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東征1
1935年深秋,紅軍的領導者們圍坐在一張陳舊的地圖前,他們的目光凝重而深邃,正對當前的軍事局勢進行細致的分析。
一位總部高層的手指在地圖上劃過,停留在寧夏一帶,然后緩緩搖頭:“目前,我們不宜立即向寧夏進軍。”他的話語帶著堅定與決斷。
“我們的根本方針,仍然是南征、東討。”
“東討的利益是巨大的,不僅可以擴大我們的勢力范圍,還能為即將到來的新革命高潮做好準備。”
“因此,我們必須在接下來的四個月內,努力擴大紅軍的規模,至少增加一萬名戰士。”
會議室內的氣氛變得凝重,每位將領都知道接下來的任務艱巨而重要。
一方面軍需要在接下來的十天內,原地集結訓練,提高戰斗力。
同時,他們還要密切關注晉軍的動向,以便在了解情況后,迅速決定是向南還是向東進軍。
東渡黃河天險,開赴山西前線,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這一戰略部署在紅軍高層中已經形成了共識。
這一決策不僅體現了紅軍高層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央紅軍初至陜北的實際需要。
他們必須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形勢。
盡管紅軍已經粉碎了敵人對陜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奠定了革命的新局面,但陜甘蘇區的處境仍然十分險惡。
這個地區的面積狹小,僅限于延長、延川、安塞、保安、安邊和靖邊等幾個小縣。
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幾乎沒有工業,這使得紅軍的給養供應變得極為困難。
此外,這一地區人口稀少,兵源匱乏,使得紅軍難以迅速補充和壯大。
要改變這種不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就必須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
更為嚴峻的是,陜甘蘇區仍然處于國民黨軍和地方軍閥的包圍之中。
南面有東北軍六十七軍在延安、甘泉、鄯縣和洛川一帶駐軍。
東南面的韓城、宜川則是十七路軍主力部隊。
西面環伺著的是寧夏軍閥近10個師的虎狼之輩。
而國民黨的一部分中央軍也正沿著西蘭路兩側蠢蠢欲動,隨時準備進犯陜甘蘇區。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紅軍高層決定采取積極的戰略措施。
抓緊時間加強自身的戰斗力訓練,要密切關注敵人的動向,以便在關鍵時刻采取果斷的行動。
同時也開始積極尋找新的革命根據地,為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義和鎮等地,國民黨中央軍與地方軍隊的身影頻繁出現,如虎狼般四處游走,殘暴無情。
紅軍若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主動出擊,打破封鎖。
在瓦窯堡的擴大會議上,通過了《中央關于軍事問題的決議》,為紅軍指明了方向。
決議中明確規定,1936年2月至7月,紅一方面軍將渡河東征,深入山西作戰。
目標是擊破晉軍主力,并在晉西五縣以西地區建立以呂梁山為依托的新根據地。
同時,決議也提出了后續的策略,即根據實際情況和紅軍的力量,相機由山西向綏遠發展。
紅軍總部根據決議向前方紅軍將領發布了命令。
軍事上,要求前方部隊在四十天內完成東征的籌備組織工作,并命令他們向南奪取宜川、甘泉兩城,完成赤化任務。
北路軍則需立即出擊,打擊北面的進犯之敵,以鞏固和擴大陜北蘇區,為東征建立穩固的后方。
在組織上,紅軍總部要求各方極大努力擴紅,南線部隊應完成擴紅5000人的任務,并開始組建騎兵旅。
干部方面,后方需準備200人隨軍出發,前方則準備100人。
此外,還需準備300個排長,以備三個月后的使用。
紅軍大學的第一期學員需全部出校,同時第二批學員入校。
盡管決議通過了軍事戰略的基本策略,但東征的具體策略、行動方針、組織安排和具體部署仍需進一步細化。
總部指示下達后,前方將領從戰役戰術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他們認為,東渡黃河并創建呂梁山根據地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但有兩點顧慮:
首先,他們擔心紅軍在大疲勞之后,體質仍然較弱,人數也較少,如果渡河時受挫,后果將不堪設想。
其次,他們擔心在東渡黃河后,隨著國軍援兵的增加,紅軍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為了確保根據地的安全與穩定,他們必須慎重考慮每一次的軍事行動。
