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鏡里乾坤 4
丁老爺傷心愛子慘死,讓家人用木炭堆積,焚燒這只怪手,燒到天黑才終于焦枯為灰,楚臭氣傳至數(shù)里開外,然而這廢園之怪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始終也沒人能夠說清。
尸變
浙江省有座城隍山,由山下城隍廟而得名,形勢絕佳,歷來禁止棺葬,不許任何人到山上修墳造墓。因為據(jù)風水先生說,城隍山是條龍脈,如果安葬先人,其后代必出真命天子,所以官府禁令極嚴。
清朝雍正年間,欽天監(jiān)望氣官稟告皇帝,說吳越之間當出真主,不過解釋不出原因。雍正皇帝性喜猜疑,也深通風水形勢,推測此乃城隍山埋尸之故,便下了密旨,命兩江總督酌宜處置。
兩江總督為封疆大吏,總攬江浙兩省軍政大權(quán),每天都是日理萬機,忙得馬不停蹄,但接到雍正皇帝的密旨,絕不敢有絲毫怠慢,趕緊調(diào)遣五百兵勇,由他親自指揮,在城隍山連續(xù)搜尋了十天,始終沒發(fā)現(xiàn)山里有墳墓的跡象。
其時正值酷暑,總督大人沒完成皇上的密旨,心里又急又躁,加上連日疲憊,就帶兵在山谷里稍事休整,恍惚中遇到一位老者。
這老者仙風道骨,不同凡俗,徑直走過來說:“大人心中所想之事,老夫已知,你不必憂愁,要想解決這件大事,要等明日午時,城隍廟前會有一人經(jīng)過,穿綠衣戴綠帽……”兩江總督大為奇怪,稍微一怔,后面的幾句話便沒有聽到,忽然一陣清風拂面,他猛然驚醒,才知剛是荒山一夢,不免暗自詫異,尋思這怪夢來得蹊蹺,可仔細想想那老者之言,又甚為荒謬,試想天底下有誰會穿綠衣戴綠帽?兩江總督雖然不信,但此刻無法可想,唯有等到轉(zhuǎn)日,看看這個怪夢是否能夠應驗。于是轉(zhuǎn)過天來,總督大人身著便服,帶了幾個親隨,來到山下城隍廟,眼瞅著時辰到了,果然有個人從廟前經(jīng)過,就見來者是個乞丐,腦袋上頂著荷葉,身上披著荷衣,他是借此物遮擋似火的驕陽。
總督喜出望外,立刻命隨從將乞丐邀進廟堂,好言好語詳細地詢問情由。那乞丐不知兩江總督身份,只以為對方是位貴人,便哭訴說家父今年春天病故,奈何貧窮無以為葬,只得在城隍山上找了個土坑,推尸入坑,以淺土掩埋,連塊墓碑都沒豎。
總督稱要做善事,資助乞丐造墳葬父,當即讓此人領(lǐng)路,找到埋尸之處,由兵勇們掘地拋出尸骸,卻看土下死者僵而不化,尸身已生出鱗片,兩手彎曲有如龍形。總督大人忙下令將這具發(fā)生尸變的尸體燒化,骨灰移至鐵棺封存,遷墳到百里之外,又賞了乞丐兩千銅錢。
那乞丐領(lǐng)了賞錢,歡天喜地地去了,可能他永遠也想不到,要是自己不說出先父尸體埋在什么地點,清朝江山早晚就是他的了。
兵家秘訣
春秋時“鬼谷子”,世稱王禪老祖,曾觀天地開辟,知萬物之造化,見陰陽之終始,有通天徹地之能,兼顧數(shù)術(shù)學問,古往今來無人能及。
當時諸侯紛爭,天下不安,正值英雄豪杰建功立業(yè)之秋,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四人,先后拜師于鬼谷子門下,求其傳授“兵家秘訣”,以平亂世。
鬼谷子告訴四個徒弟,兵家秘訣分為“權(quán)謀、形勢、技巧”三篇,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然而勢不相容,因此不能兼顧,只需精通其中一篇,武能安邦,文可治國。
