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紅樓從遼東開始 > 第四百一十九章 吳文華與林如海的碰撞

第四百一十九章 吳文華與林如海的碰撞


  海州城。

  吳文華等待了他想要見的人。

  原巡鹽御史林如海。

  姑蘇林家,祖上世襲侯爵,家道中落,到了林如海一代,已經沾不上祖上什么光。

  于是便以科舉出身,高中探花,先是蘭臺寺大夫,后來到揚州擔任巡鹽御史。

  因此。

  在南京,江淮一代名氣極大。

  吳文華比林如海小十幾歲,都是當地少年成名的人,自然交集不少,算得上是往年交。

  在科舉一道上,吳文華向林如海請教了不少。

  閣樓中。

  看著滿面榮光的林如海,吳文華就知道,眼前這名和平遼侯是姻親的罪臣,在遼東過的不錯。

  “林公高瞻遠矚啊。”

  吳文華諷刺了一句。

  林如海聞言,不以為意,隨意的坐在他身側。

  “吳兄這趟遼東之行,可有高見?”

  “有珠玉在前,瓦石難當,不敢班門弄斧。”

  這句話倒是說的真心。

  論科道,自己的名次不如林如海,而且對方又是科道上的前輩,在老家當年的名聲,遠比自己要高。

  更有當年指點之恩。

  林如海點點頭,沒有太過謙遜。

  在朝廷上,他是罪臣,而對方貴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兩者現在的身份,猶如一道鴻溝。

  但是學問一道上,達者為先,當仁,不讓于師。

  “遼東不同于內地。”

  “的確,人心不古。”

  吳文華露出了冷笑。

  見對方成見很深,林如海笑了笑,親自為他斟茶。

  “自從你赴京之后,我倆已經十余年未見,想不到你還是當年的性子啊。”

  人生匆匆。

  吳文華看著已經有了白絲的林如海,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松動。

  “林公一世英明,當保重為好。”

  “我哪里還有什么英明,不過是發配邊疆的一老叟罷了。

  幸虧有平遼侯的恩情,平日里讀讀書,學學西方的書籍,也算是沒有白費時光。”

  林如海當然不是為了和吳文華閑聊。

  金江鎮雖然氣勢如虹,猶如初升的太陽,但新瓶裝舊酒,和王朝之初沒有二致。

  而他拜訪過不少西方的教士,和王豐肅也秉燭夜談許多次。

  對學問一事上,有了更多的見解。

  猶如將軍所言。

  高舉薪火者,理應把薪火傳承開來。

  “儒家博大精深,理蘊醇厚,自強不息,道法自然,其命維新,如何需要學習蠻夷?”

  吳文華聽到林如海的話,心生不滿。

  作為御史,他對自家的文化,當然是毫無疑問最支持者,聽不得半絲其余的話。

  作為大周國內最頂尖的儒者,他自然不是短視之輩,各種經書信手拈來。

  對歷史同樣熟絡。

  “科舉興盛之后,自隋唐起,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宗族克禮,百姓尊禮,皆教化之功。

  任何來到我中土的夷人,莫不驚嘆為富庶之地,乃至你口中的景教人士,不也記載我中土為天堂。

  可見我教之功也。

  各國都潛心朝拜,無不獲得我國典籍,以從中尋找治國的良策。

  林公卻改道學西方的典籍,實乃因小失大也。

  不如當年之大賢,以十三經,依據“心”,“性”之學,將儒釋道合為一體,集大成于理學。

  乃至我朝的“心”學等各學,莫不是賢者之功,更新罔替,越發的圓滿功成。

  可見我教之深廣,人一世都無法研究透徹,然林公半道不精,又改去他學,豈不是走上了歧路。”

  吳文華的長篇大論,讓林如海感嘆。

  未來遼東之前,吳文華所言,正是他所想。

  儒教的學問之深,包含萬象,與時俱進,多次革新,朝鮮不提,哪怕是日本,朱學也大行其道。

  “天賦人權,人人平等。”

  林如海輕輕的說了一句。

  吳文華猶如五雷轟頂,臉色煞白,又白轉青,最后轟的一聲,站了起來。

  顫抖的手指著林如海,震怒的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西方這種思想還未徹底流傳開來,但是通過和王豐肅的交談,林如海已經看到了雛形。

  正如儒教之初。

  面對新的思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有改革者,讓儒釋道三教合一,當然也有保守者。

  同樣。

  面對西方的文化,有深受儒教文化,“一物不知,儒者為恥”的思想的人。

  有恪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訓的踐行者。

  那么。

  也有冥頑不靈,恨不得杜絕一切異說的保守者。

  林如海認為應當求融通,致中和,以應對新的文化發展,可惜人心堅固,哪怕是遼東的官員,也很難獲得人們的認可。

  不少人對王豐肅等教士,避之如虎。

  林如海剛才那句,動搖了三綱五常的大逆不道之言,讓吳文華恨不得手撕眼前的人。

  深吸一口氣,他恨恨的說道。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乃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忠君,孝父,從夫。

  “林公,你……你置君,父,夫于何地?你自己不是父親嗎?你自己不是夫君嗎?那你又算什么?