1936年初,紅軍總部接連在1月10日和17日召開了兩次重要會議,核心議題便是東征戰役。
會議中,領導者們深入探討了行動方針、策略原則、組織安排以及開辟新根據地的具體工作。
明確提出了“穩扎穩打”的東征策略,旨在背靠蘇區,穩固根據地,爭取在黃河渡口的自由行動權。
會議結束后不久,紅軍總部高層向前線將領發出了回復,強調只有以晉軍為對手,采取穩健的作戰策略,才能確保勝利。
同時,還提出了具體的作戰要求,即在黃河沿線發展,迅速挺進敵后,進行野戰急進,確保在撤退時能夠安全渡過黃河,無隔斷危險。
為了執行這一戰略,東征軍由紅一方面軍的主力組成,以“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為番號,下轄第一軍團和第十五軍團,每個軍團都下轄三個師。
為了保證陜甘根據地的安全,紅軍留下了剛組建不久的紅二十九軍、紅三十軍和一些地方武裝力量。
為了確保東征戰役的徹底勝利和新根據地的開辟,紅軍總部和出征部隊的指揮人員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在軍事上,紅軍成功阻止了從路川、鄘縣進犯的東北軍,打退了北線的敵人進犯,并包圍了橫山,進一步鞏固了陜北蘇區,為東征提供了堅實的后方保障。
此外,通過擴紅計劃的實施,至1936年1月下旬,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總人數增加到了2萬人,調集的300多名干部也如數到齊,隨時準備隨軍東征。
機炮團原本1500余人,加上過草地收容沒有回歸其原部隊的人員,一共兩千出頭,擁有30門完好的火炮。
總部高層領導找到漆雕六日談話,說明現階段主力部隊嚴重缺乏火炮,整支部隊就剩下機炮團30門75山炮。
眼下將兵分幾路出擊,希望機炮團的火炮也拆分為四部分跟隨主力部隊出動。
因為這些火炮基本都是機炮團自己搶奪或修理的,所以總部也沒有直接命令拆分,而是以談話的方式商量探討。
漆雕六日表示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提走24門火炮及相應的炮彈和馬匹,機炮團留6門火炮就可以了,只提了一個自主出擊作戰搶奪火炮補充缺額的要求。
總部高層滿臉笑容,連連稱贊漆雕六日覺悟高有格局,原本以為能從機炮團挖走18門火炮就不錯了,漆雕六日自己表明愿意讓出24門火炮,真是意外之喜。
這年頭部隊對于火炮那是命根子一般守護,別人想調走一門都要大費口舌,這輕易搞定了主要任務,至于自主出擊作戰,讓出24門火炮的機炮團自主活動完全不會影響大局。
漆雕六日對能拿到自主靈活作戰的權限也很開心,75火炮對于漆雕六日來說要多少有多少,只是苦于沒有借口拿出來罷了。
在1936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的20多天里,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還在永坪鎮、延長之間的地區進行了進行了政治動員和臨戰訓練,為即將到來的東征戰役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為了保障東征的最終勝利,必須首先贏得渡河戰役的勝利。
這一戰役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整個東征行動的順利推進。
因此,抗日先鋒軍司令部對渡河戰役的準備工作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紅軍的指揮員們親自深入黃河的渡河地點,進行詳盡的地形勘察,并組織了周密的戰情偵察工作。
在此之前,第一軍團已經對黃河西岸的各地進行了廣泛的偵察,最初曾設想通過冰面進行渡河。
然由于今年春天的氣溫回升較早,黃河的冰層提前融化,只能采用船只進行渡河。
為了確保渡河工作的順利進行,部隊借鑒了長征中渡河的經驗,并進行了周密的組織和安排。
先頭部隊動員了當地的黨政軍民,齊心協力地趕造了近百只大木船。
同時為每艘船配備了三至四名船工,并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訓練,以確保渡河的暢通和安全。
在緊張地趕造渡船的同時,還嚴密組織了對敵方的偵察工作。
通過深入偵察,對敵人的工事構筑、兵力火力配備以及縱深配備有了全面的了解,這為渡河戰役的順利進行以及渡河后的縱深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https://www.dzxsw.cc/book/79712299/3636596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