四個弟子不知三篇兵家秘訣有何分別,都曾請教師傅,愿聞其詳。
鬼谷子便說:形勢者——善知天時、地利、人和,以此權(quán)衡天下形勢,度量各方短長,令其或縱或橫,或南或北,或東或西,或反或復,或聯(lián)合,或?qū)梗固煜滦蝿菸沼诠烧浦小?br />
權(quán)謀者——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以此審情定機,圖取制勝之道,擁力而避戰(zhàn),交言而弭兵,不戰(zhàn)而屈人,陰謀陽謀,方略圓略,揣情摩意,縱橫捭闔,無往而不利。
技巧者——“攻殺占守,布陣行軍,奇門數(shù)術(shù),六韜三略,觀象望氣,言談辯論”為技巧。學得此篇,當知兵無定策,策無定形,終能窮通變化,鬼神莫測。
四個弟子聽罷,心中各有所想。蘇秦出身農(nóng)家,自幼刻苦好學,胸懷大志,請鬼谷子傳授“形勢”;張儀乃魏國貴族之后,心機深刻,有為相之才,愿學“權(quán)謀”;孫臏、龐涓都想拜為上將軍,統(tǒng)兵橫行天下,建立蓋世奇功,因此想學“技巧”。
鬼谷子察其先后,度權(quán)量能,根據(jù)四人短長,分別加以傳授。
不過兵家秘訣實為四篇,除了“權(quán)謀、技巧、形勢”之外,尚有“陰陽”一篇,相傳其中包含隱形藏體之術(shù),混天移地之法,能呼風喚雨,撒豆為兵,斬草為馬,為鬼神所忌,不能泄露于世。
其實兵家秘訣中的陰陽篇,是利用上古三式,從數(shù)學的高度抽象模擬了天地萬物,演測宇宙間陰陽消長、交替變化的過程,并將其最大限度地用于戰(zhàn)爭之中,使之產(chǎn)生巨大威力,如果讓它流傳于世,恐有大亂難定,天下百姓盡受荼毒。
所以鬼谷子將兵家秘訣中的陰陽篇,分別藏匿于“權(quán)謀、技巧、形勢”三篇之內(nèi),傳與四個弟子,讓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生克循環(huán),使天下不致受制于一人。
從此兵家三大流派出世,彼此在亂世中互為廝殺,表面上看,是權(quán)謀克技巧,技巧克形勢,形勢克權(quán)謀。可一旦有人領(lǐng)悟到任意一篇秘訣內(nèi)的陰陽變化之理,就將生克易位,翦伏群雄,將相持不下的混亂時局歸于一統(tǒng)。
龐涓嫉賢妒能、心胸狹窄,與孫臏二虎相爭,終于慘死在馬陵道,而孫臏則在齊國成就了功名,著書立說,使兵家技巧廣為流傳;蘇秦出山后居趙國相位,提出“合縱抗秦”之說,并兼六國相印,以形勢之利壓制強秦,一時間威風八面;直至張儀做了秦國大夫,推行權(quán)謀之術(shù),遠交近攻,使蘇秦的“合縱”坦蕩無存,也為秦國最后統(tǒng)一國家奠定了雄厚基礎。春秋爭霸的歷史,終于落下了帷幕,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三大兵家流派的明爭暗斗也才剛剛開始。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豪強并起,有官宦世家公子,沛國譙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生而穎悟,倜儻不凡,少年時有機變之才,然而性喜任俠,游蕩無度,不修品行學業(yè),眾皆謂之難成大器。
某日,一位蒼髯老叟漫步街前,恰見曹操鮮衣怒馬,騶從如云,擁簇過市。老叟目送而去,驚呼:“真國器也,安天下者必為此人,吾當教之!”當即登門求見曹操之父曹崇,當面說明來意,自稱為“通玄真人”,曾于春秋古冢中窺得竹簡天書,此乃兵家不傳之秘,得者翻手成云,覆手為雨,因于街中視曹操氣宇不凡,故此愿傾囊相授。
