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朱元璋:大孫,求你登基吧 > 第230章 鐵弦來訪

第230章 鐵弦來訪


  服藥過后的太子朱標,漸漸沉沉睡去。

  安安靜靜的營帳,時不時傳來錦衣衛們的竊竊私語交流聲。

  由于為了不打擾城中住民,整個欽差衛隊選擇在城外駐扎。

  草地夜間傳來一陣陣蟲鳴聲。

  而作為城中的縣令,也在此時前來探望太子朱標。

  只是當得知這個縣令的名字。

  一向穩如泰山的朱雄英著實有點吃驚了一把。

  只見來人,竟然是鐵弦!

  這個在靖難之役差點讓燕王朱棣隱恨一生的男人。

  啊啊,在靖難之役中,  朱棣大敗李景隆后揮軍南下,眼前的這個奇男子,一人以一幅畫像就將朱棣嚇退。

  說起朱棣就不得不提起那場在明朝早期的內戰-靖難之役。

  在這場戰爭中給朱棣最大威脅的既不是被建文帝朱允炆視為智囊的齊泰以及黃子澄,也不是被委任為大將軍的李景隆,而是山東布政使鐵鉉。

  鐵鉉是元朝回回人的后裔,從小反應機敏且極其聰明,在朱元璋時期鐵鉉進入太學讀書,他在幾年中就將太學中的經史子集讀遍,并在多次考核中獲得了卓著的成績。

  在太學讀了幾年書后,鐵鉉以太學生的身份被舉薦給禮部,被授予禮部給事中的官職,在任中,鐵弦兢兢業業,并在處事中表現出了剛正不阿的性格,于是之后被委任為都督府斷事,司掌軍中刑獄。

  在作為都督府斷事的幾年中,鐵鉉秉公執法,上任不久就將很多陳年舊案解決掉。鐵鉉在作為都督府斷事期間,多次解決大案疑案,名聲上達天聽,被朱元璋所看重,并親自寫“鼎石”二字贈與鐵鉉。

  朱元璋去世之后,鐵鉉被建文帝朱允炆委任為山東參政,山東參政相當于現在的山東高官,在這個時期,  建文帝與地方分封諸王的沖突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  鐵鉉被委任為山東參政也有制約燕王的意思。

  建文帝登基之后,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建文帝立即委派了李景隆統兵50萬迎擊燕王朱棣。朱棣和李景隆進行會戰,在這場會戰中鐵鉉負責為大軍供應糧草以及后勤補給。

  建文二年,朱棣將李景隆擊敗,李景隆迅速向南撤退至濟南府,在濟南城外被朱棣軍追上并被二次擊敗,隨即包圍濟南府。此時濟南城內只有盛庸所部的軍隊,十分單薄。

  鐵鉉在了解情況后,首先收攏了潰兵,并迅速地穩定軍心。隨后拜訪了盛庸,二者一拍即合,并立下血誓約定死守濟南府。在之后鐵鉉嚴詞拒絕了朱棣的朱棣的勸降,并以周公輔成王論回復了朱棣。

  在之后的幾個月中,鐵鉉以及盛庸多次擊敗了朱棣的攻城。在這幾個月中鐵鉉多次登上城墻鼓舞軍心,這使濟南城中軍民一心抵抗朱棣軍隊。朱棣十分惱怒,于是便想掘開黃河大堤水攻濟南城。

  在了解到這個消息之后,鐵鉉十分擔憂,假若黃河大堤被掘開,  黃河周邊的民眾都將受災。鐵鉉便與盛庸商議以詐降之計將朱棣誘進城中,甕中捉鱉將朱棣擊殺。

  幾日后,接到了降書的朱棣擺駕濟南城下預要進城受降,在到達城門時鐵鉉將千斤閘落下將朱棣馬頭砸爛,得知是計后朱棣反應十分迅速,立刻換馬回營。

  經過這一遭,朱棣徹底的憤怒了,于是朱棣調來了大將軍炮,想要以大炮轟開城門。此時濟南城十分危急,鐵鉉心生一計,他將朱元璋畫像掛上城墻,并親自書寫朱元璋牌位放進垛口中。

