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四五章:說服李世民
。ㄐ聲鴨⒑,請喜歡本書的朋友們,以推薦票、收藏支持)
看完了柴令武編寫的《科舉策劃方案》,李世民心底的震撼,久久不能消退。
“真是你一人所寫?”李世民又驚又喜道。
“汝南公主與長樂可以作證!
柴令武給予了肯定,接著為汝南公主說起了好話:“說起來汝南公主的功勞極大,在我編寫之際,她及時指出了不足、不妥、不合適之處,從而令這份方案于三日之內成型。如果沒有她在一邊提示指點,一個人根本想不到那么多!
李世民得意一笑:“你的表姐妹們個個知書達禮,娶到長樂,大賺便宜了你!
“當然…”柴令武笑了一笑,心說:小蘿莉還不知道,但如果再加上汝南當真是賺翻了。
“你這份《科舉策劃方案》條理分明、嚴謹細致、盡善盡美。比前朝草草創制之科舉高明萬萬倍。許多規章制度聞所未聞,簡直就是天才的神來之筆!”李世民不吝褒獎之言。
“你把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唯有縣級的鄉試前十才有資格參與各州的會試,各州會試前十才有資格入京參與殿試,這種逐級篩選的方式一能令朝廷取得真正有才之士;二能替考生節省食宿費用,三不耽誤農時、軍事訓練…這個創想非常合理。但是我打算金秋九月便開科取士。所以在時間上,遠離京城的考生恐怕是來不及參與殿試了。
“對此,你可有其他應急方案?”
李世民想要網絡天下寒士,與世家門閥所對抗,所以急于開科取士,這是他的初衷,也是注定會成功的政策。
但眼下的大唐剛從內戰、外戰中脫身而出,人們尚在溫飽線上徘徊,讀書這種奢侈的事情在天下寒門中尚屬于下種子的狀態。大唐立國以來,李淵、李世民沒有以完善的教育體系去給種子澆水、施肥,任由在貧瘠的土壤中自生自滅。
可是李世民卻想著通過科舉,去天下寒門中采成熟的果實。在柴令武看來,簡直有些異想天開,即使采到一點點,恐怕也是少之又少的青澀野果,食之有味、棄之可惜。
與天下寒門相對的世家門閥擁有富足的生活條件、豐富的藏書、,所以,他們的后代自幼都經受著高級教育,無論學識、見識、能力都高人一等。
這些世家大閥里出來的人,至少有一半能成為實干的官吏,但是他們對大唐的忠誠卻遠遠地低于他們所在的家族,這點是李世民萬萬不能接受的,所以面對這些先家后國的人才,李世民并不想用,以免出現飲鴆止渴這種惡果。
可是如果不用吧,那誰來治理天下?治理地方?若是用目不識丁的寒士來治理,怕是沒一年,大唐就會烽火四起。
有鑒于此,歷史上的貞觀王朝的科舉考試,主體仍然是世家子弟,這是誰都無可置疑的現狀,哪怕是心心念念捧起寒門士子的李世民,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狀。
而這,也是科舉在李世民時代時斷時續的原因。
斷,是斷世家人才蜂擁入朝;續,是給予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希望,從而想盡辦法去努力讀書。
李世民見柴令武久久不言,啞然道:“你小子有沒有在聽我說話,在想什么呢?”
柴令武說道:“這是我大唐第一次開科取士,最大的價值不是取士,而是通過這一次來詔告天下:大唐以后會開科取士,大家可以通過讀書、通過科舉改變命運。”
李世民點頭道:“正是如此。百姓有了盼頭才會努力。”
“我的應急方案是:由各級學院、私塾舉薦的學員稱生徒,經州縣舉薦的學員稱鄉貢。鄉貢名額是上州每歲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有才能者不再此列;不論是何出身,均可懷牒自列于州縣參加考試,逐級選拔到京師后,會同生徒參加尚書省考試。”
柴令武信心滿滿,早有腹稿。
“如此可令門閥世家最大限度的接受科舉,這種舉薦制可以說就是為世家門閥量身定制…等讀書人滿天下的時候,舅舅再以公平公正為由,將這舉薦制劃掉就行了!
李世民愕然,似是想不到柴令武會想到自己的用心及考慮。
柴令武訕訕一笑:“一時口快,舅舅莫怪!
“這才是意氣風發的青少年本質,若你跟那些老家伙來那‘諱莫如深’,我還不高興呢!
李世民欣然頜首:“你這辦法不錯,極大的減少了科舉推行的阻力!
他雖想重用寒士,卻也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若是一開始便捧高寒門士子打壓世家門閥,那么必將遭受最激烈的對抗。其結果,要么會忌憚于世家門閥的全力反撲致使科舉制度無疾而終,要么強力推行導致天下大亂……
柴令武的‘應急方案’無疑是最穩妥的老成之策,在安撫世家門閥的同時,給寒門士子崛起的希望,如此一來,各方都能欣然接受,不至于在猛烈的碰撞中傷筋動骨。
此子真是天賦大才啊…我要開科取士,最厲害的士不就是在眼前么?是不是應該讓這小子提前束發、入朝為官呢?
李世民默默的打著主意,過了一會兒,又說道:“你這《科舉策劃方案》近乎完美,即便有推敲之處,亦可在籌備過程中逐一完善調整。但是為何要將《農學》、《醫學》、《工學》、《法學》與明經、進士兩科列為一等?”
關鍵的來了!
柴令武精神一振!
“舅舅,你覺得這些手捧四書五經孔孟禮樂的儒生,能把這個國家治理得震古爍今、國強民富嗎?你覺得整天‘子曰’、‘之乎者也’的儒生可以生產吃不完的糧食、救死扶傷、鍛造堅甲利刃嗎?就算能,又得需要多少年?
不得不說。
熟知歷史的柴令武,瞬間抓住了李世民的超越秦皇漢武的好大喜功命脈……
儒家能把國家治理得震古爍今、國強民富?
儒家能生產吃不完的糧食、救死扶傷、鍛造堅甲利刃?
別做夢了。
作為帝王,李世民對此一清二楚,儒家治理的方法無非四個字而已—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可以使人清心寡欲、安分守已,可以使人在窮困中四海升平、與世無爭,可以休養生息、與民繁衍……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下大同。
這是每一個有為帝王終極理想……
但這個境界,從古至令都不存在。
就算他李世民天縱奇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但這需要多少年?
三十年?五十年?還是一百年一千年?
依靠儒家的書呆子治國,天下是會太平,統治的確穩固,但是他李世民沒有那么多時間去等,等不及!
如何能夠讓帝國在有生之年震古爍今、國強民富?
李世民似乎從柴令武推崇的百家中看到了答案。
(https://www.dzxsw.cc/book/76896/435487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