋此事。
祿東贊走的也很快,讓人沒想到的是,他竟然特意去紫霄觀和陳景恪告別。
陳景恪自己都沒想到,在意外之余也頗為感慨,若不是各為其主祿東贊真的是個不錯的朋友。
可惜沒有如果。
送走祿東贊,陳景恪也開始了三點一線的生活。
紫霄觀陪伴家人孩子,去書院工作忙碌,偶爾去皇宮陪陪李明達。
而遠在千里之外的草原上,王方翼和李孝逸兩人率領千騎頂著寒風來到定襄城下。
(https://www.dzxsw.cc/book/79771816/75525583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