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封藩之策
這么重大的事情。
太子朱標還是很重視的。
畢竟將來自己的幾個兒子長大以后。
除了朱雄英會留在京城繼承皇位。
其余的兒子也極大概率會。前往封地就藩。
如何安排這些個天潢貴胄的就藩,是個不得不謹慎對待的事情。
但自己父皇朱元璋這樣的安排,顯然有著晉朝的八王之亂隱患。
各地藩王手握重兵,雖說沒有治理民政的權利。
可只要那些地方官有不一樣的心思,亦或者見不得人的勾當。
被拿捏在手里也不是不可能的。
兩者一旦聯合沆瀣一氣,蛇鼠一窩也會對朝廷造成嚴重的損害。
而這樣的問題就算是穿越而來的朱雄英也不得不謹慎對待。
開始反思起來了。
仔細回想了一下明清時代的封藩策略。
嚴格來講明朝的封藩策略是比較失敗的。
那么清朝的封藩策略可不可以在這里作為借鑒呢?
朱雄英陷入了深思。
宗室分封是怎樣的制度,讓清朝近300年沒出現藩王叛亂的現象。
在中國歷史上大的朝代更替, 除了會有戰亂傷亡,民不聊生。當然還會有社會的再一次大洗牌,使得社會上的階級差距再次趨于平衡。當然新建立的王朝也會在前一段王朝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制度,形成新的文化。
與此同時新的王朝也會吸取前一個王朝的經驗與教訓,包括前一個王朝所犯的錯誤,下一個王朝也會進行修復與更改, 中國的王朝政治在一次次的升級修補后逐漸趨于完美, 在清朝時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政治體制,管理著當時最大的、效率最高的, 經濟最強的一個大國。
其中清朝對明朝改變最大的就是,朝所實行的宗室分封政策的改變,它吸取了明代的教訓,建立了一套較為合理的分封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分封方案,避免出現了明朝藩王作亂的現象。
那么很顯然,明朝的藩王制度的好與壞,究竟都在哪呢?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中國史上最為傳奇的一個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由乞丐最后成為皇帝的唯一一人。境遇的變化大,讓他處事風格更為不一般。朱元璋在位時干了不少好事,嚴查貪官污吏,實行特務制度,一定程度上給百姓減負。但是為了防止在他死后功臣造反,利用案件大肆屠殺功臣,造成大量功臣死在他的屠刀之下。為了防止功臣叛亂,他大力人用自己的親屬、兒子,共同擁立與保護這個國家。
但是諷刺的是等到他死之后,恰恰是他相信的兒子造反, 把他的親孫子朱建文的天下奪走。朱元璋建立的宗藩制度,不僅沒有幫助明朝興盛,還總是引起諸王反叛,王朝運行到最后,恰恰還是壓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初,按照朱元璋的設想,皇子與宗室子弟,被分封到國家各個地區成為藩王,可以限制地方軍隊權利的膨脹,也可以限制地方將領的權力,監視地方,避免朱家的權力不會被別人奪走。但是宗藩制度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個畸形的產物。在朱元璋在還沒有去世之時,他的愛子朱標就去世了,朱元璋犯了一個大的錯誤,就是讓年輕的孫子,也就是朱標的兒子繼承皇位。
這樣做不僅使得手里掌握重兵的朱元璋的兒子們感到不服,更使得新登基的年輕的朱建文,感到驚慌。于是剛剛上位未穩的建文帝就急迫地想要削藩。在建文帝不斷強力削藩, 逼死了幾個藩王之后,朱棣被迫起事反抗。最終成功打敗了建文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叛亂成功做皇帝的君主。朱棣的成功主要原因還是朱元璋的一系列錯誤的決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宗藩條例》。
朱元璋設立《宗藩條例》最重要的想法就是:“藩屏帝室,永庸多福。其實后來的結果表明,很多的問題就是藩王帶來的,不但沒有給帝室帶來什么福,在朱元璋死后沒有多少年,帝室就被他兒子朱棣給掀翻了,這也算中國歷史上很大的一個諷刺了。
明朝開國之初對待藩王的待遇十分的優厚,有著各種特權。首先藩王擁有所在地方的最高軍事指揮的權力,地方的軍隊可以全部聽從藩王的調遣。每個藩王都可以有自己的守衛軍,朱元璋在《宗藩條例》里規定,每個藩王可以有三個守衛,每個守衛從3千人到二萬人不等。也就是說每個藩王都可以擁有六萬人的私人部隊。
不
僅僅是軍權,明朝給藩王的宗祿更是豐厚。親王的祿米一年有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除了每年有祿米,還給他們大量的良田與奴仆。除了這些藩王還在所在地區有官署機構,在地方上還有行政權利。這在地方上各個藩王完全就是一方諸侯。
由于權力過大朱棣在登上皇帝的位置上也在考慮削藩,于是在他的主持治理下,先是削去了藩王的兵權,使得各個地方的藩王不能再做亂、造反。沒有削減藩王的俸祿,這個時候的藩王除了沒有兵權,在地方也還是驕奢淫逸地生活著。
