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印象宜昌 > 世紀寒潮與宜昌氣象臺(5)

世紀寒潮與宜昌氣象臺(5)


世紀寒潮與宜昌氣象臺(5)

        新中國的成立是一個永載史冊的偉大轉折,最重要的標志之一無疑就是在天安門用湖南話說出的那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949年7月宜昌解放以后,新政府接管了所有的一切,這其中自然包括一直由外國人掌控的氣象資料。有關資料顯示,1952年宜昌軍分區接到上級命令,要求宜昌要建當地的氣象臺。

        按照建臺的規定,既然是城市氣象臺,自然不能遠離城區。原來位于懷遠路(現在的紅星路)和濱江路(現在的沿江大道)之間的宜昌海關里面所設立的氣象觀察站因為那片地方被新成立的市委和市政府所占用,所以必須搬遷。而在解放初期的宜昌城的范圍,不過就是上起北門,下起九碼頭,一邊靠著長江,一面就在現在的珍珠路一線。

        于是,原來的六一書院所在的那座不高的小土坡就被選為了氣象臺的新址。那個時候,六一書院早就蕩然無存,就是在坡下重建的學校也早就毀于戰火之中,舉目望去,那座土坡到處都是農田和大大小小的堰塘,還是很荒涼的。據史料記載:氣象臺的觀測站就建在土坡的前面,也就是原來的夷陵商業城的位置,現在的地稅局三峽分局大樓街對面,而辦公室、宿舍和食堂就在那個觀察站的后面。可惜沒有歷史照片,不然的話可以看看當年的模樣。

        當時從東門通往氣象臺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東正街(現在的西陵一路東門段),另一條是東門外正街,當時的東門外正街可以通到現在的珍珠路,然后翻過那座小土坡,有一條羊腸小路可以到石板溪(現在的西陵二路與夷陵大道的十字路口)。當然這條路也可以通到氣象臺觀測站后面的氣象臺宿舍。后來宜昌編制西陵區的街道名稱的時候,就地取材,自然而然的“氣象臺路”就產生了,而在更后面的社區管理劃定管轄范圍的時候,順理成章,原來的氣象臺宿舍和后來的那一大片地盤就成了今天的氣象臺小區了。

        1967年以后,在氣象臺的后面建起了兩排平房,那算是氣象臺小區的第一批居民。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隨著三線建設的展開、葛洲壩工程的開始,市玻璃廠的上馬、東方紅小學的建成,還有住宅區的逐步形成,珍珠路上變得車水馬龍,氣象臺小區人口的增加,煙囪的林立,污染的擴大,自然就會直接影響天空大氣的準確觀測,于是,氣象臺就在1971年遷上了東山,但氣象臺小區的地名卻一直保存了下來。

        宜昌氣象臺之所以搬遷,除了原來的觀測站過于太小、位置過于太低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葛洲壩工程的開工,必須為那個萬里長江第一壩提供詳盡準確及時的天氣預報,自然關系重大,所以自從搬到風景秀麗的東山之上后就鳥槍換炮了。氣象臺變成了氣象局,占地面積也擴大到約90畝,不僅擁有高空站、地面站和天氣雷達,還有15個國家氣象觀測站,近400個區域自動氣象站,而且宜昌高空站是中國八個gcos站之一,參加全球氣候資料交換。

        尤其是2001年建成的那座宜昌新一代天氣雷達大樓、也就是宜昌人俗稱的三峽風云塔更是成為了宜昌的城標之一。風云塔的塔高15層,相對高度78米,海拔高度208米,總建筑面積2870平方米。那臺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可以大大提高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對長江中下游防汛和三峽大壩建成后的航運、水庫調度提供氣象支持。而對于宜昌市民來說,氣象臺利用三峽風云塔上的球形天線燈光顏色的變化顯示宜昌市每天的天氣預報信息,大家只要抬起頭,看看風云塔上的天氣預報的燈光顯示就可以更直觀、更方便地了解每日天氣預報。

        可是到了2014年7月13日,位于東山之巔的宜昌氣象臺三峽風云塔上的雷達罩關閉了燈光照明。由于中心城區面積的擴大,也因為城市發展的需要,氣象臺搬遷到西陵區石板村與黑虎山村交界的海拔250多米的黑虎山上,據說氣象探測高度將大大突破原來氣象臺的高度,也不再制約中心城區建筑物的建設高度,只是少了一個直觀天氣變化的景點,還是很遺憾的。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28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