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為啥別人想不到?
「吃獨食,是沒有好下場的。」
「團結一起可以團結的力量。」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那是人情世故。」
對于這幾句名人箴言,王迪怎能不清楚!
即便身為九五至尊,他也從未抱有借以皇帝之名,單憑自己一人去對抗天下人的愚蠢想法。
況且,像懶政、庸政、怠政這些體制內根本無法清除的毒瘤問題,放在啥時候都不會缺席,他也從沒想過憑借嚴刑苛法酷吏便能將其徹底根治。
畢竟…就連說一不二殺伐果斷的朱元璋,都沒能改變這種局面。如此明顯的例子擺在這,王迪不會重蹈覆轍,步了太祖高皇帝的后塵。
既然砍腦袋的強硬辦法難以達到效果,還容易落得個殘暴帝王這種不好的名聲,那他便以軟硬相結合的方式,讓處在高層位置的臣子們,自己逼迫自己好好干活,期待得到朝廷以及他這位皇帝的滿意與認可。
不管怎么說,肉眼能見到的利益,就擺在這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們的眼前。
朝廷給的,還不用擔驚受怕不敢光明正大地用……
此等好事,他們為何要拒絕呢?
只要這些大魚貪食咬鉤有上那么一段時日,王迪再將針對文臣們的考成法放出來,他就不信了,這些人的心里就沒有危機感。
就算他們心里沒點逼數,下面四五品的官員們,眼巴巴的他們,面對這種利益誘惑,豈能不流口水?
占著茅坑不拉屎,小心被人端了老窩。
至此,頂多五年以后,武勛有考選大典,文臣有考成法,何愁會缺能臣良將?
到了那個時候,各地供養的藩王,便能動一動了。
該養,還是得養著。
不過得定下規矩,朝廷給了你們賺錢享福的機會,誰特么再貪得無厭敢去霍霍底層百姓,小心藩王稱號不保被廢為庶民,最終毛都撈不著。
如此這般,大明朝的政治體系,便能在海量銀錢的支撐下,順利擺平搞定。
反正在王迪看來,以一國之力,養活千兒八百個的特權家族,還是輕而易舉的。
這樣的話,接下來再有什么良政實施,有了這些人的鼎力支持,遇事掣肘的問題,還會存在嗎?
大明朝的皇權,也能在這種天下人眾星拱月的守護中,萬世不易。
而王迪的終極大目標,快活享樂一輩子,這不就輕松實現了嘛。
唯一讓他擔憂的就是,他有點搞不明白……
這種足以令各方勢力都能得到好處的政策,且不說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明君,為何就連洪武大帝還有永樂大帝這種有著雄才偉略的兩位帝王,都沒能看透這件事呢?
除了眼光超前一點,王迪雖然嘴上一直在說超越歷來的所有明君圣君,但他對自己的政治水平認知,始終還停留在一名普普通通急診科醫生的水平。
在他看來,就算貧農出身的洪武大帝,對海洋知之甚少,為了大明朝的初期穩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實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但永樂大帝時期的六次鄭和下西洋,王迪最近這幾日才知曉,自己是當局者迷,鉆了牛角尖。
鄭和下西洋真正的情況,并不像后世教科書上面寫的還有歷史老師口中講得那樣,每次朝廷組織的下西洋活動,都是“勞民傷財”或是“賠錢賺吆喝”的虧本買賣。
在他看來,要么是后世人的搞錯了,要么就是自己身處的大明朝,和后世記載的那個不一樣。
這幾日宅在行宮內,除了玩小妮子以外,王迪是真真切切在為大明朝付出自己的汗水與努力。
翻閱了不少資料,再加上與楊蜜的深度交流,王迪心中已是相當清楚,永樂大帝對于遠洋貿易的利潤到底有多大,他心里絕對是心知肚明。
可以說,前三次鄭和下西洋,算是熟悉道路與商貿情況。就算是在這種磕磕絆絆的情況下,依舊是穩賺了不少銀錢。
后面的三次下西洋活動,隨行的船隊越來越大,深入西洋的路線也越來越遠……
每一次返航,可謂實打實地給大明朝帶來了巨大利潤。
否則永樂大帝在位期間,哪來那么的銀錢去修繕長城衛所、疏通大運河、編纂永樂大典、建順天府、南征安南、五次北征寇虜……
更何況,永樂六年、八年、九年和十一年,大明朝各地還發生了幾次較大規模的疾病與瘟疫!
就憑朱棣的雄才偉略,遠洋貿易果真不賺錢的話,他絕不會僅是為了宣揚大明朝的國威,或是尋找建文帝而如此勞民傷財。
正因利潤頗為豐厚,這才有了先帝宣德五年期間的第七次鄭和下西洋。
雖說遠洋貿易的利潤,最終都落入了皇室的口袋里,引得一干文臣上梳稱有礙觀瞻,有傷風化之類的言辭,但不管怎么說,朝廷依舊是在三十年的時間里,進行了七次下西洋的壯舉。
既然都知道了遠洋貿易利潤如此之大,王迪就很納悶了,自己搗鼓出來的這幾項政策,他覺得以永樂大帝的智慧,沒道理琢磨不出來啊。
那為啥就沒實行呢?
但想破了腦袋,和楊蜜反反復復斟酌過后,王迪還是未能從這財帛動人心可以團結文武勛貴乃至藩王的謀略中,找出太大的破綻。
要說有沒有破綻,肯定是有的。
像于謙這一類無欲無求的臣子,就是破綻之一。
問題是,這天下有幾個當官的,能混成像他這種家徒四壁,沒有半點余財的熊樣子。
其次就是,隨著輸入大明朝的進口貨物和金銀財寶越來越多,也許過不了幾年,利潤就沒有頭幾年那么大了。
一旦分到手的錢財減少了太多,恐怕有些人是會生出意見來的。
但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
多生孩子,提升人口數量增加消費群體即可。
再就是,通過朝廷的宏觀調控,完全可以將進出口貨物進行及時調整,將國內有可能產生的經濟問題,轉移到周邊番邦小國身上。
兩兩結合下,類似于通貨膨脹或是緊縮帶來的諸多問題,便能消于無形當中。
這些還不管用,最后還有行兵打仗這種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式呢。
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一切都已考慮妥當……
所以說,才有了今晚的試探。
王迪就想看看,在這不比朝堂陣容要差到哪去的文武百官當中,有幾人,能以什么樣理由,來勸諫自己收回這份良政?
時間一點點劃過,喝了兩杯酒但頭腦還是蠻清醒的王迪,看著分列左右兩席的文武百官臉上的表情,他心里基本已是有了譜。
文官心思多,半數的人還能故作鎮定臉上沒啥異樣表情。
但武勛那邊就不一樣了。
像是英國公張輔和鎮朔將軍楊洪這些沉穩持重的老家伙們,面無表情…甚至帶著點憂慮的樣子,很難讓人察覺出他們現在到底是何種心情……
像泰寧候陳瀛還有駙馬都尉井源這一類不缺能力且有野心的家伙們,臉上的笑容,在火光的映襯下,很是喜人。
但笑得最開心的,竟然還不是他們!
(https://www.dzxsw.cc/book/79734169/72640061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