  難道你要無君無父?這就是你所學的西方典籍?”

  林如海安靜的看著吳文華,沒有因為對方的指責而心生動搖。

  儒家的核心有忠君。

  君權天授。

  君即是天。

  那如果君都變了呢?

  年輕的時候,從貴族落魄子弟到儒家達者,中年經歷喪子之痛,晚年官場被貶,林如海的一生中,經歷了太多變化。

  在遼東所見所聞,有他熟悉的,也有他不熟悉的。

  而最讓他詫異的是將軍身上的氣質。

  有一股人人平等的意味,他感受到了。

  加上和王豐肅等人的交流,更加確信了這一點,將軍身上有融合了多股文化的味道。

  林如海的認知,在這個時代中,已經可以說是國內最頂尖的一批人。

  如此大變之局。

  朝廷能不能穩固國勢,他并不看好。

  國家有今日之困頓,正如將軍所言,不是因為民亂,不是因為兵變,更不是因為叛亂。

  而是國家積弊日甚,到了王朝的末期,擺脫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

  何謂封建?

  三綱就是封建,人分三五六等,這種社會形態性質就是封建,和西方國家封建邦國的封建不同。

  將軍認為。

  朝鮮因為金江鎮的崛起,早就脫離了戰爭的威脅,有了和平的國情,這些年卻一直沒有改變,反而越發的困頓。

  因為朝鮮到了王建王朝的末期,朝綱僵硬,積弊日甚,無法自行脫變。

  就算再給一百年的時間,也不會有新的變化。

  朝鮮有大周這個宗主國的存在,國小而民寡,可以維系下去。

  大周不同。

  陜西的民亂且提不提已經平定,只要大周不改革,觸動權貴的權益,那么民亂就不會止歇。

  因為漢人百姓還有另外一股思想。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所以。

  百姓們雖然見識不足,但是有改變的勇氣。

  在遼東的這些年,林如海認為將軍也是學問上的達者,只不過并不是儒家學問上的達者。

  而這些年,將軍已經證明了他的眼光和才能。

  那么。

  將軍最后會入主中原嗎?

  無論是天時,地理,人和,將軍無不全占,林如海不認為誰能比的過將軍。

  介時。

  儒家該何去何從?

  林如海想要改變儒家,但是他想要的改變,太過巨大,可以說要改變儒家的核心思想。

  吳文華萬難接受,不愿再和林如海交流,匆匆的離去。

  不過林如海并沒有絕望。

  到了他這把年齡,沒有了年輕人的急躁,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心中所想做成。

  猶如他當初和王豐肅秉燭夜談時,同樣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最后不也認清了么。

  金陵繁榮,書社多。

  種下一顆種子,會有人探究,而發生變化的。

  ~~~~~~

  朝鮮軍開始了撤離,準備回國,就連駐扎鎮江,后來駐扎遼陽的五千朝鮮軍,也踏上了歸國之路。

  馮勝之留在沈陽,恢復民生,帶領官員清丈田畝,整理地方。

  同時把當初從福建興華府移民的兩萬余人,遷移到了沈陽,在沈陽進行屯田。

  開原城留兩萬兵,由劉承敏駐守,把守遼長城,防備多爾袞。

  沈陽一部,海州一部,鎮江一部,海州一部,還有寛旬一帶,各地派駐大軍。

  軍資由當地官府供應,避免了其余的消耗。

  沈陽,開原人口少,移民之事還需要繼續下去。

  蠻族清點后,除了屠夫和劊子手,留下了近三十萬的人口,缺少物資。

  以工代賑。

  由官府安置。

  諸事托付,唐清安帶著兩萬大軍,五千親衛營,離開了沈陽,回歸金州。

  海對岸登萊兩地,朝廷設立了登萊兩營。

  金江鎮也要在旅順設立大營。

  林如海在海州等候將軍。

  他特意見吳文華,當然不是隨意之舉,是和將軍商議過,特意于此。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將軍雖然還未打下天下,也遠沒有舉動,不過哪怕是治理遼東一地,也不是輕易的事。

  前明朱元璋。

  從和尚到君王。

  人們只看到了他的成功,卻忽視了他的努力。

  朱重八。

  大字不識的文盲,打天下的過程中,最艱難的時候都不忘記讀書,只這份毅力就不是常人可比。

  “吳文華離開時什么樣子?”

  唐清安笑道。

  林如海想了想。

  “聞我言,猶如遇到了精怪。”

  “哈哈哈。”

  唐清安忍不住大笑。


  (https://www.dzxsw.cc/book/73394158/75655891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贺州市| 哈巴河县| 无为县| 连南| 新晃| 盱眙县| 聂拉木县| 友谊县| 百色市| 台中市| 泰州市| 衡南县| 云林县| 开封市| 连平县| 商南县| 台北市| 迁西县| 莆田市| 获嘉县| 冷水江市| 东源县| 龙门县| 弥渡县| 青神县| 德庆县| 城口县| 井研县| 商城县| 图木舒克市| 平顺县| 合作市| 玛纳斯县| 交城县| 西藏| 江永县| 宣城市| 定西市| 临高县| 临猗县|