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資助
遠在云縣杵藥的沈含山打了個噴嚏。
回來已經快一個月了,也不知南大姑娘,不,現在應該叫歸二姑娘了。也不知她的父親身體好了些沒有。
正這樣想著,藥鋪門前三聲沉穩的敲門聲。
阿福去開了門。沈含山聽見外面阿福跟男子輕聲說話的聲音,稍頃,便有篤篤的木拐聲音傳來。
沈含山抬頭,便見李泰來杵著拐杖站在門前。
他一身青色道袍,洗的有些泛白。以往陰郁的眸子越發黯淡,“沈大夫,我找你有些事。”
沈含山從桌案前走過來,笑著朝他道:“李公子請坐,你什么時候回云縣了?”
阿福已經去沏茶。
沈含山將拐杖靠著椅子放好,才坐下道:“此次去涇陽真是一言難盡。我也是前日剛回云縣。”
他臉色黑黃,神情寂寥,加上瘸了腿,整個人看上去蒼老了十歲不止。
沈含山有些唏噓,“李公子這次回來,還有什么打算?”
他也不知道有什么打算。
在涇陽的時候,他好不容易找到一戶人家做西席先生,明明做得好好的,那戶人家突然將他辭了。他無法,只想著另找一戶人家,但后來人家一聽他的名號,便紛紛推辭。
直到他遇到最開始那位主顧家里的一名仆從,才告訴他是因為方夫人身邊的丫頭遇見了他。太守夫人打了招呼,就算他滿腹才華又如何,誰敢用他。
這樣一日日在涇陽耗下來,什么差事也沒找到,連回來盤纏都沒有,還是南玉兒出去漿洗換來的幾個錢財勉強回了云縣。
“沈大夫,當初我與方姑娘的事情真是冤枉。”李泰來攥緊雙手,“我實在不明白,我一個寒門出生的人,除了有幾分傲氣,并沒得罪什么人,為什么平白遭人如此陷害。”
沈含山也不知說什么好。
他想起南書燕看南掌柜和李泰來的眼神,定然是他們做下了什么對不起她的事,那這樣想來,這李公子也應該不是什么好人。
沈含山輕咳一聲,“李公子才華過人,也許是遭人嫉妒也說不定。”
李泰來神情越發黯淡,“如今我已走投無路,想想身邊的人,竟然連個相幫的人也沒有,想來想去,除了沈大夫實在想不出什么人來。”
他面容有些羞慚,“如今云縣過不下去,涇陽也容不下我,沈大夫可否借我一些盤纏,我想到平江去找條活路。”
沈含山略了有些驚訝,“李公子真想要去平江?”
“平江乃天子腳下,世家貴族云集,自然不會因方太守夫人的原因斷了我的活路,與其在這里坐以待斃,不如去平江一搏,說不定還有一條生路。”
沈含山將阿福端來的茶水遞給他,“李公子先喝口茶。”
李泰來將茶接過來,卻并沒有喝。他一臉懇切道:“若是沈大夫這次相幫,我定不會忘了你的大恩大德。”
沈含山笑道:“李公子不要說這樣的話,世人誰沒有個難處,我只是覺得平江也未必是個好去處,只是你既然找到我幫你,我便也會盡力而為。
阿福!”沈含山道:“你去取些銀子過來。”
李泰來一臉感激,“多謝沈大夫。”
沈含山道:“舉手之勞而已,李公子太客氣了。”
阿福很快取了銀子過來,沈含山悉數交給李泰來,“不知李公子什么時日啟程?”
“有了這些盤纏,我后日便啟程。”李泰來也不啰嗦,將銀子收到懷中放好,起身拿起拐杖,“只要到了平江,一切就好說了,畢竟歸家二姑娘與我內子有姐妹情誼,再不濟一口飯總是要給的。”
沈含山默了默,突然有些后悔借銀子給李泰來。
李泰來卻不知沈含山心中所想,只是朝他行了個禮,杵著拐杖一瘸一拐的出去了。
沈含山心里有些發堵,他叫來阿福,“你去將紙筆拿過來,我給歸二姑娘去封信,將李家公子要去平江的事提前告知她。”
-----------------
御窯改成二十四小時拉胚后,瓷胚制作的速度很快提了上來。
到了第三日,姚遠山看著面前擺著的滿滿一架子瓷器,懸著的心終于落了下來。
這些瓷器擱置三五日便可上窯。
以往制作瓷器,一件器物從拉胚上釉到燒制都是由一個人親力親為,這樣做出的瓷器雖然有很濃的個人風格,但速度卻始終提不上來。
現在南書燕將窯工分成幾個環節,揉制瓷土的專門揉制瓷土,拉胚的負責拉胚,調制釉色的只負責調制釉色,上釉的又另有其人,其中裝匣缽的、上窯的、遞柴禾的、看火的都全部細致的做了分配,如今這樣一改,每個人只需要負責一個流程,速度倒是提高了許多。
但就是燒制出來的瓷器會不會太過相似,沒有了每件瓷器不同的風格。
他又高興又搖頭。
高興的是姑娘果真心思巧妙,這樣細分下來能夠在最短時間內便將瓷胚全部完成等待上窯。搖頭的是這樣的做法會不會違背了當初先生燒制精品的初衷。
畢竟以往,一窯最多也只是燒制三四件瓷器,有些精貴的,一窯只是一件。
南書燕看著姚遠山神情一會高興一會沉悶變幻不定,開口道:“遠山伯可是覺得這樣燒制出來的瓷器少了瓷器的風格?”
姚遠山點點頭,回過神來又搖搖頭,“姑娘,我并不是這個意思,只是瓷器講究雅致獨特,每個人做出的瓷器都有自己的風格在里面,就如同字畫,有了自己的風格便無法模仿。
瓷器也是如此,釉色、火候都會影響瓷器的成型,若是將眾多瓷器放在一窯燒制,會不會缺少了些什么?”
“不會。”南書燕拿過一只玉壺春瓶,仔細的看著,“這春瓶和梅瓶結構相似,若是放在一個窯中燒制,火候時辰都差不多,應該與單獨燒制變化不大,但卻節約了時間和燒制成本。
遠山伯,”南書燕放回春瓶,“雖然我們打破了以往一人負責一件瓷器到底的規矩,但這些瓷器都是出自御窯,它們用相同的瓷土做成瓷胚,同樣由御窯的師傅拉制上釉,并在十二御窯燒制,在它們身上,都有著共同的特質,這才是我們現在需要的。”
遠山伯恍然大悟,“你是說,今后瓷器上不再單獨印窯師的名字,而是印統一的銘文?”
“正是此意。”南書燕微笑道:“既然這些瓷器都是出自十二御窯,那便將瓷窯名統一印制在瓷器上即可。”
(https://www.dzxsw.cc/book/79681206/3636592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