  朱棣看見這一幕,十分憤怒,但是卻無可奈何,又包圍濟南幾日后便率軍北歸。而盛庸和鐵鉉乘此時機率軍追擊,大敗朱棣,收復山東大量土地。

  雖然鐵弦讓朱棣受到了極大的損失,但是建文帝終究不如朱棣,在之后的戰爭中,朱棣繞過由鐵鉉防守的濟南一路勢如破竹,多次擊敗建文帝軍隊,最終攻陷南京,自立為帝。

  之后,朱棣親自領軍回北方圍困濟南城。這一次,鐵鉉沒有再一次勝利下去,濟南終究因為寡不敵眾被攻陷,城破后,鐵鉉率軍逃出濟南,最終被朱棣設計擒獲。

  在被綁到南京之后,很快被送到了朱棣面前,鐵鉉毫不畏懼,掙扎著背對朱棣,并在朝廷上大罵朱棣,讓朱棣十分憤怒,下令將鐵鉉處死,并將其父母流放海南,將其妻其子發配為奴。

  鐵鉉雖然被朱棣處死,然而他的鐵骨錚錚,寧死不屈終究流傳了下來。在他死后,全國各地都有人為鐵弦建立祠堂,在山東更是將鐵鉉視為城隍爺。

  在舉兵之初,朱棣的運氣好到爆棚,九個多月時間里,建文帝和他的將軍們連出昏招,葬送朝廷數十萬兵馬,幾乎一路把他送到了濟南城下。

  但是要知道,運氣這種東西不可能持續一輩子,就算是賭神也總有失手的一天。

  在濟南的遭遇是朱棣走背運的開始。

  南兵連敗之下軍無斗志,大將軍李景隆在近郊被擊潰后,連濟南城也沒敢進,其他人也分頭逃竄,現在城里只有個都指揮盛庸在指揮防務。

  朱棣現在滿腦子都是好消息。盛庸,無名之將而已,天時人和都在自己這邊,在重鎮德州都沒遭到什么抵抗,拿下濟南還有什么懸念不成。

  就像朱允炆覺得四叔造反不可能贏一樣,朱棣覺得拿不下濟南也是個不存在的選擇,可它偏偏又發生了。

  這一切要感謝兩個人:盛庸和鐵鉉。

  盛庸在之前沒撈到什么露臉的機會,這時他隨著敗兵退到了濟南城內,盛庸官拜都指揮使(正二品),成了濟南軍隊的最高統帥。

  當鐵鉉來到城頭拜會都指揮使大人時,盛庸正在忙著指揮防務,聽到有個叫鐵鉉的山東參政求見,他不耐煩地瞅了對方一眼,揮揮手道:“知道了,下去吧。”這幫腐儒除了給自己添亂,浪費城里的糧食,有啥用咧,他如此想道。

  鐵鉉不慌不忙:“敢問都指揮大人,守城可有把握?”

  盛庸更煩了,這書呆子哪壺不開提哪壺,他沉下臉問:“莫非參政有退敵良策?”

  鐵鉉拱手,正色道:“二十二字足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盛庸像是被點了穴一樣,臉色從紅轉白再轉紅,肅然回禮:“高見!”

  鐵弦一句話,解決了濟南防御戰最大的一個問題:為何而戰。

  鐵鉉,色目人,特長是斷案,從沒參與過軍務。作為山東參政,他本來是不該出現在濟南的,但是為了踐行自己的信念,鐵鉉決定主動趕到濟南,與城池共存亡。

  宋代大儒張載嘗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都是以“為”字開頭,張載又長期生活在陜西眉縣橫渠鎮,所以也被后人稱為“橫渠四為”或“橫渠四句”。

  這短短22個字,深邃廣博,立意高遠,在后世廣為流傳,被無數人所引用并踐行,堪稱中國人的精神絕句。

  而它最具生命力的時刻,往往是在家園破碎,國家危難的危急時刻。

  宋末,文天祥在殿試時寫下“橫渠四為”。

  明末,西湖三忠之一張煌言以“橫渠四為”為座右銘。

  這句話還被無數人講過,晚清的林則徐、清末的章太炎、抗戰時期的馬一浮等等。

  千年來,無數文人對這富含哲理四句話作出自己的解釋,什么是“為天地立心”?

