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觀(42)
宜昌宗教面面觀(42)
四十二、天后宮與福建會館
清末民初,有很多外籍客民遷徙到宜昌來,大半靠經商致富,并從此定居下來。和現在一樣,那些人往往以同鄉會的形式,組織各自的團體、建筑各自的會館。其中以經營絲煙業為主的福建幫,在宜昌老城區忠義街買了一塊宅基地,修建了一座天后宮,既是供奉福建商人所崇奉的海神“天后”的地方,也是他們福建同鄉會的會館,久而久之,那里的地名就從忠義街漸漸改稱為天后宮巷了。
據說海神“天后”本是宋代福建莆田人都巡檢林愿的第六個女兒。她出生時便有祥瑞,剛長大就能乘席渡海,乘輿游嶼間,后來升化成仙,經常穿著紅色的衣裳飄飛于海上,往來救助海上遇難的船只。明永樂年間,鄭和奉使下西洋,據說在海上也得見“天后”顯靈,回朝后鄭和奏明皇帝,加封為“宏仁普濟護國安民明著天妃”;清康熙年間,又晉封為“天后”。據說,這位女神喜喜歡戴著茉莉花,如果在海上行船遇險,只要一聞到茉莉花香,或是看到海上有火光,便會得到“天后”的救助而安然無恙。所以港澳臺和東南亞一帶極為崇拜天后。
宜昌天后宮的位置在現在的西陵一路建行宜昌分行的位置上。從史料上和照片中都可以看出,天后宮坐西朝東,前門在忠義街,后門直抵當時的鎖堂街(后改稱爾雅街),也就是原來的北正街小學、現在的外國語小學的地方。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天后宮有一牌樓式的大門,飛檐翹角突出墻外,門內便是一座大戲臺,臺高兩米多,左右都有樓梯上臺;戲臺下面是一個鋪滿青石板的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排廂房。
走進天井有幾步石階,走上去就可進入天后宮的正殿。殿內有4根粗大的木質圓柱,高高的托起上方的橫梁和斗拱。殿中自然是安置著那尊海神天后的神像。整個天后宮是一個共四進的大院,正殿為一進,二進又有個天井,天井兩旁又是廂房;第三進里面是一座小殿,供奉財神和其他各路與經商相關的菩薩,兩旁也有廂房,這么多的廂房有些是福建商人在此聚會議事和娛樂的場所,有的是招待福建同鄉客人住宿的房間;而第四進是廚房和雜屋,還有茅房之類的地方,走出后門便是鋪著石板路、彎彎曲曲的鎖堂街了。
有當事人回憶,由于宜昌連年戰亂,天后宮經常被南來北往的軍隊征占,舊軍隊的那些丘八既不懂得文明,也沒有愛護公物的習慣,久而久之,天后宮就破舊了。1938年淞滬會戰、南京失守之后,日本飛機多次對宜昌城實施狂轟濫炸,各路商家和城里的百姓凡能逃走的都紛紛外逃避難。天后宮便成無人看管之處,加之日寇蹂躪宜昌長達6年之久,殿中神像便蕩然無存,廟宇也就衰敗了?墒俏以凇兑牧甑孛乒省返摹兑粓龉偎尽防镒x到:“那還是1940年春上的事情,當時,日本侵略軍步步緊逼宜昌,城內大多數居民都已‘逃難’走了……其時,古佛寺當家和尚超明買下了天后宮的房屋,準備拆了以后整修古佛寺!边@才是歷史的事實,就是不知道那個出家人這樣的行為算不算趁火打劫?
據說宜昌光復后有人借助這里殘留的一些房屋,天后宮改為了鄂城會館,后改名為鄂城小學;解放后的1951年改為市第七小學,1953年改為北正街小學。校方拆掉了原來的戲臺和第一進的廂房,在兩邊建成了教室,一邊6間;正殿改為學校老師的辦公室,可見正殿之大;而第二進和第三進的廂房都用做了教師們的宿舍。直到1980年葛洲壩工程修建工程中,因擴建沿江大道上段,給了北正街小學一筆錢,學校才拆掉了原來的平房,在原址上修建了兩棟三層樓的教室。至此,天后宮便徹底消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小北門之下,有著這座供奉著海神的天后宮;在鎮川門下,有供奉著水神的鎮江閣;在小南門之下,還有一座供奉著湖神的楊泗廟,海神與河神、湖神鄰近相處,各司其職,和諧共處,共同維護各路商家海運、河運、湖運的船只安全。就表現出宜昌這座城市極為可貴、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https://www.dzxsw.cc/book/79721358/3130613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