曹崇見這老叟容貌奇古、談吐非俗,不敢怠慢,轉(zhuǎn)日就命曹操拜其為師,并囑之:“自今以往,唯師命是聽。”從此老叟與曹操獨處一室,卻并不談經(jīng)講史,而是循循善誘,如有弓箭,即以技射教之;如有管弦,即以音律教之,隨其所欲,引今證古加以開導,雖然事近嬉戲,而智識漸開,不出數(shù)年,已能熟誦群經(jīng)諸史,又據(jù)其稟性授以兵法權(quán)謀,曹操盡測其蘊。
后值世事動蕩,天下將亂,各方招募披甲持戈之士。曹操素有野心,自知精熟兵家權(quán)謀,足以帶甲百萬,與天下群雄爭鋒,急于到軍前建功,又恐恩師再將“兵家秘訣”轉(zhuǎn)授他人,成己之敵,便暗圖窺得陰陽奧妙之后下毒加害。那老叟看出曹操用心不善,自恨養(yǎng)虎成患,當即翩然離去,從此不知所終。
曹操悔之無及,但木已成舟,也只好出仕為官,并在鎮(zhèn)壓黃巾軍的過程中嶄露頭角,迅速從群雄逐鹿的亂世中脫穎而出,逐次殲滅北方各個割據(jù)勢力,平定了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十三年,曹操占據(jù)江陵,統(tǒng)率八十三萬人馬水陸并進,欲圖統(tǒng)一南北,與孫劉聯(lián)軍對峙于赤壁,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赤壁之戰(zhàn),雙方實力懸殊,以孫劉數(shù)萬聯(lián)軍,難擋百萬曹軍雷霆之鋒。但深謀遠慮的曹操卻感到處境極其不利,在營中晝夜難安:一來北兵不服南方水土,軍中爆發(fā)疫情,士卒多有死者;二來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有后患未除;三是剛剛占據(jù)的荊州士民聽命于曹軍,也只是暫時受兵勢所迫,而非誠心歸服。此數(shù)者皆為用兵之大忌,而孫劉聯(lián)軍雖然僅有數(shù)萬之眾,卻憑借天險地勢扼守,諸葛亮、周瑜之輩,尤為精通兵家形勢技巧,尚能以寡敵眾,如果曹軍不能一戰(zhàn)成功,恐怕將會陷入腹背受敵之絕境。
所謂“一著棋錯,滿盤皆輸”。曹操雖然多謀善斷,當此局面也不禁束手無策,遲遲不敢揮師南下,眼看隆冬已近,軍中糧草接濟不上,兵士已無廝殺之心,形勢對曹軍更為不利。
且說曹操置身危局,心中焦躁煩惱,食不甘味,一日親自率眾前往江邊勘察敵情,忽然大雨驟至,波浪洶涌,水流猶如滾湯一般緊急,江中沉沉浮浮似有兩條蛟龍相爭,不時有血水涌出,曹操見狀甚覺古怪,指之詢問究竟。
曹操部下立刻找來知情的當?shù)赝寥耍A告道:“此非江中之蛟,而是兩只巨黿。那江黿生來性獨,只因窺此處江底洞穴淵深,都欲據(jù)此為巢,故而時時相爭,數(shù)十年來難分上下,每次都是兩敗俱傷。”曹操聞言默然不語,他麾下猛將如云,個個帶著誅龍斬虎之威,皆有力敵萬夫之勇,眾將見曹操面有愁容,就紛紛上前請命道:“丞相勿慮,容我等下水斬此妖孽!”隨即搭一艘戰(zhàn)船入水,亂箭齊射,江黿見有敵來襲,竟然不再爭斗,同時掉頭撞擊戰(zhàn)船。