這個時候藩王的數量還不多,朝廷還是可以維持藩王的祿米,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到了嘉慶一朝,藩王世襲罔替,生育的孩子很多,都需要國家的祿米進行供養。嘉靖朝一年的歲入稅米四百萬石,一年光宗藩祿米就需要八百五十三萬石,光光是宗藩的祿米,明朝就已經嚴重的入不敷出。
嘉靖四十一年嘉靖帝意識到再這么下去,國家也會被這些宗藩吃倒,于是下發了新的《宗藩條例》,對宗藩進行嚴格的規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個宗藩已經享受慣了,在地方,地方政府又不能把他們怎么樣,于是宗藩在地方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更加加劇了明朝根基的腐敗、加劇了王朝的滅亡。
而到了清朝入主天下之后,清朝對明朝宗藩制度很清醒地做出了一定的改進。
清朝在明朝滅亡后,由北方進入內陸,在洪承疇與吳三桂的幫助下,順利奪取了天下,平定了中國的各個勢力,成為了中國最后一個王朝。雖然是明朝之后建立的清朝,但是清朝一直不認為是自己滅掉的明朝,事實上也確實,明朝亡于農民起義,清朝只起了間接作用。
清朝十分崇拜明朝,在各個地方都以明朝為榜樣。很多政治制度都是直接沿用或者是效仿大明的政治制度。但是其中有一個制度,清朝對它進行了大幅度的改變,那就是宗藩制度。
確切來講明朝對于宗室是一種“封藩制度”,清朝對此的改革就是“封而不藩”。大清王朝早期,靠的是“八旗子弟”打下的天下,“八旗制度”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創立的一種軍事聯合體系,把不同族的人劃進一個體系里,增強了團結性與戰斗力。但是在這個時候整個權力是較為分散的,八旗制度之下的各個領袖在軍隊中有著不可忽視的權利,可以對軍隊進行一部分的調動。
在開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軍隊的權力在康熙時代終于逐漸走向了穩定的統一,內部的親王以及貝勒全部被規定留在京城。除非皇帝另有調用才準許出城,這對于皇族來說是一個限制,但是這樣的限制,會讓他們更加規矩,不至于危害民間的百姓,甚至統治一方,不聽從中央的調令,最終還容易反叛。
清朝皇室被禁錮在北京地區,使得清朝在接近三百年的統治中,幾乎沒有出現藩王叛亂的情況,所消耗的中央資源也很少。客觀上對于清王朝的穩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時間長了也形成了“八旗子弟”的頹廢,每天沒有事干只能飛鷹走狗,也不會窮死,也餓不著,久而久之,八旗兵失去了戰斗力,最后還是被外國列強所欺辱。
好好反思一下,宗室的管理難點在哪?
對于國戚的管理始終是中國王朝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皇親國戚是一個國家的特殊群體,這些人身份高貴,往往占據著很多的資源,擁有著很多特殊的權益;另一方面這些人很可能也會因為本身的身份受到打壓與排擠,所以這一群體的復雜性,使得封建王朝對于這一群體的安排始終無法相處一種很好的辦法。既不能限制太過苛刻,又不能太過放縱,這里面的難度可想而知。
清王朝雖然在制度上嚴格限制了宗室的權利與俸祿,使得宗室對王朝的統治不會產生過大的影響,但是宗室的頹廢成了清朝末期宗室的最大問題。清朝皇帝是一個外來的民族,滿族勢力無限頹廢下去,清朝皇帝就非得繼續任用漢臣。
但是朝廷還是滿族人的朝廷,滿族與漢族之間的問題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就無法解決,導致了最后清朝不敢任用漢族的能臣,滿族由于長時間的墮落,人才太少,無法任用。漢人不敢用、滿人不能用。就在這樣的尷尬情況下,清朝最終失敗。
宗室分封制能讓清朝在接近三百年的時間里,沒有出現過藩王的叛亂現象。每一個朝代的興起都是依靠團結各個勢力、集中各個勢力的力量,最終打敗了舊有的勢力。但是隨著整個勢力的成功。可以分配的利益越來越少,這就出現了勢力之間的矛盾,如何調和其中的矛盾,這就成為了皇帝最為重要的事情。
在這些。歷史長河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清朝,皇權力量的強大直接導致了宗族的任用。在前期,皇權力量相對較小,宗族受到重用。在打完天下后,皇權力量逐漸擴大,皇權通過不斷提拔新興力量調和宗族的勢力。
到了王朝末期,皇權能力下降,皇權又重新啟用宗族勢力,但是現在的宗族勢力由于長時間的不受重用,其絕大多數已然不堪重用,最終要么王朝衰敗,要么國家被幾個權臣所控制,最后王朝還是躲避不了衰亡的風險。
清朝對于宗室分封的改進相比于明朝已經有著巨大的改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效果還不夠完美,這就是封建王朝的制度限制。因為無法突破這些限制,封建王朝才會最終被淘汰。
可清朝對于宗室的分封策略能不能直接借鑒到大明帝國呢?
朱雄英有些猶豫的抬頭,看了看自己父王太子朱標。
一時間想著要不要說出來看看自己父王的看法。
(https://www.dzxsw.cc/book/76617525/70768854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