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書街(117)
回眸中書街(117)
一一七、宜昌的基督教
因為從宜昌西去的方向都是萬仞高山、千山萬壑的鄂西山區和險峻之極的長江三峽,被大霧阻隔了大半天的冬日陽光很快就被山峰遮住了,西陵峽口長江邊上的宜昌天黑得很早,等到蓋洛和他的那些隨船的傳道士們順著高高的石階登上宜昌碼頭的時候,天色已經變得昏暗,這個當時只有三萬人口的小城開始被越來越深沉的夜色所籠罩。不過,蓋洛和他的同行一點也不擔心夜的黑,因為他們應邀將要到位于二馬路附近的蘇格蘭傳教士丁慰寧寬敞而舒適的私宅做客,并因此結識了很多在宜昌的外國人,其中當然有和他一樣的基督教傳教士。
據于金漢寫的那篇《宜昌市基督教的梗概》介紹:隨著《煙臺條約》的簽定,地處祖國內陸,長江腹地的宜昌被迫辟為通商商埠之后,各國各教會傳教士接踵而至,基督教會先后在宜昌形成了“長老會、圣公會、行道會、福音道路德會、內地會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等6大組織。他們各自劃定范圍,占地建堂,進行宗教活動。蘇格蘭長老會以濱江路為據點,瑞典行道會以北郊為基地,英國圣公會擇城中鬧市,美國路德會據桃花嶺,英國內地會占大公橋碼頭,美國安息日會在環城北路西壩渡口,抗戰前是極盛時期。
其中最有影響的長老會,又稱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差會,1886年由武漢來宜昌的華籍傳教土劉耀洲、馮春甫二人先后租璞寶街、南正街的民房開始布道,1887年在獻福路購得一民房進行改建,成為“福音堂”,主管布道、識字、醫藥(筆者注:那間福音堂一直存在到近期才在新一輪的城市拆遷中消失);1892年因為有了男女傳教士大批涌來,便成立了男女宣教部。男傳部1896年在濱江路(筆者注:沿江大道二馬路到一馬路)、懷遠路(筆者注:紅星路)購置大片土地,建起外國人和傳教士的住宅,開辦診所,那所規模很大的診所在蓋洛來宜昌的那一年被正式命名為普濟醫院(筆者注:現在的華強大廈和紅星路小學處)。長老會男傳部在開荒布道、宣講福音的同時,除了注重興辦醫院診所、從事慈善活動之外,還很重視教育。1878年,在獻福路開辦識字班,形成育德小學;1885年購得南湖大片土地建起華英中學。
而女傳部于1896年在仁濟巷(解放路到湖堤街)購地建屋,成立女公會,設有學道班、識字班、針線班、寄孤院(孤兒院)。1915年前后建樓房一棟,名為“靈友堂”,樓上為女教士的宿舍,樓下的大禮堂為女校和醫院,也作為開辦英文學道班,吸引青年知識分子入教。女校分為成年的哥倫比亞女學堂,青年為哀歐拿女學堂,后來發展成哀歐拿女中及附小。女傳部除了1912年在西壩內河街(西壩路)開辦有一家普濟診所,還在1922年成立了仁濟女醫院,專重婦產科;1947年,位于濱江路的普濟男醫院因火災被毀后與仁濟女院合并為夷陵醫院,解放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交由政府接管,這就是現在的第一人民醫院。
長老會在宜昌的傳道從璞寶街、南正街的民房開始,歷經1887年獻福路的福音堂,1906年由英籍牧師蓋多馬在南門后街修建的一所教堂過渡,到1930年,長老會在浙江路(環城南路與陶珠路之間)建起一座號稱“可容千人,居全市各教堂之首”的靈生堂,教會盛旺之至,歷史資料顯示,當時長老會擁有土地42。69畝,房屋14棟。可惜民國時期戰亂頻發,很多建筑和街道都毀于一旦,那座全市之冠的靈生堂大教堂也在抗戰時期宜昌淪陷后被日軍全部拆毀,片瓦無存,長老會在宜昌半個多世紀的上升勢頭從此而改變。
千萬別說什么那些外國傳教士布道有功,也千萬別說什么經營有方,更別說宗教感召,就和于金漢在那篇文章里所指出的那樣:“蘇格蘭長老會在宜昌辦有男女醫院,中小學校及慈善事業,在社會上活動能力強,影響面廣,而杜(輔世)、康(宜安)又兼任英國代理領事,為外國權益代理人,與外商僑民關系密切,與官僚來往頻繁,得其庇護,同資本家上層也有聯系,受其捐贈……在宜昌各教會中,獨具優勢。”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23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