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之秋(下)
宜昌之秋(下)
宜昌不是麗江,家家楊柳、戶戶流水,一派浪漫之都的氛圍;宜昌也不是蘇杭,小橋流水人家,那種詩情畫意天下無雙;宜昌更不是桂林,移步換景,滿城山水皆有文章;宜昌是個長江大河繞城而過,畫出的那道弧線就在江邊的堆積層形成了那座宜昌古城,加上很久以前存在過的浩瀚東湖、多年前還存在的南湖的一湖碧水,還有半個多世紀人工挖出的那條運河,整座城就被無處不在的好山好水好好的呵護和滋潤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在長江邊上的宜昌人自然就靠著這條大河謀生。他們在上古時代就知道選擇西陵峽畔的這片緩坡作為建設家園的有利地形,傍江而居,以江為生,因江設市,就在這川江與荊江交界之處建起了過載碼頭。因為機遇不錯,明清王朝就成了上下游之間的航運樞紐,民國期間生意就做得更大。外國人在中國內地建起的距離海洋最遠的橋頭堡就在這里,小日本也明白這個戰略要地的重要,而解放后沿江而下的幾十座碼頭更是印證了這座城市在那些燃燒的年代里曾經的場面。
用幾個充滿浪漫、華貴氣息的法式雕花鐵藝大門寄托原來的大南門多少有些不倫不類,六百年前建造的那座城門應該是厚重而又高大的。當然是有城門的,不然的話宜昌童謠就不會唱"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那個1903年來到宜昌的美國探險家蓋洛因為晚上錯過了出城時間,還不得不請守門的兵勇行個方便;宜昌縣長趙鐵公1929年拆除宜昌城墻時唯獨留下大南門,并非關二爺托夢,而是關圣樓的住持隆湘送去了好處費;1951年拆除大南門是因為擴寬環城南路,不過那些路上的青石板在1954年洪災之時被緊急運往荊州沙市抗洪前線封堵決口倒是功德無量之舉。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的崛起,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那些已經在這座城市存在了很多年的老街古巷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會和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的人們說拜拜。在秋天這個容易引起傷感、容易懷舊復古的季節,還是抽點時間順著秋風、踏著黃葉隨意走進老城區,去和那些為數不多、自己熟悉,但也快要走到盡頭的街巷做個告別吧。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這條百年的郵電巷。一邊是厚實圍墻上垂下著無數的藤蔓和綠葉,一邊是高高圍墻上挑出了一串酒樓的紅燈籠,就有了些難得的美景。向上望,窄窄的小巷就變成一線天了。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可以去看看小巷里面那幾棵在秋風中飄動著祈福的紅布條的"神樹",社區在巷里布置的文化景觀墻,尤以嵌入墻內那兩個介紹很久以前這條水巷歷史的立體的水桶,輔以那幾個挑水工的水墨形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置身于此恍然有一種隔世之感。
走進市府大院,迎面的那兩棵貼有保護名牌的百年銀杏映入眼簾:樹體高大,樹干通直,姿態優美,春夏翠綠,深秋金黃,給人以峻峭雄奇、華貴雅之感;再加上葉形古雅,壽命綿長,銀杏自古以來就被中國文人列為與松、柏、槐并肩的四大長壽樹。秋冬交替之際,北風襲來之時,也就是銀杏最美的姿態。郭沫若的描寫最為傳神:"秋天到來,蝴蝶已經死了的時候,你的碧葉要翻成金黃,而且又會飛出滿園蝴蝶。"
市府大院大門處的這兩棵銀杏見證過宜昌開埠,見證過宜昌海關的興衰,見證過日本人的占領,國軍的潰退,也見證過無數的宦海浮沉,"你方唱罷我登場"。到了如今,每當那些掛有o號車牌的小車從樹邊的道路上駛過,就會有秋風隨之而來,于是那銀杏的片片黃葉就在風中簌簌飄落,在樹下那片修建得很齊整、而且很有層次的灌木叢上增添一層黃金甲,也給地面鋪上了一層美不勝收的金毯。隨風飄落的銀杏葉又宛如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從星星點點到紛紛揚揚,不僅搖動一樹金片,也留下一地的金黃,就會給那個地方增添了油畫的色彩。
澆二西陵山上的那棵前坪李樹來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而那些詩詞大家留下的名篇加上中原文化再加上荊楚與巴蜀風俗的有機結合,就有了宜昌這座城市的優雅和特色;不論是運河公園里的地、水杉和空中棧橋,還是三江邊上的親水棧道,都是宜昌人美化家園的努力;飛架南北的至喜長江大橋和中央城區"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高樓大廈代表的是宜昌的日新月異,而那條窄窄的百年郵電巷、雕花鐵藝架成的大南門和市府大院的那兩棵銀杏則是宜昌歷史的縮影;不過,好山好水好地方再加上秋天這個宜昌最美的季節,才是這座城市最美之處。
(感謝華山、荒年等為該文提供畫照片)(2016年12月1日)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19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