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印象宜昌 > 世紀寒潮與宜昌氣象臺(2)

世紀寒潮與宜昌氣象臺(2)


世紀寒潮與宜昌氣象臺(2)

        宜昌原本沒有天氣預報的,因為靠近長江,所以水患不斷;同時也因為大部分區域處于山區,極易遭遇旱災,所以在農耕時代,耕種和收獲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而住在城區里的市民就靠著長江那條黃金水道和上四川、下武漢穿洞庭的過載碼頭的特殊優勢,過著自己還算簡單懶散的小市民生活。不過宜昌歷史悠久,原住民多是農民轉化而來,敬畏鬼神,相信命運,熟悉二十四節令,也有些天文地理的知識,那些知識就集中反映在口口相傳的民謠之中。

        比如說到天氣,信手拈來就是一大堆:天黃有雨,人黃有病。天上魚鱗鱗(指云彩的形態),地下雨淋淋。早上燒霞,等水燒茶;晚上燒霞,死克螞(宜昌話:克螞指的是青蛙)。初一下雨十五晴,十五下雨打連陰(指的是梅雨季節)。順秋十八暴(指的是立秋那天如果下暴雨,那就會連續十八天,天天有一場暴雨)。二、四、八月亂穿衣(指的是這幾個月份,天氣變化很快,忽冷忽熱)。還有:涼頭露腳(juo),賽吃補藥(yuo)。

        比如說到冬天的雨雪,就有"雨夾雪,半個月"之說,還有:三九四九,凍腳凍手;五九六九,搖腳擺手。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也就是走路發熱);九九八十一,家家把炭熄(也就是不再烤火)。身從腳下寒(指的是身上冷必從腳下起)。腰里系(ji)根繩,要抵穿幾層(意思指的是冬天腰里扎緊了,身上要會暖和一些)。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指過了端午節,才真正不用穿棉衣了。這里一是說明以前比現在的氣溫低,二是指過去人窮,除了里面的單汗褂,外面就是一件空筒棉襖了)。

        1876年,中英簽訂了《煙臺條約》,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第二年的4月,英國人狄妥瑪就成了宜昌海關的最高長官,也就在這一年,宜昌海關設立了水標站,宜昌開始有了正式的水位記錄。據宜昌史料記載,1882年7月,宜昌開始觀測降雨量,這是宜昌降雨量記載之始,就是不知是何人所為。1883年,英商立德樂乘木帆船川江,一路詳細勘察川江航道;到了1886年,宜昌開始采用新式氣象儀器觀測溫度、氣壓和降雨量。

        宜昌海關署稅務司李約德1891年12月31日寫的那部《宜昌十年報告》中,用了一個章節專門談宜昌的《氣象》,比現在的那些要么一大堆專業術語、要么枯燥無味的氣象報告不知要生動多少,特摘錄如下,好讓各位看官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的宜昌的實際情況:

        "宜昌的氣候和長江沿岸的港口一樣,夏天的三四個月里特別熱,但一年當中其他的月份還是不錯的。盡管夏天溫度很高,有時甚至高達華氏100(攝氏37。8)度,但不像某些更東部的港口那樣悶得人難以忍。夜里熱得睡不著覺的抱怨聲這里不太多。最熱的時候一般也有小涼風,令人精神飽滿,精力充沛。自然由于這一帶是山區,所以經常下雨。"

        "冬季這里偶爾下雪,盡管周圍的高山上積雪數日不化,但宜昌從不積雪。由于潮濕,每年開頭的幾個月冰凍刺骨,但溫度表上的數字很少低于華氏28(攝氏-2。2)度。整個冬季棕櫚樹及其他熱帶、亞熱帶植物照常生長。冬天,江面上經常有霧。這里的盛行風是地方性的,并受當地的地形的影響。風沿著深谷下曲折迂回奔騰不息的大江竄來竄去。"

        據曾經在1921年宜昌海關,歷任江務幫辦(科級高級職員)達28年的羅發祖在解放后的《自述》中說:"我從1921年海關港務科起,就搞觀測氣象工作,每天上午兩次,下午兩次,夜間另有值班的觀測,每次都是用密碼由電報局拍發至上海徐家匯天主堂的天文臺,每月還集中詳抄一份,對最高溫度、最低溫度、雨量總計、晴雨天氣等總結匯報給徐家匯。"由此可見,解放前宜昌來自全國的氣象資料都由老外所控制。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29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