曹操窺覷江面良久,驀地生出一計。兵家權(quán)謀之道,講求審情定機,揣情摩意,不難看出這二黿為爭一穴互相纏斗,不死不休,遇著外敵時又能結(jié)陣以求自保,正同孫劉聯(lián)軍一般,古人言:“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如今赤壁之戰(zhàn)難操必勝之券,荊州定而未穩(wěn),不如暫且收兵,留下荊州為餌,使孫劉兩家反目成仇,令其自相殘殺消耗實力,待到我軍踏平西北,再來掃蕩江南,豈不如踏平地一般?曹操當即決定,要舍去一時之浮名,建立不世之奇功,于是主動露出敗象,自行焚燒大營平息疫情,同時收兵北退。
孫劉聯(lián)軍趁勢追擊,但曹軍有虎豹騎精銳斷后,實力未受重創(chuàng),天下由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蜀吳兩方?jīng)]能識破曹操的詭計,果然因為爭奪荊州失和,而曹操卻利用這一時機,西征擊潰了以馬超為首的關(guān)中諸軍,又消滅了漢中張魯,對西蜀和東吳構(gòu)成了戰(zhàn)略壓制,構(gòu)筑了整個魏國基礎。
孫權(quán)用計奪取荊州,害死了關(guān)羽,劉備興兵討伐東吳為關(guān)羽報仇,結(jié)果被火燒連營兵敗虧輸,病死于白帝城,東吳也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不得不向曹操稱臣。
曹操利用兵家權(quán)謀之術(shù),徹底駕馭了天下形勢,眼看大局已定,不免目空海內(nèi),但他還不想廢獻帝自立,聲稱:“縱然天命在我,我也只愿意做周文王。”只是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當年的老叟已另覓傳人司馬懿,并授以陰陽權(quán)謀之道。此人擅長韜光養(yǎng)晦,在曹操死后屢次進獻巨謀奇策,滅蜀平吳,成為了全盤掌控魏國朝政的權(quán)臣,曹魏江山終于落入了司馬氏囊中,從此三分歸晉,“兵家秘訣”也暫時在歷史大輪回中銷聲匿跡。
元朝末年,官府統(tǒng)治黑暗腐敗,終于大局糜爛,不可收拾。各地百姓不堪殘暴壓榨,紛紛揭竿而起,群雄相爭,尚不知鹿死誰手。
當時有名士施耐庵,生而好學,博古通今,他痛恨元帝殘暴,常年游走四方,聯(lián)絡各地義軍,謀劃抗元大業(yè)。
某日,施耐庵被元兵追捕,獨自逃入深山,結(jié)果迷失道路,環(huán)視四周,所見盡是危石奇峰,絕無人跡,心里甚是惶恐,莽莽撞撞地走了半天,途中見有一個少年乞丐餓倒于路邊,眼看就要餓死了。
施耐庵心地仁厚,便將身邊僅有的半塊干糧給他喂下。那乞丐跪地感謝救命之恩,然后與施耐庵二人結(jié)伴尋找出山的路徑。走到深夜里,發(fā)現(xiàn)山林中有座破廟,兩人身上又餓又冷,凄惶之際,只好棲身在破廟泥胎中過夜。
施耐庵剛剛睡著,忽聽廟里窸窸窣窣有腳步聲響起,他以為是元兵追至此地,大氣也不敢出,從泥胎縫隙里偷眼觀瞧,就見兩位赤瞳黃衫客,正在燈燭下對弈,身后各有侍童數(shù)人,執(zhí)意甚恭。
施耐庵擔心惹禍上身,不敢露面,繼續(xù)藏身在泥胎中窺探,卻聽那兩位黃衫客縱論古今得失成敗,言辭古意昂然,高談闊論,無不盡中機宜,再看棋局間往來縱橫,似乎暗合兵法,神妙無方,常人難測其奧。
施耐庵大為嘆服,知道是遇到了世外高人,連忙從泥胎中爬將出來,拜見那二位黃衫客,懇請收納為徒,傳授兵法古術(shù),用以匡扶天下。
(https://www.dzxsw.cc/book/79087/459013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