  他們的解釋各有不同。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說,因為人是萬物之靈,與天地相通,“為天地立心”就是人類崇高的道德使命。

  被梁漱溟譽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的馬一浮說,“為天地立心”意味著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時事多艱,國人應掃除社會上彌漫的悲觀情緒,振作精神,主動承擔起民族與國家的責任。

  當代哲學大家馮友蘭說,今人應將“為天地立心”視為自己修德守仁的動力,去認知它,為它們賦予意義。

  相同的是,大家踐行“橫渠四為”的行動都是差不多的。

  文天祥高中狀元后,一生都在矢志抗元,為保存華夏火種而殫精竭慮,最后兵敗被俘,血灑刑場,煌煌正氣光耀千秋;

  在大明大廈將傾之時,張蒼水領導海上抗清歷時16年,三度閩關,四入長江,二遭颶風覆舟,縱橫于鋒鏑之下,棲山蹈海,歷盡磨難;

  林則徐才略冠時,被贊為“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朝廷唯一能倚仗抵御外侮的文臣。

  國家危亡之際,無數人以血肉之軀赴湯蹈火,拋頭顱灑熱血而義無反顧,橫渠四句,是對他們最好的詮釋。這短短22個字,千年以來始終激勵一代代人為國為民努力奮斗,被各個時代的牛人當做立身和做事的最高標準,并用生命為之踐行,成為精神的標桿。

  在建文朝,這根標桿就叫做鐵鉉。

  哪怕以我們數百年之后的歷史觀來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全是為了一己之私,哪有一絲為國考慮。

  鐵鉉從小所受教育更是告訴他,朱棣說得天花亂墜他也是反賊,就算他打贏了李景隆也還是反賊。

  即使最后他當了皇帝,他還是反賊,這點是終其一生不能改變的。

  在儒家道德觀念下,這場戰爭不是叔侄過家家,是正義與非正義之戰。

  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迥異于鳥獸蟲魚,正在于人有道德感。當一支軍隊明白為何而戰,他們將爆發出可怕的戰斗力。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有了鐵鉉駐守濟南,形勢發生了改變。人如其名,鐵鉉就是一根鐵弦,他用自己的鋼鐵之弦撥動出心中的精神力量,激勵起全城軍民的斗志。

  濟南并沒有很多兵,也沒時間在城外重重設防,但它再次證明了在守軍意志堅決的情況下,攻城這種活有多困難。北兵圍住濟南猛攻三個月依舊毫無進展,面對盛庸+鐵鉉的組合,朱棣不會攻城的弱點暴露得淋漓盡致。

  在此之前,盛庸和鐵鉉只是兩個無名之輩,濟南之戰成為試金石,讓他們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傳記。尤其是鐵鉉,他的影響將遠遠超出大明的壽命。

  在朱棣強攻不下威脅放水倒灌濟南時,鐵鉉派人詐降,大開城門將朱棣引到門下,突然放下千斤閘,幾乎將朱棣壓成一塊肉餅,只是運氣差了點,最后只是壓到了他的馬頭。

  氣急敗壞的朱棣調來大炮想要轟開濟南城墻,可當炮手在發現鐵鉉在城墻上掛出了一樣東西后,沒有一個人敢開炮。朱棣得報后嘴里罵罵咧咧,卻同樣不敢下開炮的命令,因為城墻上掛著的是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

  炮擊濟南成了炮打朱元璋,這個責任誰也不敢負,無奈之下朱棣只好作罷。

  朱棣在濟南城下長達三個月一籌莫展,濟南之戰最出彩的無疑是鐵鉉,相比之下,正兒八經的主將盛庸反而黯然失色。

  從五月到八月,季節從夏天進入了秋天,防守北平的道衍看出了不對勁,再耗下去這可能成為朱棣最后一個秋天,他派人帶話:師老矣,請班師。朱棣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只好不甘心地放棄濟南北撤。

  盛庸和鐵鉉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趁著北兵撤退的機會,他們打開城門一頓沖殺,北軍后軍都督陳亨也被砍成重傷。

  濟南之役是個關鍵的轉折點,鐵鉉和盛庸并沒有得到來自朝廷的支持,他們憑一己之力抵擋住了之前戰無不勝的朱棣。這番功勞自然要大大嘉獎,建文帝升鐵鉉為兵部尚書,封盛庸為歷城候,接替李景隆的職位,南兵由此聲勢復振,乘勝收復德州,把朱棣基本趕出山東。

  此后,鐵鉉在山東防線抵擋北軍,多有斬獲。朱棣連遭失敗后,聽從姚廣孝建議,不再糾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揮師急趨南京,不與地方守軍糾纏。建文帝應對失策,朱棣突破長江防線,朱允炆大勢已去,李景隆和朱穗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進京,靖難之役就此結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建文帝是非法政權。

  遠在濟南的鐵鉉并未投降,他始終高舉著建文帝旗號。朱棣即位后派兵攻下濟南,鐵鉉被俘押送到京師,朱棣以勝利者的姿態端坐大殿,鐵鉉卻反著身子對著朱棣一屁股坐下,不肯拿正眼看一下新任皇帝,還破口大罵朱棣是叛逆。

  明知前方深淵,仍然堅持正道,這不就是“為天地立心”嗎?

  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口鼻,鐵鉉“亦不肯回顧”,最后被凌遲處死。

  至死,鐵鉉的罵聲才停止。

  鐵鉉之死還有另一個版本,據說他對朱棣的問話始終不理睬,朱棣氣壞了,命人割去他的耳鼻,用火燒后讓鐵鉉吃下去,還問:“味道好嗎?”

  鐵鉉大聲答:“忠臣孝子的肉,豈能不好!”

  朱棣命人將鐵鉉投入油鍋,他在咽氣之前,口中仍在喃喃咒罵。

  鐵鉉的結局令人扼腕,然而他守土一方,竭盡職守,橫逆加身剛烈如鐵,又令人敬佩。沒能收服鐵鉉是朱棣一大遺憾,他雖然痛恨鐵鉉,但每每激賞他的忠義,還對群臣稱贊他。

  對于朱棣的殘暴行為與鐵銥寧死不屈精神,后代學者、文人以詩文深表贊嘆。

  抄錄兩首于下:

  鐵板差一線,走卻高飛燕。忠孝肉,甘自咽,此鐵真百煉。獨恨大鑊油沸濺,不濺一點糜爛燕子面。

  執節坐廷南,百折不回,應知瀟石肝腸皆鐵;奇忠鐘塞外,寸磔以報,誰識先生色目中人。

  噩耗傳到山東之后,濟南城內悲聲動天震地,父老家家焚香拜祭,以示悼念忠魂。

  “為天地立心”,即使是失敗者,人們也不會忘記他。

  濟南人民代代仰慕鐵鉉的氣節操守和大義行為,哀悼他的慘死,沖破明皇朝的禁錮,在嘉靖十一年塑鐵鉉全身像陪祀在華不注山的崇圣祠中。

  萬歷年間,在濟南城西門內建筑一座士忠祠,祭祀鐵鉉和他一同在“靖難之役”中先后被朱棣殺害、逼死的六名朝臣—陳迪、胡子昭、丁志萬、高巍、鄭華、王省。

  在此期間,鐵銥的出生地河南鄧州,在編修州志時把他列為忠烈人物,于萬歷二年“入祀鄉資祠”,并評論說:公伸君臣之大義,全天地之正氣,今讀其傳,凜然猶將使人憤激悲壯,不能不說是天資卓越的人中豪杰。

  明中葉起,民間各地修起了很多鐵公祠廟,皆是祭奉鐵鉉。今日濟南鐵公祠,位于歷下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邊,已成國家著名5A級景區。在濟南人民心中,鐵鉉已化身為關二爺一樣的人物被供奉,這無關立場也無關成敗,只是寄托著人民對“忠義”二字的敬仰。

  而眼下這個奇男子就站在了這個營帳之外,請求面見太子朱標!


  (https://www.dzxsw.cc/book/76617